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氮、钾对盆栽药菊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乡  刘大会  杨特武  袁慧红  刘伟  朱端卫 《中药材》2007,30(11):1356-1359
目的:探讨不同氮、钾施用水平对药菊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将氮、钾肥设置3个水平,共9个施肥处理。调查各处理株高、分枝数、花径大小和花产量,并测定叶片SPAD值、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结果:氮、钾配合施用能促进盆栽药菊的正常生长,显著提高菊花产量,改善外观品质;氮素对花产量的影响大于钾,在相同供氮条件下提供相应的钾素营养可促进植株分枝和花的形成而提高产量,氮、钾互作效应显著;花中总黄酮含量以中等供氮水平(0.3 g/kg)最高,相同供氮条件下增施钾肥可提高其含量;绿原酸的含量则以低氮水平(0.1 g/kg)最高,相同供氮条件下施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药菊生产应采取适度控制氮肥,配合增施钾肥,以获得较高产量和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2.
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旨在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壤培养试验,在采收期进行采样测产,分别测定药材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糖、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以及药材提取物对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适量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菊花药材产量,增产幅度达130%。适量施用磷肥还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累积量,从而显著增强了菊花清除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即抗氧化活性。而菊花中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磷肥(P2O5)施用量过高(0.20 g.kg-1)会导致菊花早熟,从而降低菊花产量,并也导致菊花活性分含量、累积量及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及菊花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等指标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菊花种植生产上应重视施用磷肥,综合比较菊花产量、活性成分含量与累积量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等因素,建议菊花全生育期内磷肥施用量在0.26~0.28 g.kg-1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盛蒂  郭亚勤  王旭东  刘德辉 《中草药》2006,37(6):914-917
目的通过对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射阳县7个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的植物学特征、产量、有效成分的比较,为菊花良种的扩繁和菊花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红心白菊、长瓣白菊、湖白菊等7个不同栽培类型菊花的植物学特征、产量、有效成分(总黄酮、绿原酸)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种植基地7个栽培类型药用菊花的植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单株头状花序(即花头数)数量是影响菊花产量的首要因素,产量以红心白菊最高,总黄酮和绿原酸的量均以长瓣白菊最高。结论经综合评价分析,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菊花生产以红心白菊和长瓣白菊为首选,其次为湖白菊和黄菊花。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配合施用对福田白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氮、磷、钾3种养分对福田白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白菊种植基地土壤进行盆栽土培试验。结果在盆栽条件下施肥对白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为氮>磷≥钾;氮、磷、钾3要素配合施用能促进白菊的正常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白菊的经济学产量、生物学产量、外观品质、茶用和药用品质。其中,白菊中可溶性总糖和总黄酮量呈显著正相关(r=0.813 1**),说明平衡施肥可能通过促进白菊中的可溶性总糖的合成来增加总黄酮的合成与积累。结论在白菊生产上要在合理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5.
施肥和覆盖地膜对福田河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施肥和覆盖地膜等农艺措施对福田河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福田河菊花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测定不同农艺措施下菊花的产量,用比色法测定菊花中总黄酮,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结果 偏施氮肥时,菊花产量和品质均较低;将有机肥和无机肥料(氮、磷,钾、硼、锌等)配合施用时,菊花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均大幅提高.高氮配方的肥料可显著提高菊花产量,但降低了其品质;而高钾配方的肥料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与绿原酸的量,且菊花产量也较高.采用覆盖地膜栽培时,可促进菊花花期提前,并显著提高菊花前期花产量与总产量,从而也提高了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结论 在福田河菊花生产上,应采用覆盖地膜栽培,并应施用高钾配方的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施用硼肥对于菊花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菊花生态种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杭菊为研究对象,采用砂培实验,设置不施硼、适硼、高硼3个施硼浓度,测定不同硼浓度下菊花经济学性状及产量、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内在成分含量等指标。结果:相较于不施硼肥,适量施硼可以显著提高杭菊花的产量,增产幅度可达39.02%,而高硼显著降低了杭菊花产量,降低了19.43%。适量硼肥能显著提高蕾期杭菊植株茎秆干物质量和花期植株叶片干物质量,分别为12.04%和36.63%。施加硼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不尽相同。施加适量硼肥能提高总黄酮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但会降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而高硼胁迫虽然能显著提高菊花的总黄酮、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但却显著降低了菊花产量,结论:在菊花种植生产上,应重视硼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小区实验,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分别为2 500,3 000,5 000,6 660,8 000株/亩(1亩≈667 m~2),测定各种植密度处理下菊花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各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可以显著减少菊花二级分枝数,降低单株产量,而显著提高菊花群体产量,在密度为8 000株/亩时菊花产量最高,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增产效应会逐步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菊花花中氮(N)、磷(P)、镁(Mg)元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中N元素含量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菊花对N,P,Mg元素的吸收。菊花中芦丁、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成分的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分别为5 500,5 000,3 750株/亩时,绿原酸、芦丁、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有最大值;菊花中木犀草苷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为7 143株/亩时,木犀草苷含量有最小值。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等因素,菊花种植生产上以5 000株/亩(行株距为40 cm×30 cm)左右的栽培密度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4月份至8月份设置8个不同种植时期处理,分别为04-15,05-19,05-30,06-09,06-19,07-20,07-31,08-15,测定不同种植时期处理对湖北麻城菊花根腐病发生情况、农艺性状、矿质元素吸收以及菊花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菊花种植时期,可以有效避免或降低田间菊花根腐病的发病率。随着种植时期的推进,菊花株高、百朵鲜花重和花朵数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一级分枝数和主茎粗、一级分支粗是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菊花单株产量和亩产量均随着种植时期的推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亩产量在6月19日种植期最高,较4月15日种植期提高了91.96%。并且种植时期的推迟,可以促进菊花对钾(K)元素吸收和累积。而菊花花中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有效成分含量是随着种植时期的推迟,呈先显著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适当晚植可以显著提高菊花的品质。综合菊花根腐病害发病率、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结合湖北鄂东大别山区气候条件,确定麻城菊花生态种植最佳种植时间为6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9.
