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近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提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为此就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予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SCs,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基质细胞,脊髓损伤”,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定向分化、鉴定以及骨髓基质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或作用机制等内容。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诱导,1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鉴定,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6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资料综合: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用于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有许多优势,被视为多种组织细胞移植的替代来源和基因治疗的有效运载工具。骨髓基质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研究提示,取材方便、易于扩增、易于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脊髓损伤细胞治疗的一个备选来源,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结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基质细胞,随着转基因治疗和联合细胞移植的深入研究,将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骨髓基质细胞培养、诱导分化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5-12相关骨髓基质细胞和脊髓损伤的文献,检索词“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induction,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髓基质细胞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分化。②骨髓基质细胞和脊髓损伤。排除标准:①神经干细胞。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文献,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有贴壁性,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可以定向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多种神经细胞,在体内循环中能够分布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多种组织和器官,可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和基因治疗。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源性细胞成为可能,进而将骨髓基质细胞应用于临床,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结论:随着骨髓基质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骨髓基质细胞的应用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骨髓基质细胞培养、诱导分化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12相关骨髓基质细胞和脊髓损伤的文献,检索词“bonemarrowstromalcells,induction,spinalcordinjury”,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髓基质细胞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分化。②骨髓基质细胞和脊髓损伤。排除标准:①神经干细胞。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文献,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有贴壁性,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可以定向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多种神经细胞,在体内循环中能够分布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多种组织和器官,可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和基因治疗。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源性细胞成为可能,进而将骨髓基质细胞应用于临床,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结论:随着骨髓基质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骨髓基质细胞的应用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增殖分化能力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潜能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12与骨髓基质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相关的章,检索词“bone marrow stem cells,central nervous system,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相关的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为“骨髓基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200余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骨髓基质细胞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献60多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优先,排除综述类献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将筛选的22篇献进行分类,7篇研究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5篇与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相关,10篇与骨髓基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相关。资料综合:骨髓基质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巨大潜力。通过局部、脑室系统及动脉、静脉植入骨髓基质细胞均发现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时间存活并集中于损伤区,且有着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表现。脑内特殊微环境对其迁移、分化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时通过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损伤的神经功能,此外,骨髓基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干细胞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及可塑性的增强。但目前在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鉴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能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修正和更改的潜在作用,但其对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具体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内和体外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神经细胞,把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损伤的脊髓组织中,能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故有望成为临床上脊髓损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6-01/2004-03期间的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文章,检索词包括“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pinalcordinjury;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03期间的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文章,检索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脊髓损伤;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神经分化潜能、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相关的文章,然后筛除与以上要求无明显联系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5篇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文献,涉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37篇,神经分化潜能的18篇,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10篇,排除47篇,纳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18篇。资料综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不具有特异性标志物,无法用某种特异性标志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离。但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主要有取材方便,培养简单,并可自体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但移植后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临床应用验证。结论:从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强化神经组织的修复过程,是可行的治疗手段,这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发现细胞移植能够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诱发电位是一种定量、客观的脊髓电生理监测技术,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脊髓损伤功能及疗效评定的依据。文章综述诱发电位在监测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及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79-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voked potentials,spinal cordinjury,cells 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诱发电位,脊髓损伤,细胞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诱发电位监测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0篇相关文献,4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5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选择其中的39篇作为本文文献,分别涉及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诱发电位在评价脊髓损伤大鼠中的应用、诱发电位在监测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脊髓损伤的其他评价方法等。资料综合: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伤害,许旺细胞和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为脊髓损伤的程度及预后的估计、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指标。通过了解正常动物的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判定脊髓损伤动物诱发电位的变化,用以了解动物脊髓损伤的程度。目前,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大鼠中已广泛应用,把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结合应用能够完整的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情况。但用诱发电位来监测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大鼠的研究到现在为止依旧很少,仍需进一步探讨。