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V血清学标记携带者的传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各种类型HBV血清学标记携带者家庭内传染性及有关因素影响的大小。家中上次HBsAg携带与易感者HBsAg和HBeAg阳转呈正相关。家中上次抗-HBc携带与易感者抗-HBc阳转呈正相关,OR=5.98;但与抗-HBc滴度变化无显著联系。而家中上次抗-HBc携带,HBsAg与抗-HBc同时携带与易感者HBsAg和HBeAg阳转呈负相关。年龄与HBsAg阳转呈负相关;文化水平与易感者抗-HBs阳转亦呈负相关;手术史、注射史与乙肝续发感染正相关。多因素分析对阐明人群中大量HBV血清学标记携带者的动态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乙肝表面抗原无症状携带者及慢迁肝者定点定群于4年后观察HBsAg转阴率为12.15%,10年后转阴率为21.92%,其中携带者4年后HBsAg转阴率为16.90%,10年后转阴率24.00%。慢迁肝者4年后转阴率2.78%,10年后转阴率17.39%。健康配对者4年后HBsAg阳转率5.66%;10年后阳转率6.67%。原HBeAg阳性者4年后有62.07%转阴,10年后有40.00%转阴。原阴性者有34.48%转阳,持续10年HBsAg阳性者其抗-HBe有40.35%呈阴性,高滴度HBsAg伴HBeAg阳性者HBsAg转阴率较低。携带者10年后30%演变为慢迁肝及慢活肝,而原慢迁肝者有26.0%病情无改变,56.52%表面抗原持续阳性。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标志物血清学转换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HBV标志物(HBVM)的转归情况,为患者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自1999年开始选择经治疗后HBV实现血清学转换,即HBsAg( )、HBeAg(-)、抗-HBe或抗-HBs出现的46例乙型肝炎患者或HBV携带者,每3个月复查1次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M及HBV-DNA.结果46例HBeAg(-)者中ALT正常者仅占19.56%,有52.17%患者ALT≥5倍正常值.2 a随访观察,3个月46例HBeAg(-)者开始有3例阳转(6.5%),6个月阳转8例(17.4%),24个月阳转11例(23.9%).结论HBVM完成血清学转换并非治疗的终点,应长期观察或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 1992年我们对1991年儿童体检HBsAg阳性的125名进行了HBsAg滴变,HBeAg和抗-HBe,PHSA爱体,肝功能等进行了检测。 1 结果对125名HBsAg携带者HBeAg和抗-HBs检测,试验采用ELeSA法,结果有22名HBeAg阳性。阳性率为17.6%。HBeAg阳性者在乙肝携带者中滴变分布低滴变(血凝16~128×)38.3%,高滴度(256×以上)61.7%,抗-HBs31名阳性,阳性率24.8%。对125名HbsAg携带者PHSA受体检测,试验采用固相放射免疫,结果125名HBsAg阳性者,PHSA受体阳性96名,阳性率72%。对125名HBsAg携带者作了肝功能检测。结果转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HBsAg携带者家庭中阴性成员118人为暴露组,相同条件的阴性户109人为对照,自1983年10月15日至1986年10月15日,每年在同一时间做血清学检测和传摇因素调查登记。暴露组观察251人年,对照组观察228人年,每年百人HBsAg阳转率分别为3.59%和1.75%(RR=2.05,AR=1.84)。HBsAg阳性者伴HBeAg或/和抗-HBc比单项HBsAg阳性者传染性强,接触者HBsAg阳转率分别为10.00~13.50%和5.88%。HBsAg阳性父母的子女HBsAg阳转率和其他阳性成员接触者的阳转率分别为13.51%和8.51%(RR=1.58),排除母(父)婴传播和血液两因素后,由剩余其他因素(指生活接触)所致阳转率为9.8%。  相似文献   

6.
