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内科,自1947年1月至1962年12月十六年间共收治伤寒及副伤寒患者270例,其中经细菌培养(血、骨髓及大小便任何一种)为阳性或肥达氏反应效价上升而确诊者176例(部分病例本教研组已曾报导),其中伤寒149例占84.6%;副伤寒甲12例占6.81%;副伤寒乙7例占3.97%及副伤寒丙5例占2.84%;副伤寒未分型者3例。兹将  相似文献   

2.
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间在我局管区因水源污染引起伤寒暴发流行,我院共收治伤寒250例,现进行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次流行以伤寒为主,包括副伤寒甲2例,副伤寒乙16例及副伤寒丙11例。男124例(49.6%),女126(50.4%),职工27例(10.8%),  相似文献   

3.
伤寒、副伤寒合并肝损害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副伤寒引起肝大、黄疸的体征早被注意,近年来由于肝功能检查和肝活检的应用,对伤寒、副伤寒所致的肝损害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称为伤寒性肝炎。现将我院1972~1980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292例中,经化验肝功能者113例,对有肝损害者81例进行分析,并与经肝功能化验正常的伤寒32例对比,探讨其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氯霉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氯霉素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为此,寻找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新药物新疗法成为重要问题。我科自1974年8月至1978年6月四年来用呋喃唑酮(痢特灵)加保太松治疗伤寒、副伤寒200例,同时另以40例用氯霉素治疗作为对照组,现将其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伤寒的临床表现有所变异,在诊断与治疗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院在1973~1978年共收住伤寒、副伤寒563例,本文选择经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的454例进行临味分析,就诊断与治疗中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54例中伤寒440例,副伤寒乙13例,伤寒与副伤寒乙混合感染1例。男284例,女170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在10—30岁者占70.3%,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59岁。季节分布:全年各月均有,3—4月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元谋县2006-2015年10年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元谋县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1例,年均发病率30.68/10万。其中伤寒病例562例,占85.02%;副伤寒病例99例,占14.98%。主要分布于元马镇、黄瓜园镇和老城乡,占发病总数的64.90%;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82.91%;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不同月份均有散发,并有上升趋势。结论元谋县伤寒副伤寒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针对流行特征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7.
雷静静  周力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2):177-177,179
伤寒、副伤寒合并肝炎在临床上多见,但伤寒和副伤寒合并胰腺炎却罕有报道。2000~2003年收治伤寒、副伤寒320例(伤寒140例,副伤寒甲147例,副伤寒乙33例),其中10例并发急性胰腺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收集了1979年1~12月份资料较完整的伤寒病例共75例,其中伤寒69例,副伤寒甲5例,副伤寒丙1例,现作一小结,并复习有关文献,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诊断标准①血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②肥达氏反应 TO1:80或以上,TH1:160或以上,或PA、PCI:160或以上,并随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9.
本院1959~1979年收治伤寒、副伤寒959例。伤寒931例,其中364例(39.1%)细菌培养阳性,567例(60.9%)肥达氏反应阳性(即“0”滴度>1∶100;“H”滴度>1∶200),且具有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副伤寒28例均经细菌培养阳性。 流行病学特点:931例伤寒中,男515例,女416例。副伤寒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发病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下一步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就贵州省1951-2014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趋势、特点及防治工作进行综述。结果贵州省从1951年以来,到2014年64年期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512 142例,年平均发病率29.12/10万,有3个流行高峰,以第2个高峰(1979-1995年)为主,主要发生在该省西部,因耐药菌株出现造成;全省88个县市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生;由于该省属卡斯特地貌,水源污染是造成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64.82%)的主要原因;不同年代,伤寒、副伤寒杆菌耐药率不同,应用噬菌体或PFGE方法,对该省伤寒、副伤寒杆菌进行分型,均显示为多个型;在防控措施上,对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上进行了探索。结论防控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政府应高度重视,从治本上解决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院内科自1947年1月初至1956年12月末,共收确诊为伤寒及副伤寒患者75例,计伤寒62例,甲种副伤寒8例,乙种副伤寒4例及丙种副伤寒(猪霍乱桿菌感染)1例。各例之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培养或有价值的肥达氏反应凝集价而确定。内37例在血液、骨髓、尿或大便中分离出病原菌;38例诊断依靠临床观察及肥达氏凝集反应。诊断可疑病例,均未列入。本组中,各种副伤寒病例较少,故在分析时合并一起,以便与伤寒比较。本文仅将75例,作了一般分析,并就诊断上存在的困难及合霉素治疗效果加以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12.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13.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现将我院内科10年来收治共230例作一临床分析。材料分析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及阳性血培养者102例(占44.4%);2.临床症状及有肯定诊断价值的肥达氏反应者107例(占46.5%);3.典型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证实者21例(占9.1%)。伤寒、副伤寒的比例:230例中199例为伤寒,占86.5%;17例为副伤寒甲,占7.4%;13例为副伤寒乙,占5.7%;1例为 C 群沙门氏菌(因设备条件未能进一步确定为付伤寒丙或其他沙门氏菌)占0.4%。此种分布情况与国内戴氏报告者大致相同。性别、年龄及职业:伤寒、付伤寒男女之比例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1年河南省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描述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通过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64例,发病率为0.1744/10万,其中伤寒105例,发病率为0.1117/10万,副伤寒59例,发病率为0.0627/10万.男性发病率(0.2042/10万)高于女性(0.1440/10万)(χ2=4.884,P=0.0271).发病率较高的时间在7、8月份,地区在郑州、三门峡和焦作等地,年龄在3岁以下儿童,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散居儿童和学生中.结论 应加强疫情监测,关注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78年7月至1979年10月共收治临床诊断为伤寒、副伤寒的患者200余例,对其中61例经细菌学证实者作了肥达氏反应的观察,同时随机选择非伤寒性发热及无发热人群,作为双盲试验的对照.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分组:共分三组。1.伤寒组(A 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其中伤寒58例,副伤寒乙1例,副伤寒丙2例。全部病例除有临床症状、体征外,均在病程2~28天中找到病原菌。2.非伤寒发热组(B 组):31例.男17例,女  相似文献   

16.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或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积极开展血培养及相关检查工作,确诊病例较20世纪90年代明显提高,通过观察,伤寒病例明显减少,甲型副伤寒病例相对明显增多,现将本院2001-2006年期间收治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112例病人临床治疗观察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起伤寒、副伤寒乙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兰医一院传染科冯庆荣1990.6~11月甘肃省民勤县局部地区发生了一起伤寒、副伤寒乙暴发流行,患者共74例,经隔离治疗,全部治愈。1流行特征1.1时间分布本次流行发生在夏秋季。伤寒首例发生在6月上旬,副伤寒乙首例发...  相似文献   

18.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19.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005~200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片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片伤寒副伤寒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3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69/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0~60岁年龄组,占93.85%,农民为高发人群,占46.15%。水污染是伤寒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饮用水的管理对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