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儿心脏手术,特别是缺血-再灌注后大量释放的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毒性作用与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脓毒症及其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因子是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性休克等生理改变的重要内源性递质,参与心肺转流(CPB)期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促炎因子.CPB在刺激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同时,也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合成和释放.本文观察了CPB心脏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和甲基强的松龙对机体的TNF-α、IL-6、IL-8、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小儿CPB时中乌司他丁和甲基强的松龙预充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重症胆管炎所致肝屏障损伤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建立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ACST组(B组)、ACST+小剂量乌司他丁组(C组)、ACST+大剂量乌司他丁组(D组)。检测各组肝功能和内毒素,血浆中TNF-α、IL-10、IL-6水平,汇管区肝屏障细胞的凋亡,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及核因子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重症胆管炎大鼠肝功能恶化,血内毒素及促炎因子TNF-α、IL-6明显升高,抗炎因子IL-10降低;汇管区肝屏障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凋亡,肝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表达减少。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主要的促炎单位p65蛋白明显升高。而乌司他丁干预后重症胆管炎大鼠肝功能恶化好转,血内毒素及促炎因子TNF-α、IL-6明显下调,抗炎因子IL-10升高;汇管区肝屏障炎性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好转,肝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表达升高。p65蛋白表达下降,其效果随着乌司他丁剂量增加而改善明显。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急性重症胆管炎所致肝屏障损伤,且与乌司他丁剂量呈正相关,乌司他丁对肝屏障的保护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的,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肺内毒素损伤两次打击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对照组(A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B组)和给药组(C~F组,在不同时间点静脉注射α-MSH 1.7 mg·kg-1)。观察各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理对照组(A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各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B组)大鼠随打击因素和病程进展,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10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促/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失衡;给药组(C、D、F组)与B组相比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水平(P<0.01),增加IL-6、IL-10浓度(P<0.01);其中多次给药组(F组)作用最明显,而内毒素致伤后1 h给药组(E组)各细胞因子水平与B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α-MSH可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抗炎细胞因子产生。α-MSH可能通过调节促/抗炎细胞因子平衡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炎症抑制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丹参川芎嗪治疗组(T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组),每组40只。SAP模型由5%牛磺胆酸钠经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诱发而成。模型成功后,SAP组不做处理;T组和N组置腹腔冲洗管后,经冲洗管分别灌洗丹参川芎嗪、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1、2、6、12 h)四个时间经下腔静脉采血5 mL,离心留取血清,ELISA方法检测促炎症因子(IL-1、IL-6、TNF-α)和抗炎症因子(IL-4、IL-10)指标;采血1 mL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SAP组血清中促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随病程进展(1、2、6、12 h)而升高,各时间点的SAP组水平明显高于N组、T组(P<0.01);T组水平明显低于N组、SAP组(P<0.01)。N组、T组的抗炎症因子(IL-4、IL-10)水平随病程进展而升高;各时间点的T组水平明显高于N组、SAP组(P<0.01)。各时间点T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N组、SAP组(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提高抗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细菌内毒素水平,从而起到抑制SAP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枢炎性细胞因子与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大脑的功能。IL-1、IL-6、TNF-α是典型的促炎细胞因子,近年研究发现中枢内这些促炎细胞因子可影响认知功能,并参与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应激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sham组、SAP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I组(100mg/kg体重)、PDTCⅡ组(25mg/kg体重)、PDTCⅢ组(10mg/kg体重)和丹参干预组。各组于造模6h后,测定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NF-α和IL-10含量;检测胰腺细胞NF-κB激活水平及凋亡情况;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 与SAP组比较。PDTC干预各组和丹参组内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TNF-α含量、胰腺组织NF-κB活性水平和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0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DTC各组和丹参组组间相互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NF-κB抑制剂可有效降低SAP血清中TNF-α的水平,而不影响IL-10含量;减少胰酶及炎症因子的持续释放;促进胰腺细胞凋亡;改善SAP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通腑泻热灌肠剂配合常规外科方法治疗对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患者血中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和疗效.