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治疗青年乳腺癌(附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6-01手术治疗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病程晚,平均10.8个月;临床Ⅱ、Ⅲ期患者占80.0%(48/60);病理分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淋巴结转移率60.2%(37/60);肿瘤〈3.0 cm 40例,〉3.0 cm 20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青年乳腺癌临床上有其特点,中晚期多见,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强调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乳腺癌临床特征、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病程晚,平均10.8个月;临床Ⅱ、Ⅲ期患者占91.8%(90/98);病理分型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淋巴结转移率65.31%(64/98);肿瘤〈3.0cm67例,〉3.0cm31例;均行手术治疗。98例乳腺癌手术治疗后5年总生存率为67.35%(66/98)。结论本组乳腺癌病例有中晚期多见的特点,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生存差。强调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3.
马其彬  向敏峰 《广西医学》2009,31(11):1643-1644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预后情况。结果65例中浸润性非特殊癌占83.1%,浸润性特殊型癌占10.87%,非浸润性癌占6.0%,63.1%患者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3个占33.8%,3年和5年生存率为84.6%和70.8%。结论青年乳腺癌早期容易误诊,淋巴结转移率高,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保乳手术应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术式,术后规范的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常见延误诊治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青年女性乳腺癌9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临床症状隐匿,误诊率高达53%;病程最短时间为3d,最长为4年,中位时间9.6个月,病程较长;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达62%,治疗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同时行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61.5%,结论青年乳腺癌病程较长,浸润性癌为主,腋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且易误诊.提高青年乳腺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要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青年女性乳腺癌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至2000年7月收治的35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中,临床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13例,Ⅳ期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8例,改良根治术25例,未手术者2例。33例手术患者中8例行单纯手术治疗,25例行综合治疗。29例患者获3年以上随访,其3年生存率为69.0%,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 青年女性乳腺癌以中晚期多见,肿瘤进展快、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早期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74年至1985年98例手术治疗的Ⅰ期乳腺癌的原发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CNA在Ⅰ期乳腺癌表达率为75.5%。随PCNA表达强度的增加无病生存率(5a,10a,15a)呈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CNA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40.7%)明显高于低表达组(18.4%,P<0.05);PCNA与病理发级,肿瘤大小及组织类型之间未见有相关性。结论:在1期乳腺癌PC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趋势,是估计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阴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之间的差异,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87例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79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308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①年龄〈35岁的比例高(P=0.012);②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比例大(P=0.031);③肿瘤最大直径≥5cm多(P=0.044);④确诊时淋巴结阳性者多(P=0.011);⑤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多(P=0.007);⑥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多(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15%和88.61%,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86.69%和95.45%(P值分别为0.003和0.03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有发病年龄较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比例高、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等特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确诊时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级别和病理类型,特别是年龄、淋巴结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35岁以下乳腺癌2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5岁以下乳腺癌223例进行分析,资料显示青年乳腺癌有病情发展快、腋淋巴结转移率高、病期晚、预后差等特点。Ⅲ期乳腺癌手术辅助放疗、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32.89%,明显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的12.50(P〈0.05)。说明化疗放疗辅助手术综合治疗晚期青年乳腺癌的效果是肯定的,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Liu H  Xun P  Chen KX  Li HX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4):2405-2407
目的 比较1981-2000年近20年间不同时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了解其发病和预后变化趋势。方法 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1-2000年20年间收治的11400例乳腺癌病例中随机抽取167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1991-2000年(1990年代)和1981-1990年(80年代)相比,收治的乳腺癌病例数增加237%,平均每年上升11.8%;患者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变化,中位年龄为46~47岁;早期乳腺癌(0-I期)的检出率提高,由1981-1985年的12%上升到1996-2000年的15.5%,而Ⅲ期乳腺癌的比例明显降低,由24.9%降至16.5%,原位癌比例由3.7%上升到4.4%;同时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分别由51.8%和27.8%下降到46.3%和13.5%;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术后5年及10生存率分别从1980年代的76%、63%提高到1990年代的86%和74%。结论 近2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乳腺癌检出比例增加,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患者预后得到改善,5年、10生存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5 岁以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28 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老年乳腺癌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 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 年生存率为39.0%;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 年生存率为73.0%,2 组在肿瘤直径、肿瘤分期、组织学分型、腋淋巴结转移数及5 年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本组青年乳腺癌患者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比较,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青年乳腺癌132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了1984年1月至1999年3月收治的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中,病程最短者为3日,最长者为120月,其中1个月以内者28例,3个月以内者27例,6个月内者28例,12个月内者29例,24个月内者11例,24个月以上者9例,病程1年以内者占85.0%,平均10.1月;病期0期4例,Ⅰ期17例,Ⅱ期74例,Ⅲ期32例,Ⅳ期5例;病理分型以浸润性癌为主,占96.2%,其中浸润性导管癌为31.1%,单纯癌为56.8%,69例有腋下淋巴结转移,占52.3%,有8例为妊娠、哺乳期患者;13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获随访107例,术后3年生存率为86.6%,5年生存率为77.3%。结论:青年乳腺癌病程较长,浸润性癌为主,淋巴转移率高以及合并妊娠、哺乳、肿瘤分期晚,预后不良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丁喆  何卫彪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1):677-678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腋淋巴结转移率7.0%,5年生存率63.6%,10年生存率57.1%。结论 男性乳腺癌病程长,易误诊,预后差,应根据患者的病期选择,以根治术为主的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9年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青年乳腺癌和326例中老年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采取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青年组晚期(Ⅲ、Ⅳ期)病例数比例较中老年组高;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而HER-2阳性率高,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HER-2阳性率高,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4.
