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蛋白激酶对内毒素休克后内皮细胞骨架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毒素休克发病机制中蛋白激酶G(PKG)的作用。 方法 用脂多糖 (LPS)刺激培养的内皮细胞 ,通过细胞裂解和离心获得细胞裂解液 ,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标记法检测PKG的活性。同时采用特异性荧光染色法检测LPS刺激后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 (F actin)的结构和分布变化。用PKG特异性抑制剂KT5 82 3预处理细胞后 ,再检测LPS介导的细胞内PKG活性和F actin的变化。以空白组为阴性对照 ,以PKG激动剂 8 Br cGMP刺激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 结果 LPS分别刺激 5、10、30和 6 0min后细胞内PKG活力呈时间依赖性的增高 (与空白组相比P <0 .0 1) ,细胞内的F actin出现极性分布 ;而KT5 82 3预刺激 2 0min后再用LPS刺激没有出现上述变化。PKG的激动剂 8 Br cGMP刺激细胞后的变化与LPS的刺激相似。 结论 LPS可以介导血管内皮细胞PKG的激活和F actin的应力性变化 ;内毒素休克后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与cGMP PKG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 30 4体外共培养模型 ,研究内毒素对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 方法 将ECV 30 4细胞接种培养 ,待细胞接近融合 ,加入 2× 10 6/ml即时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按不同的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于 4、8、12、2 4h测定细胞上清中TNFα及IL 6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不同浓度的LPS刺激内皮细胞TNFα产生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 1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在 4h其TNFα水平明显上升 ,10 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其TNFα水平逐渐上升 ,8h后比较明显 (P <0 .0 5 ) ,12、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对于单纯内毒素刺激ECV 30 4细胞 ,随着LPS浓度的增加 ,IL 6生成明显增加。 1μg/mlLPS刺激ECV 30 4IL 6自 4h后即明显上升 ,8、12h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直到 2 4h才明显回落。对于共培养的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单纯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无明显变化 ,而较低浓度10 0n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与 1μg/mlLPS刺激ECV 30 4相当 ,2 4h仍维持在高水平。 1μg/ml及 10 μg/ml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内毒素,L-左旋精氨酸和硝基左旋精氨酸进行处理,并检测上清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内毒素使ET-1和NO含量增加;NO则使ET-1的含量降低。结论 内毒素能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使ET-1和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NO则抑制ET-1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4.
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CD62 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62P(P选择素)在胃癌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进行临床病理学评价。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观察了CD62P在68例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情况,对胃癌标本进行系统病理学检查。结果非癌胃组织未见CD62P表达,胃癌组织中CD62P表达阳性率为56%(38/68)。阳性表达在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上,部分癌细胞也可见CD62P表达。在浸透浆膜(T3、T4)、淋巴结转移数超过5个、转移率大于50%、转移至Ⅱ站以远及Ⅲ、Ⅳ期胃癌CD62P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CD62P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表达的检测对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和分析病期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内毒素、L左旋精氨酸和硝基左旋精氨酸进行处理,并检测上清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 含量。结果 内毒素使ET1 和NO 含量增加;NO 则使ET1的含量降低。结论 内毒素能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使ET1 和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NO则抑制ET1 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全身性炎症反应、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模型,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内毒素对HUVEC形态的影响;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IL-6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使其发生梭状变形。刺激HUVEC分泌IL-6的最小剂量为1ng/ml,呈剂量依赖性增加,8h达高峰。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PS10ng/ml与HUVEC作用24h后,ICAM-1在核膜的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 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和功能,对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粘附,在炎症瀑布反应的触发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始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的细胞粘附分子CD44v6表达及反应强度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90例大肠癌组织进行CD44v6表达和反应强度定量检测,并对其中53例患进行随访。结果:68例大肠癌呈CD44v6阳性表达(75.6%)。CD44v6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大肠癌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图像分析,CD44v6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在代分化腺癌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伴有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显高于无浆膜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P<0.05),在获得5年以上随访材料中,死亡病例显高于生存病例(P<0.05),结论:CD44v6反应强度在大肠癌发生,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客观估测患预后中具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VEC)为研究对象 ,分别用内毒素、L -左旋精氨酸和硝基左旋精氨酸进行处理 ,并检测上清液中内皮素 - 1(ET - 1)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 内毒素使ET - 1和NO含量增加 ;NO则使ET - 1的含量降低。结论 内毒素能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使ET - 1和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 ;NO则抑制ET - 1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9.