方法:将43例急腹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常规外科手术及术后处理、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泻热灌肠剂和生理盐水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 d、第7 d血中内毒素和TNF-α、IL-6、IL-8、IL-2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3 d和第7 d血浆内毒素逐步降低,而IL-2逐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第3 d血中TNF-α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IL-6、IL-8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脓毒症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辨证运用中药能降低急腹症脓毒症患者血中内毒素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与机体免疫功能直接相关的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理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组织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内毒素休克血液动力学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 雄性绵羊12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n=6),内毒素以1 mg·kg-1静脉泵注,30min内完成,同时静脉输注林格液15 ml·kg-1·h-1,持续6 h;血滤组(B组,n=6),于开始泵注内毒素后1 h给予CVVH治疗5 h,其余处理同A组。所有动物均给予气管插管、镇静、肌松、控制呼吸,行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两组分别于内毒素泵注前(T0)、开始泵注后30、60、90、120、210、360 min(T1~T6)采静脉血及超滤液4ml,测定血浆及超滤液中内毒素、TNF-α、IL-6、IL-10的浓度。结果 血滤组CVVH治疗后(T1-T6)平均动脉压及体循环阻力指数明显上升、心率显著性下降。TNF-α于泵注内毒素后(T1-T6)两组均显著性增高,血滤组于CVVH治疗60 min(T4)时较治疗前(T2)虽无明显改变,但明显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1),CVVH治疗150~300 min(T5-T6)时TNF-α浓度较对照组及治疗前(T2)均显著性降低(P<0.05);IL-10虽呈增高趋势,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而两组IL-6水平则无明显差异。超滤液中可检测到TNF-α、IL-6、IL-10。结论 血滤治疗有利于纠正促炎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和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改善内毒素休克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CPB)心内直视术患者细胞因子平衡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给予乌司他丁100万U,其中1万U于转机前静注作过敏试验,99万U加入预充液中;C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于转机前(T0)、转机30min(T1)、CPB停止即刻(T2)、CPB停止后2h(T3)、6h(T4)和24h(T5)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采用TUNEL法测定两组CPB前和CPB停止后30min右心房的心肌凋亡细胞。结果U组T2~T5时的IL-6、IL-8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而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1)。CPB停止后30min,U组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抑制CPB期间TNF-α、IL-6和IL-8的释放,促进IL-10的释放,有利于细胞因子反应平衡的调节;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可有效的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及呼吸指数(RI)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替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30 min(T2)、停CPB 1 h(T3)、4 h(T4)、24 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6)、IL-10浓度。于T1、T3、T4、T5各时点行血气分析,计算RI。结果 C组T2-5各时点TNF-α、IL-6、IL-10均高于T1(P<0.01),与W组同时点比较亦显著性增高(P<0.01);C组TNF-α/IL-10及IL-6/IL-10的比值在T3-5各时点明显高于W组(P<0.01);T3-5各时点C组的RI较T1及W组同时点显著性增高(P<0.01)。RI与TNF-αIL-6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和0.78;RI与IL-10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75。结论乌司他丁能调整机体促炎系统及抗炎系统动态平衡,从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维持内环境稳定及调节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重症监护科(ICU)救治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23例,入院12小时内即行CBP治疗,分别于治疗0、12、24、48h留血检测电解质、肌酐、尿素氮、血气分析;流氏细胞分析法测定T细胞亚群CD4+、CD8+、计算CD4+/CD8+的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并观察在0、12、24、48 h时相的APACHEII评分。结果 1.SAP患者经CBP治疗后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水平明显升高,且于24小时达高峰,炎症因子IL-1、TNF-α治疗后较治疗前水平下降(P0.05);2.经CBP治疗后,血电解质紊乱迅速得到纠正,以血钙、钠等明显,肌酐和尿素氮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BP治疗后酸中毒纠正,血BE值及碳酸氢根恢复正常范围,血氧分压及氧饱和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4.APACHEI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体内不仅存在内环境紊乱,同时也存在免疫功能失调,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不仅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可以清除升高的炎症因子,调节并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锦红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0例)、肠内营养(EN)组(20例)、锦红汤+EN组(20例)3组,分别测定治疗前1 d及治疗后3 d和8 d的血浆炎症介质TNF-α、IL-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酶与脂肪酶的水平。结果:3组治疗后血浆各炎症介质及淀粉酶、脂肪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EN组治疗后3 d及8 d血浆IL-6、TNF-α、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淀粉酶、脂肪酶均较PN组显著降低(P〈0.05),锦红汤+EN组治疗后3 d、8 d血浆IL-6、TNF-a、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淀粉酶、脂肪酶亦均较PN组和EN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锦红汤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炎性介质的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对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CBP治疗,使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48 h血浆TNF -α、IL -1β、IL -6、IL -8的浓度,并与同期健康人群做比较。