对59例HBsAg携带者母亲及其新生儿和44例HBsAg阴性母亲及其薪生儿作前瞻性研究以了解乙型肝炎对婴儿的感染。采血时间为分娩后0-1、3、6、12,18与30个月。用RPHA检测HBsAg。59例阳性母亲之婴儿中29例(49.15%)查出HBsAg。而44例阴性母亲之婴儿仅3例(6.82%)出现抗原(P<0.001),婴儿阳转的机率与其母亲之HBsAg滴度呈明显正相关(r=0.85, P<0.01). 13例HBeAg阳性母亲中12例之婴儿出现HBsAg,而46例e抗原阴性母亲之婴儿抗原阳转者仅17例(P< 0.01)。分娩后,HBsAg持续阳性的母亲的婴儿的抗原阳转率(64.7%)明显高于分娩后抗原转阴之母亲的婴儿(28%) (P<0.01)。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清的HBeAg、HBV-DNA和Dane颗粒检查,揭示HBeAg、HBV-DNA均为阳性HBsAg的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清具有传染性,而单纯HBsAg阳性(HBeAg、HBV-DNA均为阴性)血清传染性不强。
经三年观察,发现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对同一个班内密切接触者能引起HBV感染,其感染的相对危险性比对照组高3.7倍。  相似文献   

8.
1986、1987、1988年均于1~6月份对珠海市食品从业人员共12591人进行HBsAg携带情况调查,其中HBsAg用RPHA法、HBeAg与HBeAb用ELISA法检测。结果三年HBsAg携带率分别为25.25%、9.27%和3.65%,有逐年下降趋势(P<0.01)。随机抽查1986年检出的珠海宾馆等15个单位57例HBsAg阳性者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内进行复查,结果HBeAg阳转累计例数分别为15、20、23,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1%、  相似文献   

9.
对106例HBsAg携带者进行了7~12年(平均9.5年)的随访。其转归:康复9例、急性肝炎3例,慢迁肝6例、慢活肝13例、肝硬变1例。死亡3例(原发性肝癌。慢性重症肝炎,食道癌各1例)、轻微肝功能损害12例。病后携带23例。无症状携带者36例,在观察期间,无肝炎史的93例携带者有40例发生急性肝炎,占43.0%。HBsAg阴转13例,阴转率为12.6%,阴转时间平均5.4年。高滴度HBsAs携带者和HBeAg阳性者,其HBsAg阴转率极显著低于低滴度携带者和HBeAg阴性者;而肝炎发病率、各种肝病发生率和肝功能异常率又显著高于后者。作者认为,HBsAg滴度高和伴有HBeAg是影响HBsAs携带者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中健康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1—8月期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门诊确诊的623例HBV慢性感染健康携带者为前瞻性观察队列,在2016年6—12月间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随访体检,判断临床转归。根据健康携带者是否进展为CHB,将观察对象分为未进展组和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HBV携带者进展为CHB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基线HBeAg阳性率和HBV-DN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进展组的男性、HBeAg阳性率与≥200 000 IU/ml的比例分别为47.0%、10.6%和10.2%,高于非进展组的32.3%、6.2%和1.8%。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是HBV携带者进展为CHB的独立保护因素,而HBV-DNA载量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HBeAg仍然阳性的HBV-DNA载量均显著高于同期的HBeAg阴转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的211例基线HBeAg阴性者中有4例发生HBeAg阳转,207例HBeAg持续阴性。HBeAg阳转者随访时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持续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年的随访时间里约有1/3的HBV携带者进展为CHB,性别和HBV-DNA载量是进展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定期对HBV携带者检查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物和B超,尤其是男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本市献血员抗—HBc感染状况,对献血者随机抽样检测272人,进行血清抗—HBc、HBsAg、ALT的调查。抗—HBc阳性77名,阳性率28.30%,同时HBsAg阳性14名,其余63名是HBsAg阴性而抗—HBc阳性(23.16%)。在HBsAg阳性的27名中,同时HBeAg阳性11名,抗—HBe阳转6名,ALT大于40单位13人,抗—HBc阳性与血型无明显关系。输血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对血源的管理,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传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抗—HBc阳性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高滴度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76亿 HBsAg 携带者,其中大多数以往没有 HBV 感染的临床症象。这些携带者有可能发展成慢性 HBV感染后遗症的危险,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等。然而,以往对于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的长期血清学转归还不十分清楚。自1971年来,作者对由普查中确诊的150名 HBsAg 携带者进行了血清学随访。其目的在于了解无症状人群中携带 HBsAg的持久性;携带者的年龄与性别在 HBeA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探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最佳免疫策略.