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小鼠C127乳腺癌细胞、小鼠MA782乳腺癌细胞和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具有很强的对C127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活性为(70.21±2.86)%],明显高于其对MA782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51.31±3.25)%,(31.41±2.65)%],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127-DC-小鼠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48.30±2.97)%,(47.76±3.43)%和(17.23±2.56)%]和对MA78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38.52±2.87)%,(36.62±2.75)%和(18.07±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25.38±2.63)%,(24.82±2.81)%和(17.34±2.81)%],同时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TIL来源于C127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结论:经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体外抗小鼠乳腺癌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并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胸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对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同时加入大鼠原发性肝癌细胞株CBRH-7919细胞匀粗提物进行刺激,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后,活化同基因大鼠的 脾脏细胞,制备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采用MTT法检测效应细胞对CBRH-7919的杀伤效果,同时与效应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进行比较。结果: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的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CBRH-7919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抗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原发性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采用Rosenberg法,对TIL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抗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8例肝癌病人的TIL细胞分离,培养均获得成功,并在培养3-5周后扩增到临床治疗肝癌后需的TIL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浸润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预后之间的关系,明确DC浸润对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即用型两步法SuperveisionTM)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组织标本中DC标志蛋白S-100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比例。结果:高分化肝癌组织中DC浸润数量高于低分化肝癌(P<0.05);在无门静脉侵犯或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DC浸润数量显著高于有门静脉侵犯或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P<0.05);DC高浸润组的晚期肝癌比例低于DC低浸润组(P<0.05);DC高浸润组预后好于DC低浸润组(P<0.05)。DC浸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呈负线性相关(r=-0.337,P<0.01),与凋亡细胞指数(AI)呈正线性相关(r=0.435,P<0.01)。结论:DC浸润与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DC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有重要作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抗肿瘤免疫和抗病毒免疫中起主导作用 ,T细胞的致敏激活和扩增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相应的抗原多肽和提供共刺激信号 ,分泌Th1型应答主导因子 ,诱导机体生成抗原特异性CTL ,并通过细胞溶解机制和非细胞溶解机制对肿瘤或病毒产生杀伤或抑制 ,因而APC是启动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中心环节 ,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APC包括树突状细胞 (Dendritiecells,DC)、巨噬细胞、B细胞等 ,其中DC是机体最有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和表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新的TIL刺激物,摸索解除TIL抑制状态和提高扩增效率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黄芪、干地黄水提物联合细胞因子,采用^3H-TdR掺入法及流式细胞仪对9例食管癌TIL的增殖及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在促增殖作用方面,黄芪联合IL-2、IL-2+IL-4、IL-2+TNT-α均较单用其细胞因子有明显增强作用。而干地黄对TIL增殖无明显协同作用。食管癌TIL表型分析发现CD4^+T细胞为主,诱导后CD4^+T细胞明显增多。CD4/CD8比值由2.8:1上升至9.9:1。结论:黄芪有明显协同细胞因子促进食管癌TIL增殖的作用,激活的食管癌TILCD4^+T细胞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探讨临床应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理论根据。方法采用机械分离、酶解聚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从10例脑胶质瘤制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扩增;采用NAG酶荧光比色法测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得率达到725±321;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第3、4周能够达到109数量级,此时杀伤活性亦达到高峰。结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适当条件体外培养扩增,在数量和杀伤活性等方面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培养第3、4周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应用的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肿瘤抗原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杀瘤效应.方法:取结肠癌患者原发病灶手术标本,贴壁法培养获取结肠癌细胞,制备肿瘤抗原.分离同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DC,用肿瘤抗原修饰.尼龙棉柱过滤获取外周血T淋巴细胞.将肿瘤抗原修饰的DC与T淋巴细胞按1∶100的比例共孵12 h、24 h、36 h、48 h,MTT法观察T淋巴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肿瘤抗原修饰36 h后,DC的CD11c、CD80、HLA-DR表达均较修饰前增高,并且高于肿瘤抗原修饰24 h、48 h的DC(P均<0.05).肿瘤抗原修饰36 h的DC与自体T淋巴细胞按1∶100共孵育36 h,T淋巴细胞的肿瘤细胞杀伤率大于共孵育12 h、24 h、48h组(P均<0.05).