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并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好发因素。结果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前节反应重,眼压低(平均4mmHg),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者的一次性手术复位率为65.51%,后者为88.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组中年龄50岁以上及屈光度-6D以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50%以上,27.87%的患者合并有黄斑裂孔。结论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具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症状,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好发,多合并有黄斑裂孔,其手术复位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  相似文献   

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及视网膜下液氨基酸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罗生  陈本美 《眼科研究》1997,15(2):121-123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及视网膜下液氨基酸成分及变化。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及视网膜下液氨基酸成分进行检查,并配对检查正常人及高度近视患者血清氨基酸。结果各组血清及视网膜下液均可检测出15种氨基酸;血清谷氨酸浓度正常人<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蛋氨酸含量较正常人及高度近视患者明显升高(P<0.01);视网膜脱离患者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及精氨酸外余各种氨基酸含量血清明显高于视网膜下液。结论血清及视网膜下液氨基酸检测对探讨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法医学鉴定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外伤是法医学活体鉴定中常见的损伤,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是患者眼外伤鉴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眼睛轻微受伤就可出现视力下降,重者可导致失明。临床上明显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很容易诊断,而陈旧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病理性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等需仔细鉴别诊断。自2002~2006年我们工作中遇到外伤性视网膜脱离鉴定28例患者30眼,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贤民  姜德咏 《眼科研究》1996,14(2):107-109
研究了2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对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所有标本均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但存在较大范围的活动性,发现增殖刺激活力与视网膜脱离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视网膜脱离范围和脱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且与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及脱离范围相关性最大(P<0.01)。结果表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在C级以上,脱离范围超过2个象限、脱离时间超过4周者,视网膜下液促增殖活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2002年6月收治的52例71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中33例41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结果 接受普通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13眼中8眼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61%;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10眼全部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视网膜脱离手术,特别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有效地使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复位。  相似文献   

6.
段安丽  李根林  王宁利 《眼科》2007,16(1):60-6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简称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对其临床病例报道文献中并不少见,而对其视网膜前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观察,目前尚未见报道。我们对4例典型的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前膜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视网膜脱离往往把它和轻微眼压下降联系起来,忽略了部分视网膜孔源性脱离的患者同时伴有高眼压。1973年Schwartz首先报告1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轻度葡萄膜炎和继发青光眼。这类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但手术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封...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发作致视网膜脱离复位唐娜笔者在临床上偶然遇到2例视网膜脱离,因治疗使用阿托品散瞳致青光眼急性发作,但却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现报告如下。例1女,56岁,因左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入院。患者高度近视,裸眼及矫正视力均为0.02,眼压T-1。因视网膜...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并发交感性眼炎一例吕林,陈伟奇患者男,35岁,因左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反复红痛3个月,右眼视力骤降4天,于1993年11月29日收入院。患者1981年因右眼视网膜脱离在当地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后视力为0.8。1993年8月左眼又出现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氩激光光凝术应用于硅油填充眼下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治疗的适应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采用氩激光光凝“筑堤”的办法,以限制视网膜脱离范围的进一步发展,待硅油填充术后3~4个月后再行硅油取出术;术中BIOMⅡ镜直视下用笛针经裂孔吸出脱离区视网膜下液复位视网膜后,激光光凝脱离区视网膜。激光参数为:能量120~150mw,曝光时间0.1s,光斑直径300~500um。结果 45眼中.氩激光光凝术后除4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需及时行硅油置换视网膜复位术外,其余41眼视网膜脱离范围固定,硅油取出术后4眼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对于硅油填充术后下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氩激光光凝是一种能稳定视网膜脱离范围、操作简单、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以便硅油早期取出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与处理龚启荣【关键词】视网膜脱离/诊断视网膜脱离/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74.13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虽然经三面镜、间接检眼镜、直接检眼镜等反复检查,仍找不到裂孔,给治疗带来困难。部分患者被当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玻璃体病变,屈光状态,视网膜裂孔形态、数目、分布,膜分级,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为12.54%,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69.57%和30岁以内青少年,92例双眼视网膜脱离中81例为近视眼,双眼视网膜脱离之裂孔形态以圆孔为主,在数量、分布上双眼高度对称,手术成功率与膜分级关系密切。结论:提示近视是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重要因素,强调对青少年视网膜脱离双眼检查及定期随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和氩激光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和氩激光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10例224只眼相应视网膜变性的氩激光治疗资料,并与同期尚无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氩激光治疗对照。 结果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患者,小于60岁者89.7%,男性53.3%,女性46.7%,格子样变性65.6%,变性范围≤1个象限者87.5%,卵圆形裂孔60.7%,伴有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者23.7%。与尚无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患者相比,≥35岁、囊样变性、视网膜纵向小皱襞、有自觉症状的患眼构成比明显偏高,而氩激光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治疗对已出现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变性患者疗效明显偏低(P<0.01)。 结论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常见于青壮年,多数患者为1个象限内的格子样变性;裂孔多数为卵圆形,多不伴有视网膜脱离;裂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多数没有自觉症状。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单纯性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氩激光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9-41)  相似文献   