以盛产期双季米金槐为研究对象,考察氮磷钾肥用量对渝丘陵山区槐米的产量(包括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施用量对槐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影响显著,施用尿素1.0~2.0 kg/株时可显著增加花枝上的圆锥花序、总状花序、花蕾数、单株产量及品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染料木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过磷酸钙1.0~1.5 kg/株时也可显著增加花蕾数、单株产量和品质,氯化钾施用量处理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现象,但是施用氯化钾0.6~0.9 kg/株处理的各指标均优于低钾或不施钾的处理。从槐米高产和优质角度综合考虑,确定在渝丘陵山区槐米规范化生产上施尿素1.5~2.0 kg/株、过磷酸钙1.5~2.0 kg/株和氯化钾0.6~0.9 kg/株为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究藿香生产中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建立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为实际生产中藿香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藿香(Agastache rugosa)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回归D-最优设计中的"3414"方案,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合理的氮磷钾配施能显著的影响藿香的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不同的氮磷钾配施能显著提高藿香根系活力、增大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并显著影响藿香的光合特性。施用氮、磷、钾肥,藿香增产效果显著,处理N_2P_2K_2达到最高产量5 202.08 kg/h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 448.60 kg/hm^2,增产率达88.93%。氮、磷、钾肥的一元二次肥效模型、二元二次肥效模型推荐的施肥量与本试验实际设计采用的最适施用量相近,可用于实际生产中指导施肥。结论:氮、磷、钾肥施用对藿香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磷>钾,氮肥增产效应最明显,磷肥次之,钾肥最差。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藿香最大产量施肥方案为施氮156.29 kg/hm^2、施磷90.98 kg/hm^2、施钾121.93 kg/hm^2,最大产量可达4 994.08~5 158.55 kg/hm^2,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施氮150.65 kg/hm^2、施磷87.28 kg/hm^2、施钾114.77 kg/hm^2,最佳产量可达4 991.07~5 155.59 kg/hm^2。  相似文献   

11.
冯承浩  隋春花  吴鸿 《中草药》2007,38(1):116-119
目的揭示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的合成场所、转运方式和储存部位。方法超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广藿香茎内的薄壁细胞中,质体和线粒体内观察到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物质,另外,在细胞质中观察到有一些灰色小泡,在小泡的外膜上附着一些小的、电子致密高的嗜锇滴;在液泡膜外侧,聚集着大量的附着嗜锇滴的灰泡。在叶中,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且细胞内密集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栅栏组织细胞内无大液泡,质体、线粒体和小液泡相邻分布,而前两者内分布有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物质。结论在广藿香茎内,质体是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场所,合成的挥发油主要通过灰色小泡转运到液泡内储存。在叶中,叶绿体不仅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而且还是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场所,合成的挥发油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小液泡内储存起来。  相似文献   

12.
广藿香药用部位成熟结构及有效成分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承浩  姚辉  吴鸿  赵晟  孙同兴 《中草药》2003,34(2):174-176
目的:揭示广藿香根、茎和叶的成熟结构及挥发油在其内的分布部位,为合理的评价和采收该药用植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根的成熟结构中,挥发油主要分布在木薄壁组织细胞中;在茎中,主要分布在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在叶中,主要分布在叶肉组织和叶脉的韧皮部薄壁细胞中。结论:广藿香全草均含挥发油;另外,根内木质部的粗度、茎皮和叶片的厚度可作为评价广藿香品种优良的3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冯承浩  吴鸿 《中草药》2005,36(2):271-274
目的揭示广藿香茎的发育及不同发育阶段挥发油在其内的分布,为合理的取药、用药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方法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广藿香茎的原分生组织中,未观察到有挥发油分布;在茎的初生、分生组织和初生结构形成早期,挥发油主要分布在茎表皮上着生的腺毛中;在茎的初生结构中,挥发油主要分布在皮层薄壁组织细胞中;在茎的次生结构中,挥发油则主要分布在残存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中。结论广藿香茎内的发挥油主要分布在茎的皮部,广藿香茎皮的厚薄可作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4.
