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70例室早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提示:心脏病组室早的lown‘s级别升高(P<0.05),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升高(P<0.05或P<0.01),ST-T改变发生率升高(P<0.01),室早发生率在活动中最低(P<0.05),而室早的频率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正> 室性过早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异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人,亦可发生于健康人,判定室早是器质性或功能性,以及同室性差异的鉴别,对于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极其重要意义。 室性早搏按其发生时间可分为早发型、迟发型以及插入型,按其发生的频率,可分单发型、频发型,(二联律和三联律),按其发生机理和形态可分为单源性、多形性、多源性,并行心律等。室性早搏有:①折返激动②异位灶兴奋性增强③并行心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肌炎室性早搏发病年龄高峰及心电图特征。方法 观察分析 137例心肌炎室性早搏患者心电图特征。结果 早搏出现多为中、青年 (2 1~ 4 0岁 ) 92例 ,占 6 7.15 % ;QRS波时限为 0 .10~ 0 .2 0(平均 0 .13± 0 .0 2 )s ,其中波时限 >0 .12s者有 78例 ,占 5 6 .90 % ,≥ 2 0mm 5 6例 ,占 4 0 .88% ;QRS波振幅在 10~ 19mm者 6 0例 ,占 4 3.80 %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者 110例 ,占 80 .2 9% ;右室早搏 85例 ,占6 2 .0 4 % ;T、P波发生改变 4 0例 ,占 2 9.2 0 % ;频繁早搏 99例 ,占 72 .2 6 % ;早搏指数平均 1.34± 0 .2 5 ,易损指数平均 0 .5 9± 0 .17;伴有其它心电图改变者 83例 ,占 6 0 .5 8%。结论 心肌炎室性早搏多见于中、青年 ,QRS时限多较宽 ,早搏出现方式多为频发、右室早搏 ,早搏指数大多数 >1.0。  相似文献   

5.
从动态心电图角度探讨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出有室性早搏(PVBs)的575例进行分析。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Ⅰ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组(Ⅱ组),两组分别为367例和208例。结果显示≥LownⅢ级以上的复杂性PVBs和≥30次/小时的频发性PVBs发生率以I组明显为高,且又以心肌梗塞、扩张性心肌病、急性心肌炎为突出。Ⅰ组中73例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其复杂性PVBs又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频发性PVBs的发生率与心功能无明显关系。47例同时检出室性心动过速(VT)共141阵次,其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均呈短阵发作,自行终止。VT发作前多呈成对和/或多源形式出现。检出有RonT或RonP现象56例,RonP现象Ⅰ组明显多于Ⅱ组。RonT现象在两组间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由RonP现象诱发的成对PVBs或短阵VT远多于RonT者。同时伴发其他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Ⅰ组也多于Ⅱ组。本文认为,复杂性及频发性PVBs和短阵室速以器质性心脏病者多发并与其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或心功能状态有关。多源与/或成对PVBs同VT发生有密切联系,表明PVBs的Lown分级对室性早搏的病理意义判定仍有一定价值,但并不完全,本组有1/3的频发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24h动态心电图(24hDCG)评估病理性室性早搏的条件,采用美国世纪3000 DCG仪,随机选100例静息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hDCG监测,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h的心电变化.结果 ,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两者之间,在室早的频度及重度、伴发的其它心律失常以及基础心率的昼夜变化,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频率昼夜变化在高峰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次数不能作为判别室性早搏是否属功能性的主要条件.病理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条件可能有:(1)Lown室性早搏分级2级以上;(2)伴发室上性早搏频度≥100次/24h,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指成对房早、阵发性室上速、房颤或房扑)传导阻滞及ST-T异常改变;(3)室性早搏发生率在活动中最低;(4)昼夜心率差小.上述条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秦孝智 《吉林医学》2011,(20):4111-4112
目的:探讨万次/24 h以上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70例万次以上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资料,分为心脏病组和非心脏病组。结果: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两者之间,在发病年龄、室早发生的时间、心电图复合型异常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室早发生的频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室性早搏次数不能作为判别是否患有心脏病的主要条件;室性早搏的发生时间、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复合型心电异常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分析50例5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定位及类型。说明一般情况下,室性早博皆发生于心理受累部位,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评价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室性过早搏动(VPB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可出现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亦可见于正常人。怎样识别VPBS的功能性(良性)或器质性(恶性),寻找室性早搏的病因、发生机制、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定,是内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从动态心电图(DCG)角度探讨VPBS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查娟娟  孙贻平 《上海医学》1989,12(12):720-721
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生率甚高。我们选择本院1988年6月~12月间24小时Helter检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313例患者(包括门急诊和住院病例,占同时检测人数的67.31%)为研究对象,旨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儿无着状性生早搏(VPC)的昼夜变化规律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无症状VPC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自主神经功能及心位检查。结果:13/30例(43%)为日间型VPC,10/30(30%)为夜间型VPC。13例日间型中,12例属交感性VPC,10例夜间型均属断走性VPC。日型VPC频率与主率呈正相关(r=0.67,P〈0.05),夜间型VP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70例心电图分析探讨室性早搏的性质,即器质性室早还是功能性室早。上述分析将对原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杨苏萍 《广西医学》2000,22(5):975-976
目的:为探讨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与Q-T离散度(Q-Td)之间关系。方法:对比2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和26例正常人的Q-Td值。结果:室性早搏组的Q-Td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Q-Td增加有助于预测室性早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小珠  阳军 《河北医学》2003,9(3):245-246
目的:探讨Ho1ter检测中不同时段室性早搏及相关因素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5例器质性心血管病患者(病变组)及145例非器质性心血管病者(非病变组),全部经动态心电图(Ho1ter)检查诊断室早LOWN分级2级以上,比较两组室早高峰出现时间、Ho1ter伴随的其它异常表现、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结果:从时间段分析,白天室早多见于病变组,夜间室早多见于非病变组(P均<0.05);但从临床分组来看:病变组与非病变组室早发生高峰均以白天多见。动态心电图伴随的房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早搏、心肌缺血等,病变组明显高于非病变组(P<0.001),尤其是心肌缺血,非病变组没有一例出现。结论:室早的时段分布,随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室早患者Holter伴随的异常表现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9.
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性早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茹 《黑龙江医学》2002,26(4):317-317
室性早搏频发 ,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因其诱发室速和室颤而猝死。但也可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者 ,现将我院发现并追踪观察的 42例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中 ,男 2 2例 ,女 2 0例。年龄 8~ 46岁 ,多见于青壮年。 2 4例有自觉症状 ,从第 1次就诊起 ,病程 3~ 12年。早搏发作时均有程度不同的心悸、胸闷、头昏。 18例于健康体检时发现 ,已 2~ 6年 ,无任何自觉症状。2 ECG资料左室早搏 31例 ,右室早搏 11例。早搏指数均≥ 1。VPBS的QRS间期≤ 0 12s18例 ,>0 12s2 4例。VPBS的QRS波群的主波与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