358例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我区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977~1990年358例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全组5、10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54.0%和44.8%。乳腺肿块最大径和腋淋巴结转移率与生存率呈负相关。病理组织学分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病程和职业亦影响生存率。肿块切除活检占全组39.6%,且约半数在切检后2周以上行手术治疗。结论:全组生存率略低于国内水平。应提高诊断水平,重视术后伤口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染料法在84例乳腺癌病人的常规外科手术中加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为92.9%,准确率为92.3%,假阴性率为6.8%,假阳性率为3.5%;肿瘤部位、发病年龄、学习曲线(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和病理诊断技术)影响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肿瘤病理类型及大小对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无影响。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准确反应腋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6.
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方法: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C mRNA基因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癌肿瘤淋巴管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结果: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49例表达VEGF-C mRNA,表达率为55.06%。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VEGF-CmRNA阴性组相比,VEGF-C mRNA阳性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大、腋淋巴结转移率高(均P〈0.05);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到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高(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原发性乳腺癌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活性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乳腺癌病例,腋淋巴结转移即阳性组17例,腋淋巴结无转移即阴性组26例。分别于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肿瘤特性。于术后以CD34单克隆抗体作其病理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徽镜下进行徽血管计数即徽血管密度(MVD)。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1)阳性组乳腺癌组织的MVD值(49.2士25.5)(个/100倍)高于阴性组乳腺癌组织的MVD值(32.1士14.4)(个/100倍),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增加,乳腺癌组织的MVD值显著增大(P〈0.05)。(2)CDE显示肿块血流信号阳性组较阴性组丰富,且与其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率有关。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增加,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有增加的趋势;随着肿块血流信号的增多,其腋淋巴结转移率有增大的趋势,至N型时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活跃者,其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技术的运用.有可能为临床预测乳腺癌预后提供简便、直观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04年手术治疗的979例直肠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4%;肿瘤直径大于6cm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7%;肿瘤浸润至浆膜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2.5%;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6%,70.4%,100%;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于1/2者淋巴结转移率为46.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依次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1996—2000年间手术治疗的进展期结直肠癌186例。按肿瘤旁、肠管纵轴和中枢方向行淋巴结分组、分站,建立全部资料的Access数据库,选择相关字段进行检索,从不同角度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35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3.3%,51岁以上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6.3%。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肿瘤分化程度降低以及肿瘤侵犯肠周径的增大,其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隆起型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8%,溃疡型为44.3%,浸润型为58.8%,胶样型为66.7%。肿瘤体积大小、部位以及术前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多因素有关,主要有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大体类型、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侵犯肠管周径等。而肿瘤的大小、部位、术前CEA检测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肿瘤医院及吉林辽源市中心医院1991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75例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单侧152例,双侧23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病例中,未分化癌所占比例较高(5.1%),中晚期(Ⅲ期、Ⅳ期)患者比例高(54.9%),远处转移率(6.3%)及局部侵犯率(18.3%)较高;(2)全组患者总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8%、67.9%。病理分期、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及是否周围组织侵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与预后无关。结论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存在病理分型较差、分期较晚、局部侵犯率及远处转移率较高等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