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颜香清  容桃 《中国保健》2007,15(10):120-121
目的对我院2005年住院死亡病例的死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掌握人群健康状况,为今后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医疗信息并加强对病种的监控.方法通过我院2005年住院病例10283例,对其性别、年龄及死因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5年病死率为1.77%,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病人死亡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年龄组,死因前三位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结论循环系统死亡人数居首位,可能与现在社会饮食结构有关,重视中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加强死因前三位疾病的防治工作,以降低住院病人病死率,提高人民生命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2008-2012年住院患者死亡病例的具体情况及主要死因,为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救治工作及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2008-2012年南充市中心医院住院死亡3 221病例死因网络直报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67%,男、女病死率分别为2.30%、1.03%,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死因以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总死亡病例的76.72%(2 471/3 221);损伤和中毒位居死因前5位。结论男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损伤中毒患者为死亡高危人群,应重点加强这些高危人群的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住院患者根本死因构成,为医院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方法检索某院2004-2013年住院死亡病案3717例,对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死因构成等作综合分析。结果在3717例死亡病例中,虽然男性患者死亡人数多于女性为1.47∶1,但该院出院病例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死亡高发年龄70岁以上;根本死因构成前3位的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加强根本死亡原因前3位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病死率,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1993-2002年某院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目的探讨我院1458例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93-2002年住院死亡病案1458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的前五位分别是: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占75.4%.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院2014年死亡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院死因顺位,为疾病预防和医院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上报的141例死亡病例进行性别、年龄、死亡原因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男女比例为1.3:1;死亡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人群;前5位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应加强死亡前5位疾病预防、诊治,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1328例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2003—2008年1328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性别、年龄构成和引起死亡的疾病顺位进行统计和分析,反映住院患者不同疾病死因的分布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对住院死亡病例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对住院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引起死亡疾病的原因进行比较。结果6年共收治病人174266例次,其中死亡1328例,病死率为7.6‰,且男性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死亡数的52.48%,死亡顺位前5位分别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加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主要死因疾病防治工作,控制此类疾病发生,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ICD-10进行疾病分类,对我院2006-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3年住院死亡病例2386例,其中男性1357例(56.87%),病死率3.73%;女性1029例(43.13%),病死率1.79%,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结论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降低人群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ICD-10进行疾病分类,对我院2006-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3年住院死亡病例2386例,其中男性1357例(56.87%),病死率3.73%;女性1029例(43.13%),病死率1.79%,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结论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降低人群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患儿死亡原发疾病谱,探讨患儿直接死因及如何规范死亡病例讨论。方法对本院44例住院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死亡病例的原始病历资料及死亡病例讨论,分析其直接死因。结果 44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总数的56.8%,原发病中前3位是意外伤害(多发性复合伤、农药中毒)12例(27.3%),新生儿疾病10例(22.7%),神经系统疾病6例(13.6%)。推断出直接死因前3位是脑疝10例,急性肺水肿7例,肺透明膜病6例。结论意外伤害及新生儿疾病是危及患儿生命的主要疾病,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死亡讨论是医院的核心制度,不仅要找出原发病,还要寻找直接死因,关键在于抓住病情恶化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0.
2002—2006年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2002—2006年住院死亡病例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为医院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方法我院病案室收集整理的2002—2006年5年间住院病人中的死亡病案,共计693例,对死因构成、死亡性别、年龄分布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死亡构成的前5位分别是: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高发年龄为40~49岁,死亡男女比例为:1∶0.45。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可降低住院死亡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1714例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0~2004年住院死亡病案1714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的前5位分别是: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82·79%。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可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危害本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 本文对我院2005-2010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进行统计,死亡原因和诊断以第一诊断进行分类,应用Excel和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005-2010年我院出院死亡病人中,男性病死率是女性病死率的1.4倍;死亡最多的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死因顺位前3位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60岁以上老人恶性肿瘤死亡患者中,肺恶性肿瘤居首.结论我院病死率逐年下降,反映医院医疗质量提高和人民健康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住院死亡病例分布特征,为医院制定疾病预防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7—2021年住院死亡病例病案首页信息,按照国际疾病ICD-10分类标准对主要诊断进行死因归类。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段、季节、死因等因素的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近5年住院死亡患者4 452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χ2=113.45,P<0.001),男性病死率0.51%高于女性病死率0.29%;不同年龄段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133.08,P<0.001),其中65岁以上死亡人数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为60.27%;冬季死亡人数构成比为26.44%,高于其他季节;前3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30.95%)、呼吸系统疾病(15.93%)和肿瘤(15.36%)。结论 应加强针对男性及老年患者的医疗预防管理,加强对脑血管疾病等重点病种的防治工作,从而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刘亚 《中国医院统计》2011,18(2):187-188
目的 分析我院8年来住院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城乡区别以及疾病变化趋势,为降低我院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2-2009年来住院死亡病例的病案资料.结果 我院8年来共有430例死亡病人,总病死率为0.6%,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7∶1,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员死亡所占构成比较大,占69.3%,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的主因.结论 从多方面对死亡病例进行特征分析,建议步入中年后的人群要定期体检,做好防治保健工作,改善居住环境,降低人类病死率,提升人类生命质量和寿命.  相似文献   

15.