14.
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1月至2002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占视网膜脱离患者总数的16.3%,双眼发病为1.1%。发病年龄6岁~81岁,平均52.9岁,51岁~7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随年龄增加发病人数逐渐增加。有外伤史和无晶体眼及人工晶体眼共68眼,占总数的18.5%。平均视网膜脱离时间为2.56m。视网膜裂孔以马蹄孔最多见,颞上象限为裂孔最多见的部位。无玻璃体后脱离157眼,有玻璃体后脱离210眼。≤50岁组眼外伤和男性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P〈0.001),50岁以上年龄组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明显≤50岁组(P〈O.001)。结论 正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50岁以上年龄患者,双眼发病较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可能与玻璃体和视网膜老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陈翠真 《眼科研究》1998,16(3):165-167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及视网膜下积液(SRF)蛋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首次用FTRaman和FTIR光谱及利用相关峰积分的半定量方法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及SRF的蛋白质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患者血清与健康人血清的两种光谱非常相似,他们均有酰胺Ⅰ、Ⅱ和Ⅲ,但患者SRF的芳香族基团的谱峰明显高于血清。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SRF的芳香族结构明显改变,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SRF来源也可能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健康教育形式。方法以视网膜脱离患者为教育对象,通过护士对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后四个不同时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使患者掌握健康知识,并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结果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均较满意,且治疗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的应用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患者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桂云  李旭 《眼科研究》1999,17(4):307-307
视网膜脱离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视网膜脱离手术已有很大进展,但巩膜手术仍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基本方法。本文对牵引性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的56例56眼,应用巩膜环扎或外加压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共56例56眼,男41例(73.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68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6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经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无一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玻璃体后脱离所致视网膜裂孔的确诊时间及不同处理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2年8月对95例(95眼)由急性玻璃体后脱离所致视网膜裂孔眼进行临床分析。裂孔已导致视网膜脱离的行视网膜复位手术,干性视网膜裂孔行532激光封闭裂孔术。结果 59例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明确诊断时间长,经手术治疗(部分为玻璃体手术)后视功能有一定的恢复,但有些病人需多次手术。35例视网膜干性裂孔患者诊断及时,经光凝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变。结论 玻璃体后脱离导致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及时光凝是为患眼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组织形态学改变与手术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9只眼进行光相干层扫描(OCT)检查,根据OCT显示的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形态,分为神经上皮水肿(水肿组)、神经上皮层间分离(分离组)、神经上皮囊样变性(囊样变组)3组,对3组之间视网膜脱离时间、手术前后视力以及OCT检测的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相关指数的秩和及多重比较检验。结果3组患者手术前视力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视力、视网膜脱离时间及神经上皮层厚度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组与囊样变组患者在视网膜脱离时间及神经上皮层厚度方面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脱离时间、手术后视力均与OCT检测的神经上皮层厚度有相关关系。视网膜脱离时间越长,脱离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越明显,手术后视力愈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83-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