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LAVA进行多期增强MR血管成像显示肝脏血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LAVA)多期增强MR血管成像(LAVA CE MRA),评估其对肝脏内血管显示的价值,以及对肝脏病变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2例疑有腹部病变者行常规MRI扫描及Gd-DTPA增强并LAVA多期扫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血管,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并得到各血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MIP重建肝内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分析,评估LAVA CE MRA对肝内血管显示的价值。同时记录肝脏病变信号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52例患者肝脏LAVA CE MRA图像能清晰显示肝脏内血管形态,达到诊断要求。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3级和3级以上分支显示率100%,门静脉、肝静脉4-5级以上分支显示率达到96.8%。肝脏病变的动态强化显示良好,部分病变供血来源显示清晰。结论:LAVA CE MRA能良好地显示肝内各血管及其与肝脏病灶的关系,提高对肝脏病变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LAVA结合ASSET技术进行门静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对60例肝病患者应用LAVA结合ASSET进行门静脉成像,并与20例门静脉CE-MRA进行对照,分析两者对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结果 应用LAVA结合ASSET扫描获得的门静脉成像显示全部60例的门脉主干及肝内1、2级分支、32例3级分支、4级18例和10例4级以下分支.门静脉CEMRA20例显示全部门脉主干及肝内1、2级分支、10例3级分支,7例4级分支和3例4级以下显示.两种方法显示门静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VA结合ASSET技术可完全替代常规的CE-MRA获得门静脉图像.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瘤15例,腺瘤3例,肝转移癌12例,病理确诊51例(68%),其余24例(32%)经临床随访与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通过病人肘静脉以3ml/s速度注射90~120ml含碘对比剂,在注射对比剂后25s、50s、90s开始扫描,获得相应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图像。所有数据采用1mm薄层重组,0.5mm薄层间距,然后传输到工作站进行VR、MIP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和图像后处理,MS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肝动脉期,42例肝细胞癌病例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其中20例DSA对照检查,MSCT图像分析结果与DSA相一致;9例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期,16例显示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闭塞5例。在肝动脉期,14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与DSA所见一致,门静脉期均见其引流静脉及其小分支。3例腺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均见其供血动脉。10例肝脏转移癌在肝动脉期见肿块边缘有细小供血动脉。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利用VR和MIP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侵犯血管方面,为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扫描方式影响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显示肝内血管的能力。方法:对92例患者作SCTA,在快速注射对比剂(3-4ml/s)后,对52例患者从肝角向肝顶扫描,对40例患者从肝顶向肝角扫描,经最大强度投影(MIP)法重建肝血管影像。结果:从头侧向足侧扫描,门静脉显示较好,但肝静脉显示差。从足侧向头侧扫描,门静脉、肝静脉显示均较好。结论:从足侧向头侧的扫描方式可作为肝血管SCTA常规检查的补充,有助于提高肝静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4例正常者及 15例肝硬化患者 (包括 6例肝癌 )行MSCT多期扫描 ,准直 2 .5mm ,pitch 5 ,每期扫描时间约为 6~ 9s。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三维成像 ,重建方式为容积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 (SSD)。统计 3种成像方法对胃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 ,并对门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血管及其分支 ,VR、MIP及SSD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总显示率分别为 85 .3% ,85 .3% ,6 6 .4 %。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正常人门静脉可显示 6级以上 ,VR及MIP优于SSD(P <0 .0 5 )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多期扫描 ,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扫描参数和成像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统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P)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成像方法。方法:6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六组,造影剂剂量2.0ml/kg,速率2.0~2.5ml/s,使用不同的准直、延迟时间及扫描方向进行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作CTP成像,定性和定量分析各级图像的差别。结果:延迟时间45~50s、自足端向头侧方向扫描MIP CTP能显示门静脉4~6级分支及肝静脉2级以上分支,3.0和5.0mm准直组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后者的覆盖范围较大。MTP CTP有利于细小血管分支的显示,SSD有较强的立体感,但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结论:准直为3.0~5.0mm,延迟时间45~50s,自足端方向扫描MTP CTP成像,能同时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图像,必要是作SSD CTP观察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层厚7.5mm,螺距1.375,扫描时间0.8s/r,静脉团注对比剂80~120ml,分别延时23~28s、45~50s58~65s行肝动脉期(动脉早期)、门静脉流注期(动脉晚期)和肝静脉期(实质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率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率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病变、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APS及门静脉癌栓与DSA图像基本一致。