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现在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的参与是气道炎症形成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IL-2、IL-10、IL-12、IL-13和INF-γ等。INF-γ可减少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而IL-12可以与其它因子相互协同诱导INF-γ的产生,所以如何诱导INF-γ的产生就成为一种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方法。近年来发现,IL-18能够与IL-12协同作用诱导INF-γ的产生,现在大多数实验研究发现其能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对哮喘有保护作用,但也有与其相反的报道。以下就近几年来IL-18在机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与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组织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和可逆的气流受限。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近年的研究证实哮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其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呼吸道炎症、  相似文献   

3.
IL-17是一种主要由CD4+T淋巴细胞分泌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募集中性粒细胞及促进多种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IL-17在哮喘的气道重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其治疗即将成为防治哮喘气道重塑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贲素琴  沈华浩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3-1045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激活的Eos通过释放主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白三烯(LTs)等有害物质在哮喘的组织损伤及临床症状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Eos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传统的观点认为,个体发育成熟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成熟仅局限于骨髓。但近年的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在特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协同作用下也可由骨髓释放出来,定位到各种组织与器官,然后在局部生长因子的调控下,再分化与成熟为特定的成熟细胞,即所谓“原位造血”。现就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与骨髓造血及原位造血Eos产生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和非炎症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  相似文献   

