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 ,男性 ,2 0岁。因发热 16天 ,气促、胸闷 6天入院。患者 16天前出现高热 ,体温 3 9℃以上 ,在当地医院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 ,住院治疗 ,体温稍下降。 6天前出现咳嗽、胸闷、气促 ,胸片显示为双肺片状阴影 ,给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 ,症状无缓解 ,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病前 2周内有明确“急性严重呼吸道综合征 (SARS)”患者密切接触史。入院查体 :T 40℃ ,P 15 0次 /分钟 ,R 45~ 5 0次 /分钟 ,BP 114 / 62mmHg ,神志清楚 ,急性热病容 ,全身皮肤无黄染 ,皮肤弹性好 ,双手指端温 ,双足指端凉。口唇轻~中度紫绀 ,双肺呼吸音增粗 …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发病、危险性、并发症的处理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强调处理"时机"的重要性,任何姑息观望的态度无疑会坐失良机。对2486例儿童呼吸道异物作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成人下呼吸道异物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及分析成人下呼吸道异物的临床特点,评价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下呼吸道异物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2年收治的成人下呼吸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8~73岁;左侧2例,右18例。12例明确下呼吸道异物;8例误诊,误诊率40%。在常规纤支镜检查确定为异物后使用异物钳分别对20例患者下呼吸道的异物进行钳取,均获得成功,治愈率达100%,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部分患者因病史诉说不清,临床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纤支镜可作为对下呼吸道异物诊断和钳取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玲  李振秀 《山东医药》2004,44(35):63-63
1997~2002年,我们收治呼吸道异物患儿139例,经耐心细致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创伤性纵隔气肿(traumatic mediastinal emphysema,TPM)与自发性纵隔气肿(spontaneous mediastinal emphysema,SPM)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了解两组疾病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41例纵隔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P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明确外伤病因分为TPM 27例与SPM 14例。结果 41例PM患者平均年龄(39.22±18.80)岁,男36例,女5例,男女比例7.2∶1。TPM组27例,年龄(43.19±17.54)岁;SPM组14例,年龄(28.15±15.20)岁。SPM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11/14)、胸闷(6/14)、咳嗽(4/14)、咽喉肿痛或异物感(4/14)及皮下气肿(4/14),TPM则为胸痛(22/27)、咳嗽(16/27)、胸闷(14/27)、呼吸困难(9/27)及皮下气肿(21/27);SPM治疗以吸氧、抗感染、禁食等治疗为主,仅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而TPM组的有创治疗包括胸腔闭式引流13例、纵隔切开减压1例、机械通气2例及气管切开1例;SPM出院随访除1例失访未知外,其余恢复良好,TPM出院随访20例恢复良好,4例失访未知,3例死亡,包括2例院内死亡和1例院外死亡。结论 TPM和SPM症状都以胸痛为主,皮下气肿是最常见体征,呼吸困难与皮下气肿是区分TPM与SPM的最主要症状和体征。SPM是病程简单,而TPM病程相对复杂,需经历较长的气肿吸收期,治疗上需要更多的有创治疗方式,尤其以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为多见,其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仍是创伤合并症,尤其是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自1980年6月至1997年6月,我们行纤维胃镜诊治5440例次,纤维支气管镜诊治395例次。其中以误吞异物为主诉的患行内镜紧急检查29例,非急诊内镜2例。31例胃食道内异物21例,气管支气管内异物8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大为78岁,为食道内异物患(猪骨头),年龄最小仅1岁零四个月.为气管内异物患(红瓜子)。食道、胃、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分别19例、2例、10例.  相似文献   

7.
纤维支气管镜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不仅提高了肺癌、肺结核、肺不张等疾病的早期诊断率,而且在治疗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我院呼吸内科1992年以来开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下呼吸道异物,其中老年人22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患  相似文献   

8.
李亚 《山东医药》2007,47(11):83-83
小儿呼吸道异物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非植物性小儿呼吸道特殊异物的治疗护理难度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共收治20例呼吸道非植物性异物患儿,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矽肺并发纵隔气肿2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23年来治疗矽肺并发纵隔气肿29例的经验。具体介绍了抢救时上纵隔切开排气减压的方法。并提出预防治疗肺部感染和气胸的合理处理是减少纵隔气肿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自2019年12月开始在武汉暴发病毒性肺炎疫情以来,其病原在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由此引发的疾病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 ,仅仅一个月后,世卫组织...  相似文献   

