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对急性危重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01-2007-12期间住院的25例诊断AMI并心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在ECMO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在ECMO支持下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成功行PCI,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0例血流达到TIMI 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血流TIMI 0~2级).急诊介入术中无一例死亡,介人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7例,住院期间总的死亡率为28%(7/25).结论 ECMO支持使高危AMI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为高危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赢得了时间,明显提高了危重AMI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无保护左主干( L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越发多见。然而,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的PCI对心血管介入医师仍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高危患者。体外肺膜氧合( ECMO)能为心肺提供支持,在ECMO循环支持下,高危PCI更安全。我们报道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在ECMO支持下成功进行了PCI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行介入治疗时,导管室介入护理要点和配合.方法 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不能耐受介入治疗的1例老年患者,同时应用ECMO给予循环呼吸支持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做好术前、术中护理.结果 在医护合力精心救治下,通过ECMO辅助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较前稳定,术中患者心功能耐受PCI治疗,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狭窄成功植入支架,送回病房进一步治疗.结论 ECMO可对心力衰竭及射血分数低的患者起到生命支持的作用,导管室护士在配合手术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证,术中注意患者的保温、保暖,预防由于冷刺激造成术后发热是重要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手术的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可行的血管重建策略。然而,该类高危患者在球囊充气或复杂操作过程中,存在较高的血流动力学崩溃风险,特别是当冠状动脉夹层伴血管闭合或无复流发生时。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作为一种临时机械循环支持(MCS)技术已被引入高危PCI,其在手术过程中可提供充分的全身灌注。本文就体外膜肺氧合(ECMO)预防性用于技术复杂的无明显休克的高危PCI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发病12 h内或超过12 h但仍有胸痛伴ST段抬高的AMI或有胸痛12 h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38例行急诊PCI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TIMI血流III级及无复流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并发症.结果:IRA再通率为99.3% ,TIMI血流III级130例,无复流1例,TIMI血流Ⅱ级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56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治疗及近期随访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8例,双支血管病变15例,三支血管病变25例,并左主干病变8例。56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51例血流达到TIMI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急诊介入术中死亡2例,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17例。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34%(19/56)。在随访至30d时行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射血分数均值为(0.37±0.11)。期间1例死于心衰;6例心绞痛复发;9例有心功能不全表现。无证实的亚急性血栓形成,无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或再次心肌梗死。结论: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能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监护体会。包括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仪器运转、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体温和感染的监护,特别是重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是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组12例患者7例成功撤离ECMO,其中5例康复出院,1例还在继续康复中,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在ECMO治疗过程中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ULMCA)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约占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0.8%,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1]。体外膜肺氧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2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形成。对其中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另外30例未抽吸患者常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并记录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心血管事件。结果血管造影显示介入治疗前抽吸组的TIMI 3级血流、慢血流或无复流与常规PC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抽吸组的TIMI 3级血流高于常规组(87.5%vs.53.3%,P<0.05),TIMI 0级血流发生较常规PCI组低。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介入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但是抽吸组的直接支架置入率显著高于常规PCI组(68.7%vs.3.3%,P<0.05)。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经导管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可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AMI患者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AMI行PCI患者547例,根据PCI术后血流分级(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2级患者74例为无复流组,随机抽取TIMI3级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入院后第3天和第7天无复流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3个月无复流组AMI、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外科手术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AMI行急诊PCI过程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明显低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提示AMI行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武汉市一医院心内科2004年7月~2007年7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行常规PCI治疗(PCI组),45例患者行常规PCI+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PCI术后即刻结果分析和30天内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G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术后一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帧计数示血流快于PCI组(P<0.05),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具有更好的血流和组织灌注,进一步改善围术期心功能,并明显减少AMI患者30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ST段抬高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48例,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病人24例,除常规内科治疗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TCA和支架植入术)。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31例(43.1%),双支血管病变25例(34.7%),三支血管病变16例(22.2%),分别行PTC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介入治疗的成功率97.2%(70/72),失败的两例患者主要是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所致。在70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91枚。随访至术后30d,无症状或症状明显缓解的61例;2例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4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转外科行CABG术;2例患者死亡。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STEAMI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治疗,23例植入支架。结果 STEAMI患者23例中,手术后获得前向血流TIMI 3级23例(100%),存活的23例患者术后随访30 d,无一例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AMI,成功率高,住院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例老年AMI患者,其中5例在起病6h内进行急诊转运PCI治疗,8例在第7天时进行延迟转运PCI治疗,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进行评价,并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情况。结果 13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重建后血流TIMI 3级,残余狭窄〈20%。住院期间无心脏性死亡、急性再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严重出血发生。随访8~12个月,均无血栓形成及主要心脏事件(心脏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结论 急诊转运PCI治疗老年AMI患者不仅有良好的住院及近期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这也是上海心脏介入治疗实行准入制度以来,探索没有被准入的医疗机构如何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4h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常模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4h内焦虑评分平均(39.3±10.0)分、抑郁评分平均(35.9士10.9)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焦虑合并抑郁34例(占42.50%),单纯焦虑33例(占41.50%),单纯抑郁5例(占6.25%),无焦虑抑郁8例(占10.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无保护左主干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左主干(LMT)病变急性闭塞或狭窄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3例LMT急诊PCI病例,其中开口部2例、体部2例、分叉部7例、从开口到分叉全部累及2例。所有病例均在主动脉内囊反搏(intre-aortic balloon pamp,IABP)支持下进行,其中4例在经皮心肺辅助系统(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PCPS)支持下进行手术。13例患者中有1例仅做了血栓吸引术;3例血栓吸引术后直接支架置入;3例血栓吸引术及球囊预扩后再置入支架;其余4例为球囊预扩后再置入支架。术后存活患者均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gartery angiogrophy,CAG)含或不含血管内超声复查。结果13例患者中共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手术后1d之内,2例死于CCU,另一例猝死于术后17个月;存活的8例中有4例在一年内接受外科的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另4例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结论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国内19年来47例急性心肌梗死(枷)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资料,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检索1989~2005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收录的有关AMI并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的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并总结47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经手术成功救治44例(93.6%),手术死亡3例(6.38%),分别为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肾功能衰竭。术后随访2个月~8a,死亡3例(6.38%),其中2例为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后2个月又发现心脏杂音并反复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术后3个月发生肺部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死亡。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穿孔常常合并室壁瘤,由于病情较危重,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穿孔2周以上修补穿孔者比较容易。合并室壁瘤和冠状动脉病变应积极处理,加强心肌保护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应用能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