6.
IL-18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细胞因子,具有诱导IFN-γ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NK细胞活性,对其他细胞因子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在介导炎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将其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哮喘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T辅助细胞17(Th17细胞)是一种新的CD4+效应T细胞亚群,以分泌白介素(IL)-17A和IL-17F为特征.自被发现以来,Th17细胞被认为在感染时宿主防御及自身免疫所引起的组织炎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为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亦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形成.一、Th17细胞的发现在Th17细胞被命名为一个独立的T细胞亚型之前,人们已经知道IL-17是活化的CD4+ 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并且在宿主防御及自身免疫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fante-Duarte C等[1]首次阐述了Th17细胞,即一种独立于Th1、Th2以外的T细胞亚群.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人或鼠CD4+细胞在受到莱姆病螺旋体或分枝杆菌裂解物刺激后分泌IL-17,但并不同时分泌干扰素-γ(IFN-y),且在Th1及Th2细胞体外培养中发现,并没有培养出分泌IL-17细胞群,由此分析出IL-17与Th1、Th2细胞并没有相关性.Murphy CA等[2]在鼠自身免疫疾病模型中发现,缺少IL-23对IFN--γ的分泌并没有产生影响,但是对IL-17的生成却是必需的.进一步证明,IFN-γ与IL-17来源于不同的T细胞亚群,且发现IL-23可能诱导分泌IL-17的T细胞亚群的增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始CD4+T细胞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均能分化为产IL-17的T细胞亚群,且不同于Th1、Th2亚群[3].故这一类Th细胞被研究者们称为Th17细胞.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流行病学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哮喘)。许多研究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角推测两者之间联系的机制。单纯RSV感染气道反应性轻度增高且呈一过性,嗜酸粒细胞肺浸润不明显,辅助性T细胞中TH1细胞克隆被激活,CD4^ 特别是CD8^ 亚群的IFN-γ增高。哮喘是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T细胞中TH2被激活,IL-4、IL-5增高明显。本文主要从气道反应性、嗜酸粒细胞、T细胞亚群的改变来探讨RSV与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哮喘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 (TH 亚群 )平衡的变化及与相关细胞因子、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细胞及肺通气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测定 2 0例哮喘患者外周血TH 亚群、PBMC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 4(IL 4)和γ干扰素 (IFN γ)含量、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肺通气功能 ,并与 10名健康正常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TH2 /TH1比值 (0 40± 0 2 0 )与急性发作期组 (2 90± 2 30 )及稳定期组 (0 90± 0 5 0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急性发作期组与稳定期组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TH1亚群与IFN 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6 7,P <0 0 1) ,TH2 亚群与IL 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6 6 ,P <0 0 1)。IgE与IL 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6 9,P <0 0 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与TH1亚群呈显著正相关 (r=0 5 4,P <0 0 5 ) ,与TH2 亚群或TH2 /TH1比值呈显著负相关 (r分别 =- 0 6 1、- 0 6 9,P均 <0 0 1)。血清总IgE及嗜酸细胞计数与TH2 亚群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 =0 96、0 6 5 ,P均 <0 0 1)。结论 哮喘患者存在着TH亚群比例失衡 ,这可能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 ,TH 亚群比例失衡的情况与哮喘的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气道内的炎症细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和过敏症相关,属于I型超敏反应。哮喘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目前尚无能够完全治愈的药物,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即脱敏疗法[1],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唯一针对哮喘病因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观察证实,SIT较其他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敏感状态及临床症状、减少血清总IgE水平及平喘药物使用剂量[2,3]。随着SIT的临床疗效被越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贵州省人民医院支气管哮喘患者58例,其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40例(急性发作期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18例(缓解期组),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Fe NO分析仪测定Fe NO水平,并检测各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Fe NO为101.44±32.87ppb,EOS为5.0±2.62×10~9/L;缓解期组Fe NO为32.83±11.42 ppb,EOS为1.32±0.59×10~9/L;健康对照组Fe NO为8.43±3.02ppb,EOS为0.22±0.09×10~9/L。发作期组及缓解期组Fe NO及EOS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与缓解期组比较,Fe NO及EO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Fe NO水平与EOS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Fe NO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气道嗜酸细胞炎症,Fe NO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支气管哮喘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2.
苗华军  李怀臣 《山东医药》2007,47(26):62-64
对26例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行吸入性过敏原皮内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12例EB患者气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细胞;以10例哮喘和15例健康查体者的诱导痰细胞学为对照;以早期周围型肺癌和哮喘患者各10例的气道黏膜免疫组化为病理对照。结果23例EB患者对过敏原有阳性反应;EB和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细胞总数(TCC)、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均显著高于健康查体者(P〈0.05);EB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高于哮喘和健康查体者(P〈0.05);EB和哮喘患者的CD3、CD4、CD8、MPO阳性细胞高于肺癌对照组(P〈0.05);EB患者MPO阳性细胞高于哮喘患者(P〈0.05);过敏原反应分级与TCC、Eos、Neu以及CD3、CD4、MPO阳性细胞呈正相关(P〈0.05),与CD8无相关性(P〉0.05)。认为吸入性过敏原可能通过激活气道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造成嗜酸性粒细胞或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均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尽管两者有不同病因学和炎症特点,目前认为其共同特征为这两种疾病的组织内炎症反应均为造成组织异常,从而引起症状,导致功能障碍的原因,故对这两种疾病潜在炎症模式的更深入认识,将使疾病的诊治得到进一步改进.现就几种重要的炎症细胞及炎性介质在这两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哮喘及COPD炎症的认识,为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60例不吸烟的持续性哮喘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高张盐水诱导痰试验,测定痰悬混液中细胞总数、细胞分类计数和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髓过氧化物酶(MPO)、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观察组痰液标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22例、正常38例,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者中性粒细胞比率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和对照组(P均<0.0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痰ECP含量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者和对照组(P<0.01),观察组痰液MP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性粒细胞和IL-8水平存在相关性(r=0.69,P<0.01)。认为持续性哮喘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的气道炎症反应模式,非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更为常见,可能与IL-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吸入表面激素(ICS)减量后哮喘症状变化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的关系.方法 选择专科门诊已使用ICS治疗的39例缓解期哮喘患者,进行诱导痰检查.根据减量时间分为两组,一组16例为缓解1个月后ICS剂量减半(减量1组16例),另一组23例为缓解3个月后ICS剂量减半(减量2组),予诱导痰检查.分别予目前使用ICS剂量减半,并于ICS减量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复诊,复查诱导痰,观察气道炎症变化,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ICS减量后3个月(43.8% vs.21.7%)及6个月(43.8% vs.43.5%)内哮喘症状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 >0.05);ICS减量后3个月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减量前诱导痰EOS比例存在显著差异(10.3% vs.2.5%,P<0.05).ICS减量后6个月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减量前诱导痰EOS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11.5% vs.2.5%,P<0.05).结论 诱导痰EOS比例对判断缓解期患者ICS减量后症状复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临床症状缓解后,参考诱导痰EOS比例进行ICS减量,有可能减少哮喘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李宝华  张向东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757-758,763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哮喘患者,每年死于哮喘病的人有18万之多,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种类较多,现将有关药物进展综述一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并分析其与气道炎症反应、免疫抑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127例ACOS患者(ACOS组)、79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COPD组)、119例急性加重COPD患者(AECOPD组)、76例哮喘患者(哮喘组)以及67例健康志愿者...  相似文献   

18.
任强  刘晓民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105-1107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支气管哮喘、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炎症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在两者间的区别。方法分别收集支气管哮喘(A组)、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组)、单纯慢性支气管炎(CB组)缓解期/稳定期患者13例、11例、12例和健康对照者(C组)9例。诱导痰并经处理后进行分类细胞记数,并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其诱导痰上清液中eotaxin浓度。结果诱导痰嗜酸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Eos/Leu%)、eotaxin浓度A组[(19.2±9.7)%;(0.251±0.118)g/L]、EB组[(11.4±6.1)%;(0.146±0.079)g/L]分别与CB组[(0.9±0.6)%;(0.043±0.036)g/L]、C组[(0.8±0.4)%;(0.031±0.013)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A组Eos/Leu%、eotaxin浓度与EB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eotaxin可能通过对Eos的选择性趋化作用参与了支气管哮喘和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炎症的发生机制,这种作用机制对于支气管哮喘和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在程度上可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表现为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和高反应性,有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其发病过程,其中嗜酸粒细胞发挥了主要作用。近年来气道重构作为激素抵抗型哮喘的可能原因受到重视。气道重构包括气道管壁水肿,基底膜增厚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杯状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这些改变致气道狭窄,出现不可逆的肺功能改变,可能是难治性哮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