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青 《光明中医》2010,25(1):92-93
中医学中,感受风寒之邪出现表寒证,由于未及时治疗或因失治、误治而出现表寒证未消失而里热证又出现的证候,称为表寒里热证。对此,医家多以寒邪人里化热来解释。然而寒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属性完全相反,寒邪何能转化为热邪?对于“寒邪人里化热”,历代医家皆有解释,但言之者众,解之者寡,偶有正确解释者,也往往语焉不详。本人试从麻黄汤证到白虎汤证的生理、病理演变及方药的变化来解释之。  相似文献   

2.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3.
“透热转气”治法为叶天士所创,因其在营分证治时所举,便被后人认为是营分证治则,本人对此有疑,试论如次。一、邪既人里,治非还表而出伤寒六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治则迥别。太阳为表中之表,治以辛开腠理,温散寒邪于外。少阳为枢,邪在半表半里,治之和解其表里寒热,鼓动近里之邪外达。邪入阳明,寒邪化热,热者寒之,有经腑表里分。治经之证,寒而辛散,其邪除被寒药直折外,还可能因辛散而还少阳或再太阳以外解;腑证则治纯苦寒,从腑内下解。寒邪入里,三阴之证,皆里虚寒,治则温里补虚,使邪从内散而解,非必还表而出。温病卫气营血,卫气为表,营血为里,  相似文献   

4.
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数十年,学验俱丰,对感冒后久咳的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传诊,今做一介绍,任老认为患者多为初起感受风寒之邪,肺气郁闭,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之邪,致使肺炎宣肃,发为感冒;或病邪迁延日久,表邪未解,内舍于肺,化热伤津化煤而成肺燥证。初起症见恶寒发热,胸闷,咽于痒痛,口干渴,干咳或咳少量白粘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经使用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药后,恶寒发热不明显,而以干咳无痰,咽痒,胸中干涩而痛,持续1个月至数月,伴见尿黄赤,便干结.乏力气短,精神不…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少阴三急下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阴三急下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难点,因仲景对其证叙述简略,故历代医家对此众说非一。有认为是脏邪传腑,由虚转实;有认为是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有认为是因实致虚,既有阳明之实,又有少阴之虚;有认为非脏邪传腑,因脏邪传腑,由虚转实,乃证情向好的方面转化,无急下之理。笔者以为以上诸论均有谬误或不妥之处。现就其证,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望同道斧正。少阴肾经,水火之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少阴三急下证就是少阴化热之变证,亦即少阴化热兼阳明里实证,但其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却各有差…  相似文献   

6.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本为治疗阳明气分实热之代表方。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各种副反应中,以药物毒邪蕴久化热,灼伤阴津之证多见,虽见于不同病证,但其发病机理同出一辙。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疗效满意。现将应用白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三承气汤是攻下法的代表方剂,明清时期三承气汤的理论与临床有了很大发展:此期三承气汤被应用于瘟疫病中,用以治疗入里化热之瘟疫毒邪;三承气汤的泻热通腑法与宣肺、清心、护胃、增液、开窍等治法相互结合;三承气汤可用三焦辨证和局部辨证作为临证指导原则;临证用药灵活变通:取三承气汤通下之意,以白虎加人参汤清泄里热;对于里热过盛、寒药不受者,在三承气汤中加入柔肝降逆之品引药达邪。  相似文献   

8.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9.
浅析白虎汤证不必“四大”悉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虎汤功能清气热,是治阳明热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等症之主方。一般均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简称“四大”)为应用依据。然而,本人经临床实践体会,运用白虎汤固应掌握“四大”的症候特征但不能视此为定律,尤其用以治疗内科杂病时,更应按具体病情,灵活掌握。据《伤寒论》原文170条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指出病邪在表,尚未传里化热,无汗者,忌用白虎汤。但从176条、219条、350条三用白虎  相似文献   