内毒素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脓毒性ARDS肺内皮细胞,导致肺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LBP/sCD14在LPS-EC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的调节和增敏作用,而Toll样受体可能是介导LPS信号在内皮细胞等CD14阴性细胞内传递的必要条件;同时MAPK酪氨酸磷酸化在LPS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内毒素对肺内皮细胞的直接影响可致肌动蛋白解聚、内皮接合部及内皮-酶底物粘着的分离,从而导致细胞旁路开放,肺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另外内毒素直接引起肺内皮细胞凋亡、损伤也是导致通性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白蛋白表达下降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Y  Li N  Li WQ  Li JS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6):362-365
目的 探讨内毒素诱导肝细胞白蛋白表达下降的分子机制。方法  1μg/ml内毒素刺激肝细胞后 ,分别在 0 ,2 ,8,12和 2 4h时留取肝细胞及上清检测白蛋白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变化。细胞内信号蛋白p38激酶和ERK激酶的特异性阻断剂SB2 0 35 80和PD980 5 9预处理肝细胞后检测上清中白蛋白的浓度。结果 内毒素刺激后 2 4h白蛋白mRNA下降约为 30 % ,与此同时白蛋白浓度下降约 5 0 %。SB2 0 35 80和PD980 5 9可以在体外抑制内毒素诱导肝细胞白蛋白表达的下降。结论 内毒素在转录水平抑制肝细胞白蛋白mRNA的表达来抑制白蛋白的合成。这一过程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p38和ERK激酶密切相关 ,进一步阐明了感染时低白蛋白血症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p38 MAPK在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ICAM-1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脂多糖(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中的作用。方法 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后分为两组:(1)刺激组,设不同时相点分别用LPS刺激内皮细胞;(2)预处理组,在LPS刺激前2h,用SB203580预处理内皮细胞。观察ICAM—1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p38MAPK活性变化。结果 LPS刺激后,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子在8~36h显增加,胞浆中mRNA在2h即有显增加;LPS刺激HUVEC后15min,p38MAPK活性即有升高,30~60min达高峰。p38抑制剂SB203580可显抑制LPS的诱导作用。结论 LPS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调节HUVEC的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2.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27例人肝癌组织中I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比较,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产生的I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27例肝癌组织中有24例ICAM-1表达明显增强,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与肿瘤大小、包膜的完整成正相关(P<0.01),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结论:ICAM-1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烧伤血清诱导内皮细胞(EC)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中的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后,分别用正常人血清(对照组)、烧伤患者血清(烧伤血清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烧伤患者血清(PDTC组)刺激。于刺激0.5、1.0、2.0、4.0 b时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测定HUVEC NF-κB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3.0、6.0、12.0、24.0 h时HUVEC膜表面ICAM-1的表达。结果刺激后烧伤血清组、PDTC组细胞NF-κ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 h时达峰值[(21.03±4.87)、(7.44±0.60)×104积分灰度值],以后逐渐降低;PDTC组明显低于烧伤血清组(P<0.01)。刺激后烧伤血清组、PDTC组ICAM-1的表达均增加,刺激12.0 h吋达峰值(平均荧光密度各为327±37、142±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TC组刺激12.0、24.0 h时低于烧伤血清组(P<0.01)。结论烧伤血清通过活化NF-κB,从而启动EC对黏附分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在烧伤血清诱导EC分泌黏附分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刺激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面ICAM-1 mRNA表达的规律以及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产妇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细胞长至单层时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其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情况下HUVECs表面ICAM-1 mRNA表达微弱,LPS刺激1h后表达开始增加,至4h处达到峰值,0.25%,0.5%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均可明显抑制LPS刺激的ICAM-1 mRNA表达(P<0.05),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且其作用时间对ICAM-1 mRNA表达也无明显影响,结论:LPS刺激的ICAM-1 mRNA表达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HHS可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CAM-1 mRNA表达,且这种作用不受HHS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鼠接受小鼠异种心脏移植后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接受小鼠异种心脏移植后延迟性排斥反应(DXR)的病理特征,研究异种心脏移植中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探讨DXR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Lewis大鼠接受BALB/c小鼠异种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将接受异种心脏移植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于移植后12、24、36、48 h及移植心停跳时切取移植心;另取5只术前健康雄性BALB/c小鼠心脏作为对照。