广藿香的形态组织学鉴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罗集鹏  曾梅华 《中药材》2002,25(3):166-171
目的:深入研究比较广藿香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寻找可用于区别“石牌截香”与“海南藿香”的性状与显微特征。方法:形态学与组织学方法。结果:广藿香茎皮层与叶肉组织和中脉基本组织中有单细胞头、囊状的间隙腺毛,茎、叶表面的腺鳞具有大形的单细胞腺头,囊状角皮顶端下陷成类方形、类三角形、双凸透镜形或类圆形等形状,单细胞柄极短小;茎初生韧皮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极细长,壁极厚,髓周细胞含细小针晶及少数正八面体形方晶。以上特征有别于其它唇形科植物,是广藿香的重要鉴别特征。上述两类广藿香的下述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资鉴别:石牌藿香类老茎基部类圆柱形,分枝角多数小于60°,中上部茎枝和嫩叶带紫色的少见,栅表比小于10(5.05,9.26),海南藿香类老茎类方柱形,分枝角多数大于60°,中上部茎枝和嫩叶多带紫色,栅表比大于10(14.35,13.18,13.84,14.33)。结论:上述形态和显微特征可用于广藿香的品种鉴定及区别石牌藿香的海南藿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广藿香的质量评价提供药理学实验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为供试微生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体二倍稀释法测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牌广藿香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与海南广藿香相近,而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精油。结论:石牌广藿香是栽培广藿香中的优质品种,其抗真菌作用显著强于海南广藿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广藿香的质量评价提供药理学实验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为供试微生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体二倍稀释法测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牌广藿香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与海南广藿香相近,而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精油。结论:石牌广藿香是栽培广藿香中的优质品种,其抗真菌作用显著强于海南广藿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海南广藿香叶和茎中挥发油,鉴定各化学组分并测试其含量,为海南广藿香指纹图谱的构建和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GC-MS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核对和补充检查的方法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40个色谱峰,鉴定了35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7.82%,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6个,以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24.32%;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茎油中分离得到17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其中12种化合物的含量超过1%,亦以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33.32%;从超临界CO2萃取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39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其中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6个;从超临界CO2萃取的茎油中分离得到24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15种化合物的含量超过1%,以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22.06%。结论鉴定的化合物主要为薁(甘菊环)、烯、酚、酯、醇、醛、酮、萘、烷、酸类等成分,其中百秋李醇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桂花和桂花叶挥发油的稳定性,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光照、不同的温度、pH条件以及金属离子、超声波对桂花和桂花叶挥发油在紫外光区特定波长处吸光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温度、光照、PH对桂花和桂花叶挥发油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在低温(4℃)、室温(20℃)下较为稳定,在光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酸性条件下两种挥发油均会产生白色沉淀;另外,金属离子中的Cu2+和超声波对挥发油的稳定性影响明显。结论:为保证桂花和桂花叶挥发油的稳定性,应低温存放,同时避免与酸剂、金属离子Cu2+接触以及超声波处理。  相似文献   

19.
于敬  齐悦  罗刚  段宏泉  周晶 《中药材》2012,(5):796-799
目的:优化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在蒸馏法提取广藿香油之前进行酶解处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酶的用量、酶解时间、温度以及pH对广藿香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采用气-质联用(GC-MS)测定广藿香挥发油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MTT法测定广藿香油对Hela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酶辅助提取广藿香油的最佳条件是:酶用量为生药重量的1%,在pH 4.5,45℃条件下酶解1 h;药典法、酶解法提取的总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2220、3.1360 mg/g;两种方法提取的广藿香油抑制He-la增殖细胞活性的IC50分别为:12.2±0.46、0.36±0.03μg/mL。结论:酶解法可提高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率,该法提取的广藿香油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活性强于药典法提取的广藿香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种不同基源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对钩藤药材进行分种鉴别。方法:研究光镜下6种钩藤属植物的茎、钩、叶横切面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结果:不同种的钩藤在组织构造方面有基本相同之处,由外到内均由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组成。大多数钩藤的皮层、韧皮部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均含棕色内含物。但各种之间又有不同特征,如主脉在叶的腹背面突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维管束的个数以及薄壁细胞中可见的草酸钙晶体类型。6种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比较研究表明,茎的横切面观轮廓、表皮毛的有无、韧皮部与木质部比例、形成层是否明显成环、射线宽窄和导管散在或径向相连以及髓部所占比例;叶主脉在叶的腹、背面凸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和薄壁细胞中所含晶体种类;钩的形状等可作为钩藤属分种鉴别依据。粉末鉴定主要依据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是否存在油滴状物以及有无梯纹、环纹和网纹导管加以区别。结论:以上特征可以作为不同基源钩藤药材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