张元  胡锦梁 《现代预防医学》2016,(16):2905-2908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05 - 2015年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恶性肿瘤病因学研究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 2015年间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例及肿瘤住院死亡病例,分析其患病情况、性别、年龄及瘤别分布特征,计算病死率。结果 2005 - 2015年11年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人数是2005年的3.45倍,恶性肿瘤住院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1.4%。前5位依次为:肺癌(18.2%)、食管癌(12.1%)、宫颈癌(11.7%)、乳腺癌(9.6%)、结直肠癌(8.8%)。住院期间死亡1 813例,病死率为2.15%。男、女病死率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趋势χ2 = 158.259, P <0.001)。死亡病例的性别比为2.15∶1;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占全部死亡构成的65.91%。男性、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均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构成比占全部男性、女性死亡总例数的69.44%和58.34%。前10位死亡的疾病顺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鼻咽癌,占全部死亡病例的80.14%。结论 肿瘤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病死率逐年下降,恶性肿瘤死亡集中在老年人群,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因首位,应加强对重点癌种的防治工作,全民开展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5年来住院死亡病例死因构成、性别及年龄分布,为学科建设和降低住院病死率提供数据和参考。方法依据卫统ICD-10国际疾病分类微机汇总库,将5年住院死亡病例,经计算机检索后导入Excel并按比重排序建立数据库,选出死因占前10位疾病作为分析单元,通过SAS统计软件对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等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我院5年来住院死亡呈下降趋势,且住院死亡男性多于女性,为1.23∶1。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导致住院病死率高,且大部分集中在45~59和60岁以上年龄组,占住院死亡的72.9%。结论我们应该关注中老年人身体健康,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呼吁戒烟限酒,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并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和某些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危重病种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和分析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 886例住院死亡病人的死因,为疾病防治和医院管理部门及学科调整与建设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方法 对2002-2011年收治的2 886例住院死亡病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住院死亡病人性别、年龄与疾病死因构成,计算病死率.结果 住院病人平均病死率为2.14%,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死亡年龄的中位数为71岁.住院死亡人数排序前5位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占住院总死亡人数的93.45%,其中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住院总死亡人数的54.64%.10年来虽然住院病人数逐年增加,但随着对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自2007年起住院病人病死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加强疾病防治宣传和普查,重视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多学科规范化治疗可降低住院病人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构成及分布情况,为肿瘤防控工作及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医院2006年—2015年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死亡疾病构成及顺位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2006年—2015年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 959例,10年平均病死率为3.86%;恶性肿瘤死因构成中,前五位依次为肺癌(18.99%)、肝癌(10.72%)、胃癌(10.16%)、血液系统恶性肿瘤(7.61%)、胰腺癌(4.90%);恶性肿瘤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占比75.34%;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χ2=265.997,P<0.001)。结论:恶性肿瘤死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因首位,应健全老年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健康防护教育,增强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应注重生活环境优化,控制环境污染,做到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某院区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Excel和SPSS 17.0对2010~2014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为1.12%,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前3位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加强主要死因疾病和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提高医院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蓟县1991~1998年死因构成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蓟县1991~1998年死因构成及顺位分不同性别、年龄(0~14岁组为青少年;15~59岁组为青壮年;60岁及以上组为老年)进行了分析,试图探求某个死因对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危害程度。资料来源于我站历年全死因年报表,用EPI-INFO软件进行χ2检验。不同性别死因构成及顺位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占男性总死亡的886%;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呼吸系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占女性总死亡的897%。男、女前5位死因种类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男性脑血管病超过了呼吸系病,排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