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状况。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量表对 45 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社交孤独感在南北方、独生子女、年级得分有显著差异 ;社交焦虑感在南北方、独生子女、城乡、是否学生干部得分有显著差异 ;社交无能感在南北方、独生子女有显著差异 ;交往障碍在南北方、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得分有显著差异。是否学生干部、城乡在社交孤独感、交往障碍量表存在相关。结论 在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及其量表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量表。方法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量表等方法,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并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包含"言语表达","社交调适","观察与倾听","主动交往","情绪控制"以及"问题解决"6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χ2/df=1.87,GFI=0.85,AGFI=0.82,NFI=0.88,NNFI=0.93,RMSEA=0.056,CFI=0.94,IFI=0.94;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8~0.80。结论该量表结构明晰,信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应对量表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编制出适用于大学生的应对量表。方法 :在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技术 ,对 44 3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由八个因素构成 ,即 :攻击、求助、自责、退避、转移、幻想、问题解决和消极情绪反应 ,量表的信效度都比较理想。结论 :编制出的大学生应对量表可适用于团体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适应问题的筛查量表.方法: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技术,对434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适应状况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大学生的适应问题由六个因素构成,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全问卷同质信度Cronbach α为0.9268,分半信度为0.8880,重测信度为0.8650;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48-0.776之间,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表明量表的信效度都比较理想.结论: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可适用于团体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干预训练,采用羞怯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训练后比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P<0.05)、交流恐惧量表、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P<0.01)、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训练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人际交往效能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以某师范院校238名住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交往焦虑量表及人际交往效能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师范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34.5%;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07,P<0.01),睡眠质量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3,P<0.01),社交焦虑与人际交往效能存在显著负相关(r=-0.546,P<0.01)。结论社交焦虑对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人际交往效能感具有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的效能量表。方法在深入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编制出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对568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就业效能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大学生就业效能主要有3个因素组成:个性自我了解、就业信息与技能和就业应对信心,问卷的各项测量指标良好。结论本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就业效能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方法对464名女大学生施测了社交焦虑量表、归因量表、16PF(部分)结果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偏高。心理健康状况偏差,对成功的归因多于对失败的归因。对人际交往失败的归因仅影响心理不健康组的社交焦虑,对学业失败的归因对心理不健康组和心理健康组的社交焦虑都有显著影响。结论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归因的关系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际交往效能感理论结构,编制测量工具.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000余名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根据国内外有关人际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结果: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由六个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印象管理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可以作为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摘要目的比较大中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差异,探析社交焦虑者的心理特征。方法抽取大学生365人,高中生259人,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分别进行社交焦虑量表和其他相关量表的自我评估: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人际交往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孤独量表、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男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社交焦虑者在人格问卷的N分以及孤独、抑郁、害怕否定评价等分高于非社交焦虑者,而E分显著低于非社交焦虑者。结论在大中学生中,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社交焦虑者一般具有内向、不稳定、孤独、抑郁、害怕否定评价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主题统觉测验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客体关系特点。方法:对某师范大学新生施测PDQ-4+问卷,选取边缘型得分7分以上者进行SCID-Ⅱ结构化访谈,共确诊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被试作为BPD组。从边缘型得分小于2的群体中,由低到高选取30名被试作为非BPD组,比较两组在社会认知和客体关系量表(SCORS)四个维度上的得分。结果:两组被试在客体关系表征复杂性、情感基调和社会归因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投入与道德发展没有显著差异。情感基调这一变量能够预测边缘型得分。结论:BPD组大学生的客体关系四维度中,表征复杂性、情感基调和社会归因三个维度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BPD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某高职院校6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大学生感悟支持水平在性别、成长地之间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女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和家庭支持的程度高于男生,城市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和朋友支持的程度要高于农村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心理健康重表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南昌市278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 1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1,P0.05),与人际交往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2,P0.01);2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相关显著(r=0.152,P0.01);3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回归效果显著(F=60.736,P0.05)。结论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气质类型的中间作用。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与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气质类型量表对2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5,9.231;P0.05);不同生源、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社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1.473,P0.01;F=4.750,P0.05);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社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8,P0.01)。结论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最低,社会焦虑的程度最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分数越高,社会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大学生、焦虑障碍患者和社会人群吸烟行为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提出控制吸烟行为的心理学建议。方法采用自编吸烟行为问卷,筛查出男性大学生(37例)、焦虑障碍患者(56例)、社会人群中的规律吸烟者(43例),并对选择的所有样本以不安全感自评量表(SRF IS)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①男大学生规律吸烟率为14.68%、焦虑障碍组规律吸烟率34.78%、社会人群组的吸烟率44.33%;②非吸烟组在生存安全(因子I)、人际安全(因子II)得分有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12.54、20.62;P=0.000),吸烟组则仅在总分上有差异(F值为66.13,P=0.000);③配对t检验显示:大学生组中,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在与他人有关系的人际安全(因子II)(t=-3.42,P〈0.01)和爱与被爱(因子III)(t=-3.25,P〈0.01)2个因子比较有差异,其他2个因子无明显差异;焦虑障碍组在生存安全(因子I)(t=-3.43,P〈0.01)、因子II人际安全(t=-3.39,P〈0.01)有明显差异,社会人群组在生存安全(因子I)和个人成就安全(因子IV)有明显差异(P〈0.01);④在三吸烟组总分两两比较时,焦虑障碍组较大学生组(t=-4.14,P〈0.01)和社会人群组(t=-4.11,P〈0.01)比较有明显差异,而大学生与社会人群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男大学生、焦虑障碍患者与社会人群存在不同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大学生的控制烟草行为应注意提高其自身的群体认同感,焦虑障碍患者则要强调学习和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其内心的焦虑,而对社会人群的教育除了强调吸烟的危害性之外,更要注意提高对于个人成就感的认识、增强和提高自身成就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等对954名大学新生进行小团体测验。结果①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家庭收入高低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②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尊是预测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对948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团体测量.结果 性别对高职生社会支持利用度有一定影响;生源地不同不会导致高职生在社会支持上产生显著差异;不同抚养者、不同年级的高职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高职生的社会支持总体较好,但受到性别,特别是抚养者、年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