对脊髓损伤的评价,除了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外,还有一些其他评价脊髓损伤的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总的来说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在动物脊髓损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提供较为可靠的评价依据。结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灵敏性高,变化与病理相平行,先于临床体征的变化,能够为脊髓损伤的程度及预后的估计、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提供相对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177;0.18),(3.65&;#177;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177;7.04)&;#176;,(50.21&;#177;5.06)&;#17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77;15.96).(123.9&;#177;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11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增殖分化能力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潜能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12与骨髓基质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bonemarrowstemcells,centralnervoussystem,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骨髓基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2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骨髓基质细胞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文献60多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综述类文献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将筛选的22篇文献进行分类,7篇研究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5篇与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相关,10篇与骨髓基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相关。资料综合:骨髓基质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巨大潜力。通过局部、脑室系统及动脉、静脉植入骨髓基质细胞均发现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时间存活并集中于损伤区,且有着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表现。脑内特殊微环境对其迁移、分化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时通过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损伤的神经功能,此外,骨髓基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干细胞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及可塑性的增强。但目前在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鉴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能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修正和更改的潜在作用,但其对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具体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在神经外科领域,人们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就其有关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1关于脊髓损伤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transplantation.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01/2004-10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进展有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选取最新进展性文献纳入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7篇关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献,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19篇符合本研究要求。
资料综合: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问题,对所检索出文献中的众多观点进行提炼综合。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填充物填补损伤部位,定向再生为神经细胞锚靠周围组织完成上行下传功能的重建,移植时创造抑制胶质细胞再生、保护神经细胞胞体存活、促进自体神经细胞再生的微环境。还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已经成功的经验,并提出最有希望的展望。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0.18),(3.65±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7.04)°,(50.21±5.0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5.96),(123.9±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2~4月龄Wistar大鼠95只,5只大鼠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剩余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30只/组。②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麻醉后,以T8棘突为中心取背部后正中切口长约5cm,显露T7~11棘突及椎板,咬除T9棘突及全椎板,在左侧建立脊髓半横断模型。③细胞移植组在造模后10min内将制备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多点缓慢注入到脊髓半切头侧和尾侧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距脊髓表面约0.7mm),3μL/点,总细胞数6×105个。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正常对照组不造模,于T9脊髓左半侧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④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d,1,2,3,4周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检测,评分标准分为0~6级,分数越低表示后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差。⑤后肢运动功能测定30min后,进行斜板实验,检测大鼠抓握、维持姿势能力。将大鼠身体轴线与斜板纵轴垂直放置,斜板每次升高5°,以大鼠能够在斜板上维持5s不滑下的最大角度为其功能值。结果:实验选用90只大鼠,正常对照组无脱落,造模后模型对照组死亡7只,细胞移植组死亡3只。①后肢运动功能检测结果:术后1d,1,2,3,4周,模型对照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各时间点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921~35.556,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术后2,3,4周细胞移植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1.84±0.32),(3.43±0.58)分;(2.43±0.62),(4.23±0.78)分;(2.83±0.69),(4.58±0.76)分;t=2.953~4.157,P<0.05]。②斜板试验检测结果:术后1d,1,2,3,4周,模型对照组斜板倾斜度数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但各时间点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284~8.38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术后1,2,3,4周细胞移植组斜板倾斜度数均明显增大(t=3.275~5.260,P<0.05)。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内和体外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神经细胞,把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损伤的脊髓组织中,能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故有望成为临床上脊髓损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76—01/2004—03期间的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文章,检索词包括“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pinal cord injury;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03期间的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文章,检索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脊髓损伤;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神经分化潜能、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相关的文章,然后筛除与以上要求无明显联系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5篇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文献,涉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37篇,神经分化潜能的18篇,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10篇,排除47篇,纳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18篇。资料综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不具有特异性标志物,无法用某种特异性标志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离。但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主要有取材方便,培养简单,并可自体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但移植后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临床应用验证。结论:从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强化神经组织的修复过程,是可行的治疗手段,这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细胞OPG、RANKL基因表达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及其OPG、RANKL基因表达的特点,以探索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发病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在T10处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SCI模型,分为SCI 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对照组(sham),分为Sham 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SCI后6周和12周时取材,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并检测其成骨能力及OPG、RANKL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6周、12周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无明显变化,其OPG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脊髓损伤6周时,其RANKL基因表达和RANKL/OPG明显升高。结论:骨髓基质细胞RANKL基因表达和RANKL/OPG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早期大鼠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建立适宜的脊髓损伤模型,对模型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并分析其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是进行临床脊髓损伤治疗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包括挫伤型模型、牵张损伤模型、压迫损伤模型、切割或吸除型模型、缺血损伤模型等.常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有细胞悬液立体定位注射法、腰穿细胞悬液注射法、静脉内细胞悬液输入法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损伤处迁移,并向神经细胞表型分化.②发挥桥梁介导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