方法对母亲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同时阳性、新生儿期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阴性的273名儿童进行9年血清学追踪观察.结果共观察到12人HBsAg阳转,1~9岁HBsAg阳性率0.72%~6.98%,低或无应答儿童9岁内17.78%发生HBsAg阳转;免疫后9年保护性水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仍维持>60%;3~5岁加强免疫儿童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高于未加强免疫儿童.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良好的远期免疫效果.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幼儿在3~4岁时需加强免疫.低或无应答新生儿有较高的HBsAg阳转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河务局职工乙型肝炎标志物感染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河务局职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模式情况.方法 对2007年3月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26名河务局职工血清进行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检测,采用ELA法(TMB-立刻知)试剂盒检测.结果 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比率为11.4%,其中HBsAg、HBeAg、HBe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HBsAg、HBe 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各5名、各占1.5%.结论 加强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乙型肝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的 HBsAg 携带者,90~95%为HBeAg 阴性。为了估计这类人群在 HBV 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对206名 HBeAg 阴性的慢性 HBV 携带者(HBsAg 阳性153例,其他指标阳性53例)及30名健康献血员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了 HBV DNA。HBsAg 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为慢性 HBsAg 携带者;无症状携带状态则以无任何临床表现,并且在2年以上的随访过程中各项肝功能检查均无异常为标准。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国内外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许多报道,认为亚低温(33℃~35℃)可以减轻外伤后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2].为了验证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对我科于1998年9月~2000年5 月收治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常规治疗,25例使用亚低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性和传染性的一项重要指标,HBeAg是HBV复制的一项主要标志.在HBV感染的自然情况下,血清HBeAg先由小分子游离状态逐渐转化为与宿主IgG结合的大分子,最后产生抗-HBe.本文显示,HBeAg(+)的孕妇在12年后HBeAg持续阳性者为 26.3 2% (10/38),抗-HBe(+)为18.42%.而HBeAg(-)组在12年后无1例成为HBeAg(+),抗-HBe阳性率则达77.7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抗-HBe的出现是机体对HBeAg的一种免疫反应.如果抗-HBe维持时间不太长,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过程,表明HBV复制减弱,不具有或具有较低的感染性.如果抗-HBe维持很长时间甚至数年,则意味着体内仍存在HBeAg低滴度的慢性刺激,表明病毒复制仍持续存在,有可能由慢性携带演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及肝癌;另外,HBeAg阳性产妇的ALT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产妇,显示其肝脏受HBV感染的损害程度较甚.例如本文中有2例原HBeAg(+)孕妇近年死于肝硬化,其机理可能在于此. 有研究认为,我国妇女HBsAg携带率为8%,HBeAg阳性只占2%[1].本文中的孕妇HBsAg 携带率为 14.21%,HBeAg以检测人群为分母计算,阳性率为2.4%(61/2540).由于HBeAg初筛时受条件所限,采用了灵敏度较低的琼脂扩散法,很可能漏检了一部分低水平的HBeAg.一般认为,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清HBVM的自然阴转率在1年内HBsAg大约为1%,HBeAg为17.4%,而抗-HBe阳转率为11.7%[2].国外有学者报道的HBeAg/抗-HBe的阳转率为10%~15%.本文中HBeAg(+) 组和HBeAg(-)组分别有10.53%和14.81%的HBsAg携带者孕妇在12年后HBsAg转为阴性, 两组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笔者曾对HBsAg携带者作随访,发现5年和10年时的HBsAg阴转率为9.57 % 和18.71%[3].这些结果均表明,随时间的推移或年龄的增长,HBsAg携带率有降低的趋势. 近年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HBeAg和HBcAg两种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存在于构成核心颗粒的同一主要多肽链上,其临床意义是一致的,均为HBV复制的主要成分.