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玉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96-1997
血清心肌酶的动态检测被认为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之一,但检测心肌酶峰值和峰值时间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反复多次检测,给临床实际应用造成困难。为此,我们对37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了血清CK、CK-MB、AST、α-HBDH、LDH及同工酶的动态检测,发现溶栓后6h/3hCK-MB活性比值对预测冠脉再通具有重要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的近日节律变化。方法将我院AMI患者按照是否溶栓及溶栓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各4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评估HRV的变化规律。结果再通组患者TF、LF、HF明显高于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通组患者LF/HF明显低于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通组患者TF、LF、HF及LF/HF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能明显改善HRV的近日节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达到峰值时间的变化。方法:应用半自动化分析仪,每隔2h连续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并以未溶栓者作为参照。结果:溶栓组与参照组相比较,心肌酶CK、CK-MB、LDH、AST达到峰值的时间均显著提前(P〈0.05)。结论: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现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闭塞血管开通,实现再灌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峰值增高程度能反映心肌梗死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尽早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时间早晚,将其分为4组:A组(超早期,≤3h)、B组(早期,3~6h)、C组(中期,6~12h)、D组(晚期,〉12h),比较4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最高,B组次之,冠脉再通率呈现A组〉B组〉C组〉D组的特点,D组的冠脉再通率最低。A组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6%,显著低于B、C、D三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C、D三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CPK峰值时间、CK—MB峰值时间均明显比B、C、D组更短,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C组的CPK峰值时间、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D组更短(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尽早溶栓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冠脉再通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Mb、cTnⅠ、CK-MB浓度的变化,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组(73例)和溶栓未通组(33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Mb、cTnⅠ和CK-MB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较未通组明显提前(P<0.05),其中Mb较cTnⅠ、CK-MB峰值出现更早,分别为(5.9±2.5)h、(14.5±3.2)h和(14.8±3.9)h(P<0.01);Mb、cTnⅠ和CK-MB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Mb、cTnⅠ和CK-MB可以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其中Mb较cTnⅠ、CK-MB能更早的判定冠状动脉是否再灌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冠脉再通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Mb、cTnI、CK-MB浓度的变化,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组(73例)和溶栓未通组(33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Mb、cTnI和CK-MB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较未通组明显提前(P<0.05),其中Mb较cTnI、CK-MB峰值出现更早,分别为(5.9±2.5)h、(14.5±3.2)h和(14.8±3.9)h(P<0.01);Mb、cTnI和CK-MB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Mb、cTnI和CK-MB可以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其中Mb较cTnI、CK-MB能更早的判定冠状动脉是否再灌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 T)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y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AMI患者(AMI溶栓再通组44例、溶栓未通组42例)进行血清cTnt、cTn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不同时间点,血清cTnT、cTnⅠ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同时期CK和CK-MB的阳性检出率;溶栓再通组cTnⅠ、cTnT峰值较未通组显著增高,且峰值时间提前(P<0.05).再通组cTn Ⅰ、cTn T 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提前于未通组(P<0.05,P<0.05).结论:cTn Ⅰ、cTn T检测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于CK、CK-MB;溶栓后动态监测血清cTn Ⅰ、cTn T浓度、峰值时间,对于正确判断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及进一步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 ,溶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溶栓再通 ,能缩小梗死面积 ,挽救濒死心肌。本文通过观察再通组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变化 ,并与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进行对比 ,来探讨溶栓再通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6例 ,溶栓的条件给药方法及再通的判定参照国内 1996年 7月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 ] 。其中符合条件 6 1例。给予尿激酶 15 0万 U于 0 .5 h内静脉滴入。再通 46例 ,未通 15例。再通组男 43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6 2± 10 )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与心脏舒张功能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50例,用HP2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血流A峰/E峰面积(VA/VE)、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以及应用Killip分级判定心功能。结果 ①36例血管再通组与14例未溶通组之间,在年龄、性别、AMI部位、临床心功能、LVEF、FS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塞病史等方面均无显差异(P>0.05)。②溶通组与未通组相比,VA/VE比值明显低于未通组(1.0129±0.3427比1.3335±0.4077,P<0.01);VA/VE>1出现率少于未通组(47.2%比85.7%,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AMI使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后,对左室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血清蛋白-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及其评价溶栓后冠脉再通的价值。方法 6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应用ELISA法测定cTnI值。结果溶栓再通组52例,溶栓未通组14例,两组的cTnI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11.34±3.2)h、第二峰时(23.80±12.42)h,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P<0.05),cTnI第一峰时比CK-MB峰时提前。以cTnI第一峰值到达时间≤14h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1%、64.29%及66.5%。结论在大多数AMI患者血清cTnI释放呈双峰,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血清cTnI≤14h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和B-型尿钠肽(BNP)变化及意义。方法①溶栓组于溶栓即刻、溶栓后2、4、6、8、10、12 h测定血中CT-1和BNP浓度;②未溶栓组于症状出现后2、4、6、8、10、12、14 h测定血中CT-1和BNP浓度。同时测定血清心肌酶CK-MB的浓度。结果①AMI后2~7 d,患者NBP水平明显升高,平均为(544.5±321.2)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T-1在AMI患者症状出现后(2.43±1.30)h升高,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可在(4.09±2.14)h时达到高峰;②未再通组CT-1水平低于再通组,而BNP浓度高于再通组(P〈0.05或P〈0.01),未再通组CT-1和BNP浓度与未溶栓组之间无显著区别。