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玉秋  俎燕会等 《临床荟萃》2001,16(22):1040-1041
1 病历摘要患者 ,男 ,13岁。因发热 30小时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2 0小时 ,神志不清 6小时入院。患者 30小时前突起高热达 39℃ ,伴头痛、恶心呕吐 ,在当地按“感冒”治疗。 2 0小时前下肢出现散在的皮肤瘀点、瘀斑 ,并迅速扩散于全身。 6小时前出现意识障碍、四肢抽搐 ,无大小便失禁。头颅CT检查 ,提示无占位性病变。测血压 75 /45mmHg( 1mmHg =0 .133kPa) ,疑诊为“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在当地医院抢救治疗。发病 2 6小时后曾应用青霉素 ,剂量不详。发病 30小时尿量不足 5 0 0ml。因病情继续恶化 ,考虑“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多组颅神经炎的HCP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右侧头部胀痛9个月、视物双影7个月及视力、听力下降2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组颅神经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好转,但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症状复发并加重。入我院后行头颅MRI检查见局部硬脑膜明显增厚并强化,强化的硬脑膜表现为"轨道征";硬脑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硬脑膜增厚及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改变,诊断为HCP。予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结论 HCP以慢性头痛、多组颅神经受损及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硬脑膜强化表现,硬脑膜病理检查是其确诊的依据,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为其目前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硬脑,脊膜炎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作者报告2例肥厚性硬脑(脊)膜炎,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CT(SCT4500TE)平扫和增强,MRI(ASM0.15P,0.15T)平扫和增强,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和Gd-DTPA顺磁性造影剂,结果:CT所见沿颅板下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增强后增厚硬脑膜明显强化,依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占位效应。MRI表现为T;W脊髓变细,蛛网膜腔增定,T2W脊髓弥漫性高信号,蛛网膜腔变窄,增强育髓周围硬脑膜明显强化。结论:作者认为CT、MRI检查对肥厚性硬脑、脊膜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征性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5.
1 病例资料女,54岁。主因左眼黑矇2个月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未予特殊治疗。因症状逐渐加重,又到某专科医院求治,经散瞳检查眼底,发现左眼视盘颞上、下方视网膜大面积隆起,结合B超检查诊断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分析CT与MRI诊断肥厚性硬脊膜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接受诊治的60例肥厚性硬脊膜炎患者,均采取CT、MRI检查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同时结合病理学检查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结果经CT检查时,硬脊膜炎的CT影像图显示硬脊膜增厚,处于椎管背侧,形态为不规则的新月形,同时在硬脊膜外黄韧带下面存在半月形、高密度影,其内部表象点状钙质样密度,且同黄韧带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经MRI检查时,硬脊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为T1WI、T2WI上显示低信号,镜下可以观察到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淋巴细胞浸润。结论CT、MRI检查对硬脊膜炎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在检查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脂膜炎四例误诊分析杨洪源,季建敏,甘欣锦,蔡维艳病例报告[例1](杨洪源报道)女,30岁。胸闷、气短、发热4个月,伴双侧股部出现压痛性结节2周入院。外院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经抗榜治疗无效。查体:T38.4C,P110次/分,R17次/分,BP1...  相似文献   

9.
张静华 《疾病监测》1999,14(1):13-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死率高并常留有后遗症,尤其是暴发型病例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更高。因此,对流脑的防治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将我院从1980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48例流脑病人的临床观察资料报导如下。在流脑流行季节,本文所报告的病例主要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了解2004 – 2017年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以及菌群变迁情况,为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安徽省流脑数据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及密切接触者带菌情况调查。 结果 共报告病例1 467例,年均发病率为0.17/10万。 病例主要集中在15 ~ 19岁年龄组(28.43%);职业以学生居多;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合肥市病例数和年均发病率均为全省第一。 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学校,占总病例数的65.63%。 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标本分离株血清型均以C群为主,分别占86.14%和70.08%。 B群和W135群检出比例升高。 结论 2004 – 2017年安徽省流脑发病由高发水平逐渐降低,维持在散发状态,流脑防控工作取得成效。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流行菌群已由A群变为C群。 W135群病例的出现及W135群、B群病例构成比上升,提示可能出现新的流行菌群变迁。 流脑防控工作面临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脑膜炎和硬脊膜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硬脑膜炎患者和15例硬脊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经MRI检查,总结两组患者的MRI特点。结果硬脊膜炎MRI表现为硬脊膜增厚,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横轴上呈不规则新月形。硬脑膜炎可见沿颅顶或颅底之颅板下方以及小脑幕、大脑镰分布的硬脑膜局部或弥散性增厚,形状多呈条带状或斑块状,T1W1及T2W1上均呈低信号。结论硬脑膜炎和硬脊膜炎各自的MRI表现不同,各自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做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簡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作者在日常诊疗中所见到的流行性脑脊髓嘆炎的病例并不都是十分典型的.特別是婴幼儿,更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本文就误诊病例作一分析,以引起广大农村医生重视。一、咳嗽、气急,误诊为肺炎病历摘要:汤××,男,1岁。患儿发热3天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实验室免疫血清学方法监测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感染状况以及易感人群免疫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诊断研究模式,采集合肥市辖区内医疗机构流脑监测病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患者流脑感染状况,通过急性期抗体浓度研究易感人群免疫水平。 结果2005-2008年流脑流行季节流脑监测病例数186份,C群流脑病例检出率72.6%(135份)。易感人群急性期C群脑膜炎奈瑟菌(INm/I)抗体浓度大于2 g/ml 组监测病例数为29份,INm/I抗体阳性病例1份,阳性率3.4%(1/29)。结论在合肥市流脑监测病例中流脑感染以C群INm/I为主,易感人群急性期抗体浓度大于2 g/ml时有明显保护性。  相似文献   

