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期间15例接受血管腔内支架治疗的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其中,12例行单层支架释放,3例行重叠支架释放,共释放支架18个(球扩式2个,自膨式16个)。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症状改善14例(93.3%),症状无变化1例(6.7%),无死亡,无肠坏死、腹腔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4(2~7)d。平均随访时间11(6~23)个月。15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行CTA复查,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远端新发夹层1例(6.7%)。结论:对于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的SIDSMA患者,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裸支架成形术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及DSA确诊的15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Yun分型将SIDSMA分为4型。所有患者均接受SMA腔内裸支架成形术,术后予抗凝治疗2天及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进行临床症状及CTA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Ⅰ型1例,Ⅱa型11例,Ⅱb型3例。技术成功率100%,共植入裸支架22枚,其中行单个裸支架植入8例,双层裸支架重叠植入7例。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30.0±14.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症状复发及与支架植入相关并发症;CTA提示SMA支架通畅,夹层重塑。1例患者于术后7个月死于急性心脏疾病。结论血管腔内裸支架成形术治疗SIDSM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3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支架腔内重建术均获成功,共植入7个裸支架;植入支架后患者的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3d后腹痛均消失.复查CT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内支架位置良好,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及假腔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矫正性裸支架理念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腔内修复术联合矫正性裸支架治疗的13例复杂主动脉夹层及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植入Valiant支架11例,Grikin支架2例;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植入Zenith支架。对15例患者共植入矫正性裸支架19枚;主动脉夹层裸支架17枚,长度60~80mm,直径18~24mm;腹主动脉瘤裸支架2枚,长度均为60mm,直径分别为24mm和7mm。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例中,14例完成随访,1例失访,随访期间无支架源性夹层或内漏发生及假性动脉瘤、髂支血栓形成。结论矫正性裸支架理念有助于拓宽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且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裸支架在内脏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2年3月,6例内脏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裸支架腔内治疗。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分别采用单层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隔绝夹层破口及瘤体。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腹腔干动脉夹层患者与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植入双层裸支架后假腔即刻不显影,另4例植入单层或双层裸支架3个月后CT或彩超复查提示假腔闭塞、真腔通畅。结论:采用单层裸支架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采用进口支架型移植物对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14例中13例术后DSA造影均显示破口被成功封闭,1例植入裸支架显示假腔缩窄。术后5例CTA及2例MRA显示假腔内血栓形成。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术中死亡。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明显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疗效确切。尤其是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8月134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3例,女41例。年龄32~82岁,(56.4±8.3)岁。全麻,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结合术前影像学、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演化过程,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34例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均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释放支架165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9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3个月,(25.6±8.4)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12例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采用CT诊断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1月6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诊治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并应用CT进行检查,观察患者CT表现。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治疗结果及影像学诊断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术治疗,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1例、单纯支架植入42例;本次治疗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2例症状性患者于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经CTA检查显示其动脉瘤腔不显影,且支架腔内血流畅通,夹层愈合。6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中,经CT检查提示病灶清楚,且图像均可显示患者夹层真假双腔和假腔内血栓及内膜破裂口等。结论应用介入术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可取得较好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然采用CT诊断可有利于显示患者病灶,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16例SISMAD(Yun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9例)经多穿刺入路,导丝通过病变段,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结果 16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2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6例共植入21枚自膨式裸支架,其中植入单层支架11例,双支架重叠术5例,术中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16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8.8月),均无腹痛症状发生,肠系膜上动脉CTA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68例髂静脉受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52例,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PTA+ stent)216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IVCS患者,采用手术取栓、置管溶栓加PTA,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对采用单纯PTA及PTA+ stent 的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53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97.4%(553/568).患者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单纯PTA的为94.0%、86.9%,PTA+ stent的为95.9%、96.1%;优良率单纯PTA的为81.3%、70.4%,PTA+ stent的为91.3%、91.7%.两组比较,出院后3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05);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56,P<0.05).出院后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5,P<0.05;x2=296.35,P<0.05).结论 PTA+ stent较单纯PTA在治疗IVCS的近期、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262例275条肢体PTS行局部麻醉下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选择股静脉或腘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部位行血管腔内成形或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术,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 268条肢体(97.4%)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完全开通.240例(91.6%)253条肢体随访8~96个月,(48.3±20.2)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94/253),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1%,152/253),轻度缓解7条肢体(2.8%,7/253).