结论①AMI患者血清中很早即可测得较高浓度的C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时间早于CK-MB升高的时间;BNP升高时间相对较晚;②溶栓再通组可于溶栓后可检测到明显升高的CT-1但随着病情改善迅速降低,而BNP水平反而降低,故认为CT-1和BNP可以作为判定AMI溶栓治疗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与分析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进行静脉溶栓,试验组患者采取曲美他嗪进行溶栓,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后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梗死部分及梗死相关冠脉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CK-MB峰值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K峰值浓度、发病至CK峰值时间、发病至CK-MB峰值时间、发病至CK恢复正常时间、CK—MB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梗死部位为前壁或非前壁的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梗死相关冠脉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脉、左主干的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上腹部灼热及恶心的人数较对照多,分别多36.67%、2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小梗死面积,且安全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再灌注损伤,对受损的心肌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552例。入选患者按照0.9 mg/kg剂量标准,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进行头部MRA检查,采用TICI血管再通分级标准判断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情况。其中根据溶栓后24 h MR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再通组(188例),血管未通组(364例)。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功能的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2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症状性颅内出血(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再通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管再通组患者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有6例患者出现了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通组及血管未通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的患者较未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临床预后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效果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临床诊断为AMO患者血清cTnT值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isoenzyme,CK-MB)值,分为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治疗组.溶栓治疗后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二个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溶拴治疗组cTnT值明显低于非溶栓治疗组,而CK-MB值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溶栓再通组cTnT值变化呈双峰型释放曲线,溶栓后血管未通患者只有一个峰值;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CK-MB值的变化均只有一个峰值.结论: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血cTnT水平明显降低;血cTnT值的变化可以反映AMI病人溶栓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瑞替普酶(r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优势。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6例,患者自主选择溶栓治疗方案被分为 rPA 治疗组和 rPA 联合 GSH 治疗组,在组间差异采用 t 检验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心肌酶(CK)、心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 T(cT-n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各因素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P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rPA 组和 rPA 联合 GSH 组在治疗后24 h 患者血清中肌酶(CK)、心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 T(cTn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均明显升高;与 rPA 组后24 h 的结果比较,rPA 联合 GSH 组 CK(P <0.05)、CK-MB(P <0.05)和 cTnT(P <0.05)的升高幅度小,SOD 水平升高的幅度大于 rPA 组(P <0.05)。与 rPA 组比较,rPA 联合 GSH 组明显升高了患者的血管再通率(P <0.05)和左室射血分数(P <0.05);而 rPA 联合 GSH 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P <0.05)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 <0.05)明显低于 rPA 组。与 rPA 组比较,rPA 联合 GSH 组患者出现再发心肌梗死(P <0.05)、梗死后心绞痛(P<0.05)和心率失常(P <0.05)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于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减少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溶栓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0—6h)和延迟治疗组(6~12h)。结果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9.17%)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5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5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与脑保护剂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3例有溶栓适应证且发病6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d。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静脉滴注。两组在溶栓后24h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用7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川芎嗪80rag,每日1次,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经动脉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3例,未通3例,总再通率75%。对照组经动脉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3例,未通3例,总再通率7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4h、7d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5),14d、21d更加明显(P〈O.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方法.结果 62例中,再通47例占75.8%,其中1~3 h内19例,再通率30.6%,3~6 h内20例,再通率32.3%,6~12h内8例,再通率12.9%,未通15例占24.2%.再通组死亡2例,死亡率4.3%;未通组死亡3例,死亡率20%.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STEAMI疗效确切,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为下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诺肝素不同用法对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层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依诺肝素用法:A组溶栓前先静脉推注30mg,溶栓结束后即刻1mg/kg皮下注射;B组溶栓前1mg/kg皮下注射;C组溶栓结束后即刻1mg/kg皮下注射;3组患者均维持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每12小时1次,治疗5~8d。观察3组患者溶栓60min及90min的临床再通率、出血并发症。结果60min临床再通率A组为83.3%、B组为63.3%、C组为60.0%,A组60min临床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O.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min临床再通率A组为90.0%、B组为86.7%、C组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大出血发生,出血发生率A组为13.3%、B组为10.0%、C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静脉给予30mg依诺肝素负荷量,可缩短冠状动脉再通时间,且严重出血并发症无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方法40例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滴注,观察患者2h内胸痛缓解情况,2h内每30min描记ECG1次,24h内每2h查CK及CK-MB1次。结果 40例符合冠脉再通者29例,再通率72.5%;其中8例发生皮肤黏膜、齿龈出血及穿刺部位出血,死亡3例,为冠脉未通者。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