MPVR、VR有利于检出肝癌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APS及门静脉癌栓。结论 MSCT肝脏兼容性SCTA、SCTP血管造影,可为临床及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 (DCE -MRP)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3 1例进行腹部常规扫描时疑有门静脉异常的患者接受了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扫描 ,其中正常 8例 ,异常 2 3例。使用高压注射器将Gd -DTPA造影剂经手背静脉注入血管 ,应用透视触发造影技术确定扫描延迟时间 ,所有图像分别进行数字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结果 3 1例患者均获得了清晰、立体的门静脉图像。 8例无肝脏疾患者 ,DCE -MRP均能完整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 5级以上的分支。 2 3例异常 ,其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13例 ,均显示门静脉扩张迂曲 ,2例显示门静脉主干闭塞 ;肝癌 9例 ,其中门静脉主干和 (或 )其主分支闭塞 3例 ;肝右叶巨大血管瘤 1例。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为新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成像效果与传统的血管造影相仿 ,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选择32例肝癌和肝硬化在移植前后行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包括肝癌10例(肝癌组)、22例肝硬化CTP分级C级(肝硬化组).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3D成像,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于MIP图像上分别测量腹腔动脉 (CA)、胃左动脉(LGA)、肝总动脉(CHA)、肝固有动脉(PHA)、肠系膜上动脉(SMA)及门静脉(PV)、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 的管径.数据用SPSS10.0处理,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用q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病例组32例中有21例肝动脉及其分支解剖正常,MIP及VR所显示的正常解剖肝动脉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11例、正常对照组6例显示肝动脉分支异常.于MIP像上能准确测量腹腔大动脉血管管径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动脉管径无统计学差异,而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MSCTA能准确显示血管解剖、变异及病变情况,对静脉、变异的肝动脉进行管径测量,掌握个体化肝脏血管变异及其血管大小信息,为手术方式、制订术中血管吻合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监测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16层螺旋CT多期肝血管成像技术、优势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期螺旋CT多期肝血管造影,分析MIP、VRT、SSD3种血管重建方法对肝癌并发的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并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0例肝癌DSA共检出肿瘤供血动脉115支,MSCTA检出110支,符合率约95.6%,两者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71)。其中MIP、VRT显示较佳,SSD显示较差(45/115,39%)。DSA显示70例均存在瘤内肿瘤血管,其中MSCTA检出65例,两者表现相似,其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69)。MSCTA、DSA分别检出门-肝静脉癌栓36支、27支,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4),DSA对较小分支癌栓显示不佳;DSA显示肝动脉-门静脉瘘29例,MSCTA检出27例(符合率93.1%),两者表现一致。MSCTA检出肝动脉解剖变异22例(31.4%),共中9例变异肝动脉参与肝癌供血,与DSA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肝血管造影可全面、准确评价原发性肝癌并发的肿瘤血管性病变,与DSA检查有很高的符合率,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肝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分别采用常规开腹穿刺接种法及改良开腹穿刺接种法。将种植成功的实验兔于第2、3周分别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检查。结果:36只实验兔成功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改良法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95%,19/20),发生肝内播散转移及腹腔或网膜种植几率小(P〈0.05)。第2周均成功施行了经导管股动脉-肝动脉造影术(36/36,100%),开腹行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成功率97.22%(35/36)。第3周时实际存活实验兔26只均成功开腹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检查(26/26,100%)。结论:①采用改良方法制作的兔VX2肝癌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所建模型较稳定;②本研究所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检查策略切实可行,且不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血流灌注特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纤维化组15例,均经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病理证实,选取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SonoVue 2.4ml,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对比剂肝动脉到达时间(hepatic artery arrival time,HAAT)、门静脉到达时间(portal vein arrival time,PVAT)、肝静脉到达时间(hepatic vein arrival time,HVAT)及相应血管灌注强度参数(peak intensity,PI),同时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epatic artery to hepatic vein transit time,HA-HVTT)、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ortal vein to hepatic vein transittime,PV-HVTT)及门静脉-肝动脉间隔时间(PVAT-HAAT,VVT),分析2组间上述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纤维化组PVAT较正常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组HVAT、HA-HVTT、PV-HVTT及VVT较正常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HAAT、HA-PI、PV-PI及HV-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VAT、HVAT及PV-HVTT可反映肝纤维化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望成为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癌多期动态CT强化特点及其与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肝细胞癌患者99例行CT扫描,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早期、动脉晚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数据,并通过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观察病变特点,分析肝癌包膜及门静脉癌栓与肝癌内PTEN表达的关系。