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穿孔素(PFP)、颗粒酶B(GraB)mRNA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环孢素A(CsA)肾毒性、细菌感染时的变化.方法 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动态检测45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IL-15、PFP及Gra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AR组IL-15、PFP及GraB mRNA的表达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较临床症状出现早2~3 d;经激素冲击治疗后,PFP及GraB mRNA的表达减弱,但IL-15mRNA未见明显减弱.细菌感染组PFP和GraB mRNA的表达水平亦上升,但IL-15 mRNA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升高.CsA中毒组三项指标在监测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FQ-PCR测定PBL中IL-15、PFP及GraB mRNA表达是一种无创、较敏感的早期检测AR的方法,并可以预测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IL-15作为CD8记忆T细胞生长和活化必须的细胞因子,可能是介导AR发生的重要因子.它受细菌感染因素干扰少,与PFP和GraB mRNA同时检测对AR的判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熊辉  李勇  涂伟  刘智文  文武  李煜 《江西医药》2010,45(12):1177-1180
目的建立稳定的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大鼠模型,观察术后移植肝病理学变化,并应用RT-PCR法,研究外周血中PFP mRNA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清洁成年Wistar和SD大鼠。实验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n=30;B组: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组,n=30;C组:肝移植术后非免疫抑制组,n=30。各组在术后第1、3、5、7、10d随机取6只动物肝脏和外周血,将肝脏作病理学检查,并应用RT-PCR方法监测外周血的穿孔素mRNA的表达。结果外周血PFP mRNA表达能随病理变化,以数值的形式反应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变化过程。通过检测未发现A组PFP mRNA表达,而B、C组均有表达,对比各时间观察的穿孔素表达水平发现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通过各时间点的监测,发现外周血PFPmRNA表达水平与移植肝的病理变化趋同,因而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一种较好的方法。(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穿孔素mRNA的表达,对减轻急性排斥反应作用明显。但仍无法较完全地控制肝细胞坏死和出血。  相似文献   

3.
唐华  张春梅  陈蓉  王顺蓉  林燕  李著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441-1443,1445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O)对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中细胞毒杀伤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同基因移植:供、受鼠均为Wistar大鼠)、AR组和IPO组(异基因移植:供鼠为SD大鼠,受鼠为Wistar大鼠)。其中IPO组受鼠于移植完成后实施IPO,即开放肾动脉30 s,阻断30 s,共循环3次,然后完全开放。术后1、3、5、7d取各组受鼠血清和移植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移植肾核因子-кB(NF-кB)P65、穿孔素、颗粒酶B及FasL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IPO组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损伤均较AR组减轻。术后各时间点,AR、IPO组穿孔素、颗粒酶B及FasL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PO组均较AR组降低(P<0.05,P<0.01)。AR、IPO组肾细胞核内NF-кBP65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PO组较AR组明显降低(P<0.01),但AR组NF-кB P65 mRNA的表达与IP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核内NF-кB P65蛋白表达分别与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41、0.267、0.433,P<0.05)。结论 IPO可减轻移植肾AR中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кB活性,从而抑制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FasL途径有关,而非下调NF-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OX40 mRNA和外周血 CD3+CD8- T辅助细胞(Th)1、Th2检测用于评估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16年 1月—2017年 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行肾移植手术的 40例肾移植受者及 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肾移植受者分为急性排斥组 20例和肾功能稳定组 20例。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定量检测 3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 OX40 mRNA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3+CD8-T淋巴细胞中 IFN-γ(Th1)和 IL-4(Th2)表达率。ROC曲线评价 OX40和 Th1对预 测急性排斥的诊断价值。结果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组 PBMCs 中 OX40 mRNA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1),肾功能稳定组 PBMCs 中 OX40 mRN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组 Th1 表达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3 组 Th2 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X40 mRNA 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3(95%CI:0.825~0.980);Th1 的 AUC 为 0.731(95%CI:0.587~0.874);两者联合诊断的 AUC 为 0.930(95%CI:0.859~1.001)。