16.
王博  张新  方秀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204-206,F003
目的:从免疫病理学角度探讨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脱髓鞘的病理改变。方法:选择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者为观察对象。采集21例患者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切取的阈值低的L5及S1脊神经后根小束,对照组L5脊神经后根取自1例22岁男性外伤性死亡的新鲜尸检材料。经处理制成电镜切片,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腰骶段脊神经后根超微结构,并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对神经标本行多克隆抗体IgG、IgM、IgA、补体C3染色;以CD20、CD45RO、CD68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B、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应用HPIAS-10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分析IgG、C3阳性染色平均灰度值。结果:21例痉挛性脑性瘫痪及1例对照组脊神经后根标本均获检测,进入结果分析。①脊神经后根标本电镜观察结果: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表现为以雪旺细胞病变为主的各种脱髓鞘改变。在正常对照的周围神经中未见补体C3、IgG、IgM、IgA阳性染色。在病变的神经组织中,可见棕黄色阳性染色的IgG及补体C3主要吸附于神经外膜、束膜和纤维束之间,呈点状或颗粒状,部分IgG、补体C3免疫复合物沉积于髓鞘及束内血管壁周围,B、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在脑瘫脱髓鞘病变中未见表达,未见CD20 CD45RO、CD68标记的阳性染色细胞。②脱髓鞘病变中IgG及补体C3的表达:病变组织的总表达率补体C3为57.1%,IgG为61.9%,IgM为14.2%。③不同程度脱髓鞘病变中IgG及补体C3阳性染色平均灰度值:图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IgG阳性染色脱髓鞘轻度组平均灰度值与中度组无差异(146.6&;#177;0.9,146.9&;#177;2.9,τ=0.387,P&;gt;0.05),重度组明显低于轻度组与中度组(136.8&;#177;4.2,146.6&;#177;0.9,146.9&;#177;2.9,τ=2.45,1.97,P&;lt;0.05)。轻度、中度、重度3组的补体C3阳性染色平均灰度值组差异不显著(148.2&;#177;1.1,147.3&;#177;5.1,147.05&;#177;4.7,τ=0.29,0.12,0.89;P&;gt;0.05)。结论: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组织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显示,有髓神经纤维存在原发性脱髓鞘病变。病损以雪旺细胞为主,束膜内血管亦发生病变。脱髓鞘病变中体液免疫因素参与,IgG免疫复合物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并导致补体激活。可见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脱髓鞘的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起暴发型流脑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控制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方法、实验室检测及病例的诊断参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结果:患者以发热、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曾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脑脊液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乳胶凝集实验阳性,PCR检测脑膜炎奈瑟氏菌抗原A群阳性。结论:该病例暴发型流脑诊断成立,系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年幼儿童流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要加强婴幼儿在流脑高发季节的甄别诊断;进行应急接种的同时重点开展教育宣传、加强居室的通风是控制流脑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误诊为脊膜瘤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误诊为脊膜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6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5d入院。患者于2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麻木、大腿酸痛。2d后感双下肢麻木、无力加重,行走困难,曾就诊给予药物(激素及脱水)治疗,麻木无力症较前减轻,走路较长时感双下肢无力。有黄胺类药过敏史。吸烟、20支/d。入院查体:T36.6℃,HR80次/min,自动体位,脊柱无压痛及叩击痛。感觉、运动及共济运动未见异常,双侧膝腱反射减弱,  相似文献   

19.
20.
正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以皮下组织和筋膜广泛坏死为特征的软组织感染性疾病,但不累及感染部位的肌肉,常伴有全身性重症感染,治疗不及时,常可迅速导致患者死亡。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大面积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治疗情况汇报如下:病例资料1一般资料病例1,女,50岁,因"截瘫致右臀部压疮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