结果 31例患者好转出院,存活率为86.1%,血生化指标明显改善;SAP患者血浆TNF -α、IL -1β、IL -6、IL -8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BP治疗24 h后四种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48 h后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CBP可有效清除SAP患者血浆炎症介质,从而阻断全身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巨噬细胞LPS耐受形成过程中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释放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在巨噬细胞建立LPS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 细胞.实验分为两部分:①LPS刺激细胞不同时间(4 h,8 h,20 h)或用PBS培养细胞4 h;②LPS耐受实验(LPS预刺激巨噬细胞20 h后,换液并洗去LPS,再次加入LPS刺激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RT-PCR法相对定量分析巨噬细胞TNF-α和IL-10 mRNA 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LPS刺激20 h后建立耐受的巨噬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其TNF-α释放量低于非耐受细胞,而IL-6和IL-10释放量则大幅增加,与TNF-α释放减少截然相反.TNF-α和IL-10mRNA 表达水平与其蛋白分泌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结论:巨噬细胞对LPS的耐受建立在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共同作用的基础上;LPS预刺激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抑炎因子表达和分泌大幅增加是介导巨噬细胞对LPS耐受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及远隔脏器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家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再灌注2 h 后采集各组动脉血、静脉血及部分肠道组织、肝、肺组织,测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IL-10水平,测静脉血中 ALT、AST、BUN,Cr、LDH、CK-MB 活性,测内毒素水平,测定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 MDA、MPO、CAT、SOD 水平,HE 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率。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中 MDA、MPO 水平明显降低, SOD、CAT 水平明显升高,静脉血 ALT、AST、LDH、CK-MB、BUN 下降;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内毒素降低,IL-10水平升高,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肠黏膜损伤,减少内毒素易位,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提升小肠组织及远隔脏器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小肠及远隔脏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2组患者在第1、7、14天二胺氧化酶、IL- 18、TNF-α、APACHE-Ⅱ评分均呈递减趋势;T抑制细胞(Ts)百分比下降;总T淋巴细胞、T辅助细胞(Th)、单核细胞HLA- DR表达(百分比)和单核细胞数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缓解时间、肠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屏障功能障碍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选本研究的46例SAP进行研究.在入选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测定患者内毒素水平,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之比(L/M),D-乳酸盐含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10水平.结果 早期SAP(最初的14 d内)患者的内毒素含量、L/M、D-乳酸盐浓度及TNF-α、IL-6和IL-10均降低.至第14天均降至最低水平,与第3、7天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Spearman Rank Corre1ation分析发现肠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含量、L/M、D-乳酸盐浓度)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0)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1).结论 早期SAP患者存在的炎症反应与肠黏膜屏障失功能有直接相关性.重视早期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是有效治疗SAP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胃癌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因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2例,随机双盲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在手术当天至术后第3天,每天给予乌司他丁(UTI)1×10^5U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在术前1d及术后1,2,3,6d空腹抽血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血白细胞(WBC)计数,并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IL-6、TNF-α、血白细胞水平及SIRS评分在术后1,2,3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在WBC计数及SI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术后1,2,3d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存在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可降低胃癌患者术后血清IL-6、TNF-α的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肠源性内毒素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而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24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①SAP组以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诱导;②SAP加结肠内毒素组先以5%牛磺胆酸钠诱导胰腺炎,再向结肠腔内灌注内毒素;③结肠内毒素组向结肠腔内灌注内毒素;④假手术组。制模8h后处死大鼠,记录大鼠腹主动脉之最大采血量(间接反映其有效循环血量)和腹水量;测定血液、腹水的生化指标及细胞因子浓度;测定血二胺氧化酶(DAO)浓度;制作各脏器病理切片并予评分。结果:SAP加肠道内毒素组与SAP组大鼠相比,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腹水量明显增加.肾功能减低,血淀粉酶升高,腹水的TNF—α及淀粉酶值明显升高,胰、肺、肾、肠的病理改变明显,出现早期的多脏器功能障碍。而未诱导SAP的大鼠单纯肠道内注射相同剂量内毒素,并未造成脏器功能的改变,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DAO浓度也无明显升高。结论:SAP大鼠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的存在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肠源性内毒素发生易位,是大鼠出现早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