本文中孕妇HBsAg携带者在经过12年后,HBeAg(+)组的抗-HBc阳性率(73.68%)远高于HBeAg(-)组(11.11%).此外HBsAg( + )且抗-HBc(-)的11例经PCR测定HBVDNA,63.64%为阴性,这可能意味着有部分人在HBsAg转阴前,H BV已先行消失.因此对抗-HBc(-)的HBsAg携带者进行随访观察,以确定其HBsAg阴转率是否高于抗-HBc(+)的HBsAg携带者,以此来证实HBeAg和抗-HBc的HBV复制的同一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前瞻性队列研究肝癌高发区HBsAg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HBV)e系统及HBV D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2004年对广西隆安县2 544例30~55岁HBsAg携带者,进行四年的随访,监测PLC的发生.采集系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eAg、HBeAb,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血清HBV DNA.选其中发生肝癌的68例患者与68例非肝癌HBsAg携带者作对照,组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分析两组间各HBV标志物的阳性率. 结果血清HBeAg阳性率在PLC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6%、13.23%.HBeAb阳性率在PLC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41%、86.77%.两阳性率在PLC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均<1,P>0.05);血清HBV DNA阳性率在PLC组(76.47%)明显高于对照组(51.47%)(OR=3.06,P=0.02). 结论血清HBV DNA阳性与肝癌的发生密切关联,可作为HBsAg携带者肝癌发生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BV)性传播状况.方法 对我们2004年建立的隆安研究队列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配偶采静脉血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217名研究对象中,96.8%(210/217)有过去或目前感染乙肝病毒的标记,其中32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14.7%(32/217),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5.4%(14/91)和14.3%(18/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05);107例HBsAb阳性,阳性率为49.3%(107/217);一名男性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有79例HBsAg,anti-HBs and HBeAg阴性,这79例要么抗-HBc和抗-HBe同时阳性,要么单项阳性,但都是HBV DNA阴性;有7人(包括男性3人、女性4人)没有任何乙肝感染标记,包括HBV DNA阴性.另外,122名HBV DNA阳性的HBsAg携带者其配偶(研究对象)有14人HBsAg阳性;95名HBV DNA阴性的HBsAg携带者其配偶有18人HBsAg阳性,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372,P>0.05).HBeAg阴、阳性的HBsAg携带者其配偶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5.61%(27/173)和11.76%(4/34),两者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093,P>0.05).结论 配偶因密切接触HBsAg携带者而受HBV感染的机会比一般人群大,但性别、病毒量和HBeAg不影响其配偶感染HBV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外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血液的传染性。 方法 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极量稀释法定量检测 15 6例外科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 ,以HBV感染剂量为参比单位 ,评价其传染性。 结果  2 6 .3% (4 1例 )的HBsAg携带者HBVDNA阴性。HBV传染性为 0~ 10 9感染剂量 /ml。随着血液稀释倍数的增加 ,有传染性的HBsAg携带者例数急骤减少 ,大于 10 4 感染剂量 /ml者只占HBsAg携带者的 1/ 5 ,其中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比例更大 (83.9%与 2 .3% ) ,传染性更强 (10 5与 10 2 感染剂量 /ml)。结论 HBsAg携带者可分为高度、低度和无传染性 3个等级 ,只有前者可经围术期抟播 ,HBeAg是可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樟树市部分中学生乙型肝炎感染标志分析及疫苗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中学生HBV感染状况及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 对2000年初一、高一新生2658名进行HBsAg筛选,HBsAg阳性部分检测乙肝血清“两对半”,检测方法采用ELISA试剂检测。HBsAg阴性均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结果 HBsAg阳性率为10.5%(278/2658),其中检测196例乙肝血清“二对半”,发现学生中乙肝携带以“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eAb、HBcAb”阳性两种感染模式为主,分别占43.9%(86/196)和30.6%(60/196)。经乙肝疫苗接种后,2380名学生中抗体阳转率为79.4%,其中初一学生阳转率为82.2%,显高于高一学生(76.3%)。结论 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一新生)预防和控制乙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