结论 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 OX40mRNA及 Th1细胞可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5月267例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2周内每天应用前列地尔30μg,与同期内282例未使用前列地尔的肾移植受者,比较两组术后尿量、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B超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接受前列地尔患者的术后尿量、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肌酐、血流阻力指数和肾功能恢复延迟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有利于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不影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6%的羟乙基淀粉(HES)与6%HES+20%白蛋白对移植肾早期功能影响。方法772侧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根据术中用HES和白蛋白治疗分为两组,A组(n=330):HES≥500ml;B组(n=442):20%白蛋白≥100ml+HES≥100ml。以术后第1天血肌酐值/术前基础值≥75%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比较DGF和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发生率。结果DGF的发生率,A组31.2%,B组26.7%,P〉0.05;ATN的发生率,A组7.6%,B组5.0%,P〉0.05。结论肾移植术中用6%HES与6%HES+20%白蛋白对移植肾早期功能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致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对移植肾功能远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2年10月间肾移植术后诊断为早期排斥反应致肾功能延迟恢复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术后即无尿,3例术后2d肾功能改善后又出现血尿、少尿。经临床、B超及移植术后病理诊断为排斥反应。患者接受ATG FK506 MMF Pred的免疫抑制方案。患者术后平均来尿时间35d,患者肾功能全部恢复,随访至今,肾功能良好存活。结论:早期排斥反应致肾功能延迟恢复应早采用ATG FK506 MMF Pred的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恢复后移植肾功能及远期存活末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 ,以提高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和膜分离法治疗 2 4例术前高度致敏者 (其中 2例准备行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和 7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结果 :2 4例术前高度致敏者 ,经 3~ 5次血浆置换去致敏抗体后 ,2 2例接受肾移植成功 ,其中2例术后发生超急排斥 (HAR) ,但术后又经 2次血浆置换治疗后 ,1例肾功能延迟恢复 ,1例移植肾失功 ,摘除移植肾。 7例肾移植后抗排斥治疗 ,配合抗排斥药物 ,1例HAR患者治疗失败 ,1例急性排斥 (AR)者经继续行血浆置换治疗 2~ 3次后 ,肾功能恢复。结论 :血浆置换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鼠柯萨奇B3(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其机制。将Balb/C鼠24只腹腔感染CVB3亲心肌细胞株后,随机分为两组;黄芪治疗组(黄芪注射液10g/kg&;#183;d腹腔注射)对照组。实验第8天留取心肌标本,进行心肌病理检查和心肌穿孔素mRNA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结果显示:(1)黄芪治疗组心肌病变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0&;#177;0.51比2.98&;#177;0.54,P&;lt;0.01);(2)黄芪治疗组心肌穿孔素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10&;#177;0.07比1.31&;#177;0.12,P&;lt;0.01);(3)心肌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88,P&;lt;0.01)。结论:穿孔素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黄芪注射液可能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和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敬义 《云南医药》2009,(3):381-385
临床工作中,在阻断肾脏血液供应的外科手术中(如肾脏部分切除术)和肾脏外伤中肾脏都会受到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对术后。肾脏功能的恢复起到不良影响,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也是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重要损伤环节,在肾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会引起单纯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而且还能通过影响免疫机制促进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iection AR)的发生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减少或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能否改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方法:1999年1月~2001年5月期间,对病理诊断为慢性移植物肾病(Ⅰ级)肾功不全的93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例):在1~2周内将其神经钙蛋白阻滞药(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减少至原剂量的三分之一或完全停用,同时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B组(43例):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未作大幅度减量、而是仅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比较其移植肾功能、观察两组急性排斥反应有无差异等.结果:3年后A组有31例(62.0%)患者移植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而B组除4例(9.3%)移植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3年后A组肾功能明显好于B组;B组3年后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多,而A组无明显改变;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幅度减少甚至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可使部分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得以改善或者阻止其进行性恶化.这种药物调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RPM)口服液联合环孢素(CsA)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首次肾移植患者20例,随机分成RPM试验组和硫唑嘌呤(Aza)对照组,每组各10例,分别接受以CsA和类固醇激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6mo,比较2组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7例完成治疗者人/肾均存活;仅Aza组1例发生2次急性排斥反应;2组各发生2例严重不良事件。