11.
Pneumomediastinum (PM) and subcutaneous emphysema (SCE) are well recognized as complications of acute asthma exacerbation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We present herein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of asthmatic children who presented with PM and SCE found to be secondary to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The cases highlight that clinicians must remain vigilant for co-morbidities in an asthma exacerbation, and less common etiologies of PM and SCE, such as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should also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in asthmatic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Aims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24 cases of multiple perforation or obstruc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caused by accidental ingestion of magnetic bead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harmfulness to children and explore the best treatment.Materials and MethodsIn total, 24 cases were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erforation group and non-perforation group. The medical history, number of magnetic beads,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were analyzed.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gender, medical history, number of magnetic beads, and WBC count between the perforation group and non-perforation group,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P. After the diagnosis, 70% of the cases underwent laparotomy and perforation repair. All cases recovered smoothly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ConclusionThis study offer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e perforation or obstruc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caused by accidental ingestion of magnetic beads and raises the awareness regarding the harmfulness of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bodie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相似文献   

13.
14.
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分析132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05岁,均有基础疾病,均用过抗菌药物,部分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化疗。真菌菌种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7.12%,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6.44%,光滑假丝酵母菌占8.22%。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尿嘧啶(5-Fu)、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100%敏感;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5-Fu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伊曲康唑次之(其耐药率分别为4.44%、24.44%)。结论呼吸道真菌感染多见于老年、伴有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患者。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呼吸道主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56例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军  高媛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698-699
目的探讨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常见菌种及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02年1月~2006年8月56例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14例(23.7%),下呼吸道感染45例(76.3%)。白色念珠菌36株(57.1%),非白色念珠菌18株(28.6%)。其主要诱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人工机械呼吸等。结论近年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靠胸部X线检查和深部痰培养。酮康唑和氟康唑治疗呼吸道真菌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导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临床缓解期哮喘患者并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简称上感)后哮喘发作的比例及特点。提出“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导哮喘发作窗”的新概念。方法哮喘患者并发上感后1天内即来我院诊治,于2003年8月~2004年8月对上述来诊患者110例进行临床观察。当天均行血常规,胸片,肺功能及取鼻咽分泌物以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病毒抗原等检查。每例观察7天,记录上感及哮喘症状。结果110例并发上感68例有哮喘发作,第1天哮喘发作4例,第2天为6例,第3天为27例,第4天为29例,第5天为2例,第6天和第7天均为0例。哮喘发作程度:轻度为24例,中度为36例,重度为8例。哮喘发作患者病毒检测阳性为59例,鼻病毒为23例,流感病毒A和B为18例。结论临床缓解期患者并发上感后哮喘发作的比例为61.8%,3天后发作比例约为85.3%。病毒感染诱导哮喘发作窗初步设定在3天,在此窗内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可能避免大部分哮喘患者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144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给予匹多莫德加黄芪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结果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发病次数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呼吸道感染3个月发病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IgG、IgA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能提高治疗疗效,同时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皮肌炎(DM)合并纵隔、皮下气肿的临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皮肌炎患者并发纵隔、皮下气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较明显的皮肤血管炎表现,均合并感染;血肌酸激酶(CK)平均(88±30)U/L,而乳酸脱氢酶(LDH)平均(482±128)U/L、羟丁酸脱氢酶(HBDH)平均(417±164)U/L;2例男性、1例女性死亡,4例存活;均未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均联合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DM患者中肺间质病变和皮肤血管炎可能是并发纵膈、皮下气肿的高危因素,感染亦是引发因素;男性患者较多,Gottron疹、甲周红斑、指端溃疡较突出,肌炎较轻,而LDH、HBDH升高;不推荐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耐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对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收住我院的 15例耐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均患有基础疾病 ,以支气管扩张最多见 ,临床特点有发热 ,咳黄色粘稠痰 ,胸部 X线表现为小斑片状浸润阴影。 6株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均耐药。 15例患者 2例治愈 ,5例好转 ,其治疗选用抗生素药物有亚胺培南 ,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哌拉西林 舒巴坦 ,环丙沙星等 ,均为联合使用 ;2例无明显改善 ;6例患者死亡。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下呼吸道感染大多合并基础疾病 ;有住院时间长 ,反复多次住院 ,曾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的特点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 ,预后差。抗生素药物选择应避免选用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