结论 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PTS创伤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关于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结果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来对其治疗结果进行综述。对于大多数患者,腔内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支架置入在技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等方面优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直接支架置入和选择性支架置入孰优孰劣存在争议;覆膜支架就其远期通畅性、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优于裸支架;复杂主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值得肯定。因此,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结果令人满意,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技术与传统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7例,根据有无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70例)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患者均行TCD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治疗后12月的Vs、Vd值,血管内介入治疗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8例(14.04%),单纯药物治疗组发生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21.43%),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随访期的12个月中,单纯药物治疗组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均未发生致死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中短期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手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0月,对21例典型B型(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5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主动脉壁溃疡,在局麻(26例)或全麻(2例)下行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采用Medtronic Talent支架10例,Medtronic Valiant支架12例,微创直管型支架6例。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破口封闭,无内漏。术后无胸痛,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内漏,术后住院时间(4.5±1.1)d,3-7 d。5例术后发热,吲哚美辛治疗1个月,体温正常。2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1周CT扫描显示真腔扩大,血供明显改善,胸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假腔存在,开口于假腔的分支靠远端破口供血;5例假性动脉瘤CT扫描显示破口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2例壁内血肿CT扫描显示溃疡被支架覆盖。23例随访(21.3±10.2)月(1-4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B型主动脉夹层、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降主动脉壁内血肿均可采用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rug clutingstent,DES)和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腔内置人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ES和BMS腔内置人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1年再狭窄率、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术后保肢率、术后死亡率及术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结果共纳入了6个研究,包括572例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DES组302例,BMS组2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64,95%CI:1.35~1.98,P〈0.0001),DES组较高;术后1年再狭窄率(OR=0.19,95%CI:0.12~0.30,P〈0.0001)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OR=0.09,95%CI:0.02~0.32,P=-0.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ES组均较低;而2组患者的术后死亡率(OR=0.98,95%CI:0.58~1.65,P=0.9400)与保肢率(OR=I.29,95%CI:0.58~2.86,P=0.53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BMS腔内置入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相比较,DES腔内置人术可显著提高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明显降低术后1年再狭窄率和降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杂合技术"——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并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例主动脉夹层分离病人实施了同期外科手术结合支架置入的杂合技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经过顺利,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147.0±30.1)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64.3±34.4)min,2例Stanford A型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分别为45 min和43 min。1例术后因胸腔内大出血分别于术后第1 d和第8 d再次开胸止血,术后持续昏迷至第4 d清醒,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长达53 d,最终于术后77 d治愈出院。1例术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和脓胸,最终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出院。另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复查CTA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无扭曲、狭窄,血流通畅,血管内支架位置良好,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无内漏、假腔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杂合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45例Leriehe综合征病人的诊疗情况,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5例Leriehe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行手术治疗,22例行腔内治疗,6例保守治疗。结果:17例行手术治疗者中,有5例行腹主一髂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11例行腹主一股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行腹主动脉切开取栓术;22例行腔内治疗者中,19例置入血管内支架。经随访发现,手术治疗病人的1年通畅率为100%.5年通畅率为72%;18例获得随访的行腔内治疗的病人中,有16例症状无加重和复发,2例血管分别于术后17个月和23个月时再次发生闭塞。结论:在早期诊断、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相对罕见的一类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未能确定,本研究拟总结本中心治疗ISMAD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共有29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8名患者为男性,1名患者为女性。有腹痛症状症16例。平均年龄为56.9±10.2岁。按照Yun分型,本研究包含12例Ⅰ型病变,8例Ⅱa型,8例Ⅱb型和1例Ⅲ型病变。共有13例接受观察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11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例接受腔内治疗者仍表现为腹膜炎,遂行开放手术。对于I型病变,均采取了观察治疗;对于Ⅱ型病变,采用保守治疗或者腔内治疗,对于Ⅲ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基础上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后无腔内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2(1~48)月,4例接受观察治疗的患者失访。接受肠切除的病例,有反复的出血的表现,遂停用抗凝,其随访4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显示,植入的支架通畅在位。余植入的支架通畅。未植入支架的病例,未见病变进展。结论 观察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ISMAD患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适用于有症状ISMAD患者,开放手术适用于有肠坏死的患者。Yun分型可用于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