结果:①动脉晚期对<3cm肝癌病灶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其他2期(P<0.05)。各期对≥3cm肝癌病灶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有完整包膜的肝癌患者中PTEN阳性28例(75.68%),明显高于包膜不完整及无包膜的肝癌患者(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不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中PTEN阳性25例(75.76%),明显高于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呈负相关。结论:多期动态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具有很高的检出率,且肝癌包膜的完整性及门静脉癌栓的有无与PTEN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宏  钟心  董玉茹  董悦 《武警医学》2005,16(10):748-75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三期扫描技术,评价其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拟进行肝移植的183例患者进行术前3D DCE MRA成像扫描,采用Siemens Symphony 1.5T超导MRI扫描机,圆形极化相控阵体线圈,3D DCE MR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技术,即对所得图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血管成像图像,肝动脉可显示2~3级分支,门静脉可显示2~5级分支,肝静脉可显示1~2级分支.183例肝移植患者,5例显示肝动脉变异,其中2例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直接起自腹腔干,1例起自胃左动脉.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103例,其中,冠状静脉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3例、脐周静脉曲张5例、肠系膜静脉曲张2例、脾门周围静脉曲张30例,门静脉玻璃样变性1例;原发性肝癌79例,5例肝动脉包埋、僵直、推移,2例肝内动-静脉瘘,门静脉右支癌栓23例,门静脉左支癌栓7例,门静脉主干癌栓3例,同时发生门静脉左右支癌栓的2例,MRA表现为门静脉呈半月形或杯口形缺损或不显影.7例肝静脉出现栓塞,5例下腔静脉受压推移,1例下腔静脉瘤栓.结论 3D DCE MRA三期扫描能很好的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系统病变,肝移植术前应用3D DCE MRA,基本达到临床要求,是术前血管评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支架结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均采用经皮肝穿门静脉途径植入门静脉支架,1周后行TACE。记录手术成功、狭窄开通、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情况,随访支架通畅期和患者生存期。结果:门静脉通路穿刺成功率100%(27/27);门静脉支架置入成功率96.3%(26/27);发生肝性脑病3例及肝衰竭4例。支架中位通畅期6个月(1。18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上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1.85%(14/27)、29.63%(8/27)、18.52%(5/27)。结论:对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采用支架开通门静脉主干及分支为非肿瘤所在肝叶的门静脉,结合TACE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P)的门静脉成像差异。方法:收集的40例肝硬化肝癌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和SCTP三维成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质量差异。结果:不同程度肝硬化肝癌的4~5级门静脉显示率SCTP(85%)明显高于间接门静脉DSA(32%),门静脉分支瘤栓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48%)略高于SCTP(16%、40%),门静脉分支推移改变2种方法无差异(均为80%),而动静脉瘘的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85%)要明显优于SCTP(32.5%)。结论:间接门静脉DSA及SCTP检查对门静脉显示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价陀螺旋转式钴60放射治疗系统(以下简称陀螺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2007-06~2008-06期间,对90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进行陀螺刀治疗,总剂量3.0Gy*14±1次或3.5GY*11±1次,正常肝组织V30〈33%。结果:90例患者中,CR21例(23.3%),PR48例(53.3%),NC15例(16.7%),PD6例(6.7%),总有效率(CR+PR)76.7%。3月、6月、1、2年总生存率为100%(90/90)、85.6%(77/90)、64.4%(58/90)、32.2%(29/90)。结论:陀螺旋转式钴60放射治疗系统(陀螺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的DSA表现,明确肿瘤血供情况,指导介入治疗。方法分析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转移介入治疗前的DSA图像,包括动脉期、实质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同时收集原发性肝癌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69例肝转移瘤中,血供丰富15例(21.7%),血供中等22例(31.9%),血供稀少32例(46.4%),部分病例呈混杂型血供;团块状染色13例(18%),蜂窝状32例(46%),结节状18例(25%),环状43例(61%),部分病例呈两种或以上染色方式;少数病例于动脉期无异常改变,仅在门静脉期显影染色;上、下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灶在血供类型、染色方式无差异;单、少结节组与多结节组在血供类型、染色方式上有差异。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转移常为多发病灶,以环形染色为主,右叶分布占优势;其DSA表现不一,诊断必须综合考虑;对于由门静脉供血的瘤体应通过间接门静脉灌注方式给药,对于血供稀少的瘤体应结合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