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我院105例产后出血病例.结果 同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为3.47%,出血原因主要系宫缩乏力(占48.57%)、胎盘因素(占33.33%).90.48%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严重产后出血占29.52%.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分娩方式、产程延长,有多胎、多产、多次人流史等.结论 产后出血是由多种原因和多种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不容忽视的阶段,严重产后出血应引起产科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 4h内出血量超过 5 0 0ml。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 2 %~ 3 % [1] 。但根据精确的测量法测定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远较此比率高。产后出血量中以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之间最多 ,占产后 2 4h出血量的 6 9.2 7% ;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 2h内占 80 .46 % [2 ] 。最常见的早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宫缩乏力和阴道、宫颈裂伤及胎盘滞留 ;其次为生殖道血肿、子宫破裂或子宫内翻、胎盘植入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 90 % [3] ,它由全身性因素 :产…  相似文献   

3.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 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根据产后出血的原因可以分为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产妇在分娩24小时后到6周内所发生的子宫大出血称为晚期产后出血.大部分的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6-10天,又称为继发性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 2 4小时后 ,称为晚期产后出血。我院自 1 991~ 2 0 0 1年共收治晚期产后出血 3 4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我院 1 991~ 2 0 0 1年收住分娩总数 2 72 85例 ,阴道分娩 1 985 6例 ,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1 8例 ,发生率为 0 .0 9% ;剖宫产 742 9例 ,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1 6例 ,发生率为 0 .2 2 %。 3 4例晚期产后出血产妇年龄 2 3~ 3 5岁 ,平均 2 7岁 ,初产妇 3 3例 ,经产妇 1例 ,有人流史 1 1例 (3 2 .3 5 % )。 3 4例均为足月妊娠 ,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 0 .1 2 % (3 4/2 72 85 ) ,发生失血性休克 8例 (2 3 5 3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76例产后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7%,产后2小时内出血占94.7%,出血原因为宫缩无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结论重视产后出血的原因和产后2小时留产房观察是产后出血早期诊断的关键,预防重点在于加强对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及早发现并正确处理。加强护理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晚期产后出血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海燕 《四川医学》2002,23(7):749-750
晚期产后出血为妇产科常见的疾病 ,也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本文对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收治的 2 5例晚期产后大出血病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 ,年龄 2 0~ 38岁 ,平均 2 7岁。初产妇 9例 ,经产妇 16例。有人工流产史 2 2例 ,占 88%。 2 5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分娩 ,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 0 .5 3% (2 5 / 4 6 83) ,占同期产后出血病例的2 5 .7% (2 5 / 97) ,重度贫血 15例 (6 0 % ) ,失血性休克2 2例 (88% )。1.2 晚期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分娩 …  相似文献   