结论:RPM联合CsA可有效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并维持肾功能于良好水平,但是也可能增强CsA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他克莫司在初次肾移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初次尸体肾移植的患者共207例,比较同期接受他克莫司治疗与环孢素治疗患者的体重、血压、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肾功能及肝功能、病毒血清学检测、血药浓度,同时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时间0·5~3·5年。结果他克莫司组40例,1年、3年人/肾存活率为97·5%/95·0%,95·0%/92·5%;环孢素组167例,1年、3年人/肾存活率为95·8%/94·0%,94·6%/92·8%。他克莫司组与环孢素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和25·2%(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8%,20·4%(P<0·05),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12·5%,9·6%(P>0·05),肝损害、肾损害、高血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变化,颤抖,口舌、手脚麻木在环孢素组较明显,体重增加、多毛、牙龈增生在他克莫司组不明显。结论他克莫司用于首次尸体肾移植后免疫抑制作用显著,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生活质量好。起始剂量0·15mg·kg-1·d-1,患者耐受性较好,长期使用安全,肾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受者环孢素血药浓度监测频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环抱素(CsA)血药浓度监测频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肾移植术后患者296次CsA血药浓度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2组:规律组15例201次规律性监测;非规律组9例95次因各种原因不能定期监测。比较2组CsA血药浓度统计学变异系数(CV)的差异及排斥反应组与非排斥反应组CsA血药浓度CV的差异。结果:规律组CsA血药浓度CV小于非规律组(P<0.05);非排斥组CsA血药浓度CV小于排斥组(P<0.05)。结论:规律性CsA血药浓度比非规律性监测平稳;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CsA血药浓度的C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前列地尔对同种异体肾移植中早期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85例 (A组 )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2wk内每天应用前列地尔60μg,与同期276例 (B组)未应用前列地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比。结果 :A组术后尿量(6d内)和内生肌酐清除率 (至少7d内 )均明显高于B组 (P<0 01) ,而血肌酐 (5d内)以及血流阻力指数 (14d内 )和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B组(P<0 01) ,但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3mo内 )无显著性差异 (P>0 05)。结论 :肾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但不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及四联免疫抑制疗法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12 5 1例肾移植中 12 6例高龄患者临床资料 ,将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为三联疗法 (CsA +Aza +激素 )的 5 5例作组Ⅰ ;而使用四联疗法 (CsA +MMF +激素 +抗T细胞单抗 )的 71例作为组Ⅱ ,组Ⅱ中 4 7例患者术后使用 2周Wu -T3抗排斥治疗 ,另 2 4例应用抗IL- 2R抗体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急性排斥率及 1年人 /肾存活率相比较 ,并与本院同期非高龄患者相同指标比较。结果 :高龄患者肾移植后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高龄患者。组Ⅰ和组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74 5 5 %和 38 0 3% ;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 12 73%和 4 2 3% ;1年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81 82 % /78 18%和 97 18% /95 77%。结论 :高龄患者肾移植术后较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感染 ,使用新的四联免疫抑制疗法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1年人 /肾存活率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IL-23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增殖及其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细胞系MUTZ -1的杀瘤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正常人PBMNC,细胞分4组:阴性对照组(未加IL-23),3个浓度IL-23组(2、10、50 ng/ml),体外诱导72 h,并与MUTZ-1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诱导后PBMNC细胞增殖和表型变化。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法检测PBMNC对MUTZ-1细胞的杀瘤效果。 Real 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PBMNC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TNF-α、TGF-β、颗粒酶A、颗粒酶B、穿孔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体外诱导培养1、3、5、7 d时,IL-23诱导能够明显促进PBMNC细胞增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D3+、CD4+、CD5+6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CD8+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且IL-23作用后的PBMNC均对MUTZ-1细胞产生良好的杀瘤活性;与阴性对照组比较,IL-23作用后PBMNC细胞上清液中IFN-γ、TNF-α、TGF-β、颗粒酶A、颗粒酶B、穿孔素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L-23能够明显促进PBMNC细胞增殖,并通过诱导PBMNC细胞表达IFN-γ、TNF-α、TGF-β、颗粒酶 A、颗粒酶B、穿孔素发挥杀伤MUTZ-1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