结论:肿瘤抗原修饰的DC在体外可以增加T淋巴细胞的活性,以DC∶T淋巴细胞为1∶100共孵36 h时,T淋巴细胞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吞噬凋亡肿瘤细胞的树突细胞疫苗的抗肿瘤效果,以确定一种有效的树突细胞疫苗。方法:由黑色素瘤细胞(BLb-10)生成凋亡细胞,树突细胞(DC)与凋亡肿瘤细胞培育后,收集和提纯吞噬凋亡肿瘤细胞的树突细胞,再对其表型变化及抗肿瘤效果进行检测,并与加肿瘤细胞肽(mTRP2)的树突细胞的结果比较。结果:吞噬凋亡肿瘤细胞后,DC更加成熟。表现出促炎症细胞因子(IL-1,IL-6,TNF-α,IFN--γ和GM-CSF),趋化因子(MIP-1,MIP-1和MIP-2),细胞表面分子(HMC-Ⅱ,CD11bCD40和CD86)以及某些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增加而某些趋化因子受体(CCR2和CCR5)表达减少。吞噬了凋亡黑色素瘤细胞的树突细胞疫能(i)更强地刺激体外T细胞增生,(ii)诱导体内Th1型免疫反应而导致更有效的肿瘤特异细胞毒CD8+细胞 介导的免疫,和(iii)防止了免疫鼠肺肿瘤转移,而加肿瘤细胞肽的树突细胞疫苗只能减少免疫鼠的肺肿瘤转移。结论:吞噬凋亡黑色素瘤细胞的树突细胞疫苗为癌细胞疫苗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瘤苗对自体肝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用相关细胞因子及自体肝癌细胞刺激活化,制备DC瘤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观察刺激术前及术后自体的T淋巴细胞以及产生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 肝癌DC瘤苗刺激术后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显著强于术前,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术后1.88±0.15较术前1.18±0.13显著增高、CD8+T细胞增殖指数术后1.55±0.35较术前0.95±0.12显著增加,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肝癌细胞有较强杀伤作用,杀伤率由术前的(30.35±3.16)%增加到术后的(72.80±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作用比术前作用显著,DC瘤苗能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望在肝癌术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体外杀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激活同源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乳酸脱氢酶(LDH) 4 h释放法检测CTL在体外对CT26细胞的杀伤活性;建立CT26荷瘤小鼠模型,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观察肿瘤大小和小鼠存活期.结果:负载CT26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为肿瘤特异CTL,该CTL对CT26细胞有高效而强烈的杀伤作用,杀伤率为(83.95±11.25)%,而对B16细胞、3LL Lewis 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12.75±5.36)%和(11.38±4.57)%.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结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并能治疗荷瘤小鼠.提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诱导的CTL可能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小鼠脾LC)的最佳效靶比并观察被有效激活的TIL和小鼠脾LC等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提取DC,联合应用GM-CSF、IL-4和小鼠H22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依据不同的激活效靶比用致敏DC体外激活TIL、小鼠脾LC,分别检测、比较被不同程度激活的TIL、小鼠脾LC以及未激活的小鼠脾LC、未激活的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当DC:靶细胞(E/T)为1:400和1:200时,所激活的TIL或小鼠脾LC的杀伤活性较弱;当E/T为1:100时,杀伤活性有较明显的提高,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E/T=1:50时,杀伤活性增加,与前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当E/T=1:25、1:12.5和1:6.25时,杀伤活性与E/T=1:50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②当E/T=1:50时,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LC(A组)杀伤率为(9.73±1.40)%,未经DC激活的TIL(B组)和DC激活的小鼠脾LC(C组)杀伤率分别为(50.91±2.36)%和(49.70±2.70)%,DC激活的TIL(D组)的杀伤率为(73.49±2.46)%.A组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当E/T=1:50时,DC能很好的发挥抗原提呈作用,使小鼠脾LC和TIL得以充分激活;②充分激活的小鼠脾LC或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较未激活的小鼠脾LC或未激活的TIL均具有明显的提高,尤以激活的TIL的杀伤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肝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和表面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术后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即用型两步法SupervisionTM)检测肝癌组织中DC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从肝癌组织中分离浸润性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面分子表达,并用RT-PCR技术检测肝癌组织IL-10、TGF-β1和VEGF-AmRNA.结果:肝癌组织中DC的数量少,高分化肝癌组织中DC浸润数量[(27.22±15.38)个/HPF]高于低分化肝癌[(11.92±8.56)个/HPF](P<0.01);肝癌组织中浸润DC的表面分子如CDla、HLA-DR、CD80、CD86和CD54等MHC-Ⅰ、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存在低表达或不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mRNA水平上,IL-10、TGF-β1和VEGF-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浸润DC的数量减少并存在功能缺陷,与肝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肝癌组织中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及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数量和分布,及其与患者临床状态的关系。方法:HCC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免疫组化二步法进行CD20染色,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各组B细胞平均数从高到低为:HCC,癌旁组织,肝硬化、正常肝;2HCC患者15个月内有无转移、组织学分级与HCC和癌旁组织中的B细胞分布无关;3HCC和癌旁组织中临床TNM分期、期B细胞数量均高于、期(P<0.05)。结论:肝癌局部组织中的B细胞数量可成为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附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2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主支癌栓患者分3组。10例行肚切除+门静脉取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及生物治疗(A组);1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及生物治疗(B组);6例行肝动物灌职栓塞(C组)。结果:A组效果最优,1、2年生存率均为100%,3年生存率50%,4年生存率20%,5年生存率10%,B组1年自下而上率为5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