7.
殷艳红  张彩云 《医学文选》2000,19(2):163-164
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现将我院 15年间收治的 35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3年 12月至 1998年 12月 15年间我院分娩总数 2 6 42 8例 ,其中经阴道分娩 19830例 ,剖宫产 6 5 98例。按照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 2 4小时以后者称为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 [1 ] ,本组有 35例 ,占同期分娩的 0 .14% ,低于国内报道 [2 ]。本组最小 2 4岁 ,最大 34岁 ,平均 2 8岁 ;初产妇 34例 ,经产妇有剖宫产史 1例 ,有人工流产史 18例。 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87例。结果产后出血率2.9%,其中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78.2%,胎盘因素占13.8%,软产道损伤占6.9%,凝血功能障碍占1.1%。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的产后出血79例,占90.8%。结论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主要原因,经产妇和产检次数少于三次的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增加。产房助产士高度负责、技术过硬、做好预防、细心观察、早期发现、及时诊治、精心护理,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9.
64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 1998~ 2 0 0 2年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人次及出血原因 ,并对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为宫缩乏力 ,占 6 2 5 % ;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 (5 1% )与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 (3 1% )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3 84 ,P <0 0 5 ) ;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产后出血发生率 (8 0 % )与无流产、引产史者产后出血发生率 (2 0 % )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31 9,P <0 0 5 ) ;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 (3 8% )与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 (5 6 % )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χ2 =1 4 6 ,P >0 0 5 )。结论 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是减少宫缩乏力、控制剖宫产及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早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经验,以便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降低产妇的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9年分娩的422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中74例早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救治方法.结果 早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占83.78%;软产道损伤占10.81%;前置胎盘占4.05%;剖宫产术中子宫血管处理不牢靠1例占1.35%.74例早期产后出血产妇中切除子宫2例,无产妇死亡.结论 宫缩乏力是早期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剖宫产史的前置胎盘孕妇易发生早期产后出血;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91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组,以我院同期行剖宫产未发生出血者2157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产科情况,总结分析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剖宫产产后出血91例,占同期剖宫产总数的4.05%,经积极治疗,无一例死亡;研究组平均年龄、多胎妊娠及伴有合并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及手术因素3类,其构成比分别为60.33%、24.18%和5.49%;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复杂,临床上应早期预见并消除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术中加强规范操作,科学合理的处置产后出血,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沈磊芬 《吉林医学》2013,(34):7121-7122
目的:比较卡贝缩宫素与缩宫素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具有剖宫产指针并至少具有一项易引起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12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卡贝缩宫素组)61例,胎儿娩出后即子宫体肌层注射缩宫素20 IU,同时卡贝缩宫素100μg静脉注射促进子宫收缩;对照组(缩宫素组)64例,胎儿娩出后即子宫体肌层注射缩宫素20IU,同时缩宫素20 IU静脉滴注促进子宫收缩。比较两组术中(产时)、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情况及产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产时)、产后2 h、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更低,24小时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值更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患者中,卡贝缩宫素与缩宫素相比,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原因.方法 对1999~2008年间江苏省5家医院的1707例产后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评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出血原因和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①流产史、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高危因素在产后出血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5.1%、17.9%、15.9%;有高危因素者产后出血量[(782.3±683.3) mL]明显多于无高危因素者[(571.0±225.7) 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剖宫产的平均出血量[(836.2±763.2)mL]和阴道分娩的平均出血量[(634.1±377.1)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707例产后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量与软产道损伤导致的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胎盘因素与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86.0%(1468/1707)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结论 ①有高危因素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无高危因素者;②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明显多于阴道分娩者;③子宫收缩乏力仍然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子宫收缩乏力及软产道损伤导致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1231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近10年我院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减少产后出血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我院住院患者产后出血1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年间产后出发生率为4、21%。经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初产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比阴道分娩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原因以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多见,分别占68.89%和19、25%。后5年与前5年相比:产后出血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剖宫产率及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显著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产科抢救能力,掌握剖宫产指征,以达到减少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卡孕栓(卡前列甲酯栓)在剖宫产术后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减少术后排气时间的效果。方法:将623例剖宫产产妇分为2组,分别为直肠用卡孕栓组和静脉滴注缩宫素组,均于剖宫产术后立即用药,比较2组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发生率、术后2h及2~36h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结果:卡孕栓组术后2h出血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缩宫素组(P<0.05),而术后2~36h出血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卡孕栓组明显短于缩宫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孕栓能明显减少剖宫产术后出血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并且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排气时间。  相似文献   

16.
洪长英 《西部医学》2012,24(5):944-945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治疗对策及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结果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子宫收缩乏力76例(63.33%),胎盘因素29例(15.00%),软产道损伤12例(10.00%),凝血功能障碍3例(2.50%),其中子宫收缩乏力为最常见原因;胎儿娩出2h内发生产后出血者108例(90.00%),12例产妇产后出血发生在2h后(10.00%)。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对策为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宫腔填塞砂条、B-lynch缝合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次全子宫切除术;胎盘因素的治疗对策为人工剥离胎盘术、刮宫;软产道损伤的治疗对策为填塞纱布、软产道缝合术,所有患者均好转。结论产后出血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产妇应认真做好产前检查,加强高危因素管理,医护人员认真判断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针对出血原因进行及时的治疗,以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4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等因素均易引起产后出血;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易发生产后出血;对产妇进行孕期保健及产后出血防治措施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及多种高危因素所致,及早发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及时对症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与各种相关因素关系,同时寻找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1:4随机选配同期分娩产妇220例作配比对照分析,数据经单因素分析并X^2检验;结果77.48%(43/55)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第三产程延长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9.64%(22/5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差异(P<0.01);人工剥离胎盘产后出血纽占31.53%(17/55),与对照组5.14%(12/220)相比有显差异;结论妊高征、前置胎盘、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双胎等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探讨选择性剖宫产产后出血量与缩宫素受体及宫颈评分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社会因素进行剖宫产病例100例,记录基本资料,进行宫颈评分,计算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并采集子宫肌层组织标本,进行缩宫素受体含量分析。结果观察的11个因素中,与产后出血直接相关的因素有宫颈评分、新生儿体重以及缩宫素受体含量,与产后出血间接相关的因素有孕妇体重、孕妇体重指数及胎先露的高低。结论选择适当手术时机,控制孕妇及新生儿体重,降低剖宫产率等对降低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