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图象分析定量,研究供者移植心组织中ICAM-1的表达,以及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RT-PCR)方法检测移植心组织中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12 h,移植心组织中即有间质充血、出血以及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的推移病变不断加重,直至排斥反应的终点呈现典型的DXR。术前对照组心脏组织中ICAM-1表达微弱;异种心脏移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组织中ICAM-1的表达不断增强。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移植心组织中ICAM-1 mRNA亦随时间的推移进行性增高。结论异种心脏移植后,移植心组织中供者型ICAM-1的表达明显增强,与DX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供者型ICAM-1表达增强可较早提示DX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红细胞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滤器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配制红细胞停搏液,并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模型,测定心率(HR)、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小升速率(dp/dtmax)、冠脉流量(CF)、肌酸激酶(CK)、电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HR、LVSP、dp/dtmax、CF的恢复率、组织显微结构和ICAM-1表达方法,红细胞停搏液组优于全血及去白细胞停搏液组(P<0.05)。结论:红细胞停搏液较全血停搏液和去白细胞停搏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碎补总黄酮(AFFDR)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LPS(30mg/kg)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肾衰竭大鼠模型,分模型组(LPS组)、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LPS+AFFDR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和骨碎补对照组(AFFDR组)。实验第7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的含量,观察肾脏的超微结构和ED-1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AFFDR对肾组织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LPS引起大鼠Scr明显升高,肾脏近曲小管出现明显病理改变。AFFDR有效降低LPS攻击大鼠Scr的含量,明显减轻近曲小管的损伤。LPS组肾组织ED-1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和ICAM-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PS+AFFDR组肾组织ED-1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和ICAM-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LPS组。结论:AFFDR防治内毒性急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ED-1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和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PDTC对缺氧/再给氧时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途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培养的人胚肾血管内皮细胞分为3组,缺氧组:细胞经过缺氧/再给氧处理;PDTC组:在缺氧前于培养液中加入PDTC;对照组:未经处理.以多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3组细胞ICAM-1、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内皮细胞表面ICAM-1和VCAM-1呈较低表达,缺氧组呈较高表达;PDTC组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缺氧组,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缺氧/再给氧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增强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抗氧化剂PDTC能有效降低ICAM-1和VCAM-1的表达,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肺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I/R)对肺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分析ICAM-1表达与肺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7组,左肺缺血90min,再灌注时间分别为0、1、2、4、8、16、24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ICAM-1mRNA及蛋白表达,测定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异种心脏移植中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意义。方法建立金黄地鼠到SD大鼠的异种异位(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然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术后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环孢素A组(CsA组)于手术当天起每天腹腔注射CsA10mg/kg;脾切除组于手术当天切除脾脏;CsA联合脾切除组于手术当天切除脾脏,每天腹腔注射CsA10mg/kg。观察每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定时和发生排斥反应时切取移植心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物中P选择素和ICAM-1的表达。结果CsA联合脾切除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34.2±8.98)d,较对照组、CsA组和脾切除组明显延长(P<0.05)。CsA联合脾切除组术后1~5d移植物中未见明显病理改变;7、14d时移植心脏组织结构清晰,未见血栓及出血;30d时移植心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排斥反应级别为Ⅰ~Ⅱ;其它三组的病理改变明显,对照组于术后1~2d、脾切除组及CsA组于术后4~7d发生延迟性排斥反应。CsA联合脾切除组术后各观察时点移植心脏组织中均未见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其它三组的P选择素和ICAM-1均呈阳性。结论异种移植发生延迟性排斥反应时,P选择素和ICAM-1均有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异种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