10.
1配葛根,解血清热“柴胡主时病内外热不解。”有和解退热之功,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之效。《伤寒六书》中柴葛解肌汤,以柴胡配葛根解肌清热;羌活、白芷助柴葛解肌表,并除诸痛;黄芩、石膏清邪郁所化之热;桔梗宣肺;芍药、甘草和营泄热,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之证。2配枳、生事,疏表透邪少阳经病偏于半表之证.而症见寒热往来、头痛、耳聋目赤、胸胁满痛等证。治宜祛邪外透.方用柴胡仅橘汤。3配秦究,驱民散邪外受风邪.失治传里.耗报阴血.因虚而致的民劳病。症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期热之劳热骨蒸之证。治宜…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63条及162条原文涵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风寒之邪由表传里(表邪尽)、化热(热不甚)羁肺、肺失宣肃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因病机;清透肺热治本因、宣降肺气治标症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喘"、"无大热"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痛证辨治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时痛证的认识和诊治,原渊流长,积验宏丰.《黄帝内经》奠定了痛证理论基础,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痛证证治开创了中医学理法方药兼备的捕证群治先河,对后世辨治病证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概述如下,以昭医圣痛证群治规范。IK表止法法适应于表邪不解之头痛、身病、支节烦痛症者,其中可视情分为解肌清热之桂枝汤、发汗散邪之麻黄场、发汗解表之大青龙汤、疏解表邪之柴胡桂技汤、温里和表之五警散、温阳救表之四逆场等证。2泻下止法法针对腹部胀满疼痛或燥实于结而分别治以泻热行滞之大柴胡汤、清下燥结之调胃承气场及攻下操结之大承…  相似文献   

14.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15.
六维辨证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基于理论教学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观念,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6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白虎汤证作为伤寒温病皆可见到的一种证态,目前对于其辨证及治疗仍需要深入探讨。文章从六维辨证角度出发,汇总了谷晓红、于河两代温病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白虎汤证治的理解和思考,并结合伤寒温病学派的不同观点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将白虎汤证所处阶段概括为因感外邪入里所致肺胃脏腑功能失调的气分期,此期邪盛而正不衰,处于里热壅盛、津液耗灼状态,症状可见大热、大汗、口渴及符合里实热盛的脉象表现。同时提出白虎汤证之病位可扩展至肺胃,治以白虎汤而有防阳明太实,土克水,预护肾阴之效。通过六维辨证观对白虎汤证愈后转归的动态辨析可知,伤寒温病虽都可见到白虎汤证,但具体病期传变、病势转归、病理兼夹、治疗方药又有区别,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白虎汤类方不仅扩展了白虎汤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其研究价值,对临床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景天驰 《江苏中医药》2011,43(10):56-57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主要治疗太阳蓄水证,由于表邪未解,邪入膀胱,膀胱气机不畅,水饮内停所致。方中泽泻气味甘寒.陈修园谓其“能行在下之水而使之上”,而水饮内停多伴化热,泽泻兼利水与清热滋阴之用,故以之为君;茯苓、猪苓甘淡利湿,通利水道:白术健脾,脾主升清,  相似文献   

17.
白虎场虽为阳明经证而设,然不可拘泥于外感伤寒入里化热传入阳明始用此方。若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四大”症时,即为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指征。阳明经证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气津。“保胃气、存津液”是《伤寒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石膏乃白虎汤主药,味辛,味辛即有发散作用。伤寒以少阳为表里分界,则阳明属表无疑。温病则卫分、气分均属表。伤寒之太阳、阳明同为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白虎汤同样可以用于伤寒表证,但见热重便可。阳明气分肌肤者,在太阳卫分腠理之里,少阳膜原之外,仍属于表,邪传至此,以辛凉重剂白虎汤清透之法。温病的卫分、气分同为表,故吴鞠通也用桂枝汤解表,但见风热轻即可。  相似文献   

19.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能解肌透表,内能清脏腑之热,运用范围很广泛。张仲景对石膏的运用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在15个方证中使用石膏,且独具特色。即越婢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越婢加术汤证、麻杏石甘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加桂枝汤证、竹叶石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大青龙汤证、风引汤证、厚朴麻黄汤证、木防己汤证、竹皮大丸证。本文从仲景运用石膏的用量和用法两个方面对仲景运用石膏的经验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参湯为治疗阳明經証方剂,其使用方法在《伤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述頗詳。如用之得当,确可得心应手,奏效卓然。白虎湯之使用机会为“表邪已解,內热已熾,而里实未結者”。临床上一般以煩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滑数有力作为用方根据;至于白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