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蔓佳  陈钢 《河南中医》2009,29(4):323-324
左为血,右为气,包含了气血阴阳的功能,既指身体部位,又指气血的升降;病在左侧属血分,多为血虚或血瘀,可加入补血或活血药;病在右侧属气分,多为气虚或气滞,可加入补气或行气药等。  相似文献   

2.
从简单的气血理论入手研究脉象的发生机制,认为脉的形成需要血作为基础物质,气发挥温煦和推动作用。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诊察脉象可测知气血的变化,为阴阳辨证和疾病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学说认为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脏腑为中心,并在其主导下体现的;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都是能过气、血、阴、阳进行;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亦通过气、血、阴、阳的改变而反映.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关系有如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血阴阳,而气血阴阳在各脏腑中却又有其特点和意义.因而在生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具功能,在病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自病证.  相似文献   

4.
略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帝内经》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论,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及阐释中医的理论。《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气血的运行依赖于经络系统,其运行从“少血多气”之手太阴始,至“多血少气”之足厥阴止,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阴阳相济,气血同舟。气血是经络能够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等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根据生理、病理具体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多与少,采用合理方法及手段进行判断和针对…  相似文献   

5.
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关系探要等论述气与血关系及临证意义。指出:气之与血,血之与气,阴阳相连,互为依存。气证注意调血,血证注意调气,气血同治,乃至补气固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学说认为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脏腑为中心,并在其主导下体现的;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都是能过气、血、阴、阳进行;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亦通过气、血、阴、阳的改变而反映。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关系有如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血阴阳,而气血阴阳在各脏腑中却又有其特点和意义。因而在生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具功能,在病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自病证。对病理而言,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8.
“气随血脱”和“血脱益气”是中医临床不失时机治疗猝暴出血理论指导的圭臬。下从气血阴阳、以气为本、气血生固、先贤应用等有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0.
补气血偏方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出现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征兆,临床上既有气不够用而出现的短气、乏力、不耐疲劳、倦怠之气虚证,又有血不足而出现的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健忘等血虚的表现,就需要使用气血双补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