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术式治疗四肢大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比较四肢大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法对肢体功能、局部复发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1月间共4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四肢近大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病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15~51岁,平均30.6岁。Campanacci分级:Ⅰ级1例,Ⅱ级28例,Ⅲ级14例。[结果]4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5~108个月,平均50个月,总复发率为9.4%。刮除植骨复发率为11.7%,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广泛切除组复发率为9.1%,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病灶刮除植骨仍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如高速磨钻磨削、石炭酸等化学腐蚀剂局部烧灼可达到安全的外科治疗边界,从而大大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广泛切除适用于Companacci Ⅲ级、反复复发、伴有病理性骨折的病例,虽复发率较低,但重建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加强随访可早期发现骨巨细胞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目的:了解腱鞘巨细胞瘤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60年至1999年期间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病人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33.7%。男女性别比基本为1:1,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5%)明显高于左手(39.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上肢腱鞘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扬波  林丁盛  王建  张怀保  陈雷 《中国骨伤》2011,24(12):988-991
目的:了解上肢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术中化学处理情况和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8月47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患者的病史,对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是否接受化学灭活处理、手术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及病理结果做统计和分析。本组女28例,男19例;年龄17~78岁,平均38.15岁。所有病例接受手术局部切除。14例术中使用化学方法灭活肿瘤细胞(术中使用乙醇或碘酒浸泡手术创面)。对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创口愈合情况、病理结果、肿瘤是否复发,并做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47例平均随访53.89个月(22~129个月),其中4例术中采用乙醇灭活的病例术后出现创口红肿、坏死组织排出、创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15例报告肿瘤组织生长活跃,1例为低度恶性的腱鞘巨细胞瘤。术前X线发现有骨质破坏组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P=0.003);术中接受化学方法灭活的病例术后复发率小于未接受化学方法灭活病例(P=0.042)。结论:上肢腱鞘巨细胞瘤患者术后是否复发与肿瘤生长部位、是否有骨质破坏、是否采取术中化学灭活密切相关。局部切除是治疗上肢腱鞘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案,配合术中化学方法灭活能够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如何在术中确定复发高危人群,降低其复发率及重建广泛切除肿瘤后的手功能是将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结核病患者中骨关节结核的特征及外科干预情况,为骨关节结核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年度病例数、患者性别构成、发病年龄、病变累及解剖部位,以及是否进行外科干预等相关资料。[结果]本院13年共收治住院结核病患者42 215例,其中骨关节结核3 924例,占所有结核的9.30%,居第3位。骨关节结核基本特征是男女比例约1.23∶1,平均年龄(45.90±18.57)岁(1~90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16~30岁和46~60岁。按侵犯部位:脊柱结核占76.86%,包括腰椎占40.32%,四肢骨关节占23.14%,膝、髋关节分别占6.29%、5.40%。按是否多病灶:多发脊柱结核为7.39%,而多发四肢结核为0.33%。所有骨关节结核患者采用保守单纯抗结核治疗1 167例,外科手术干预2757例,手术率占70.26%。[结论]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在16~30岁和46~60岁。骨关节结核累及部位变化很大,但脊柱、髋和膝是骨关节结核最常见部位;四肢大关节结核多为单关节发病,但四肢单纯骨结核少见。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根治术后总体复发率为10%~40%^[1,2]。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降为3%~11%^[3,4]。复发者中有70%~80%发生于术后2~3年内。30%~50%的患者最终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1]。因此,如何预防局部复发。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患者能否再进行手术。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窦道形成的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的复发因素及临床治疗方式。方法:199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87例复杂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中的2l例术后复发且合并窦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15例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提示耐药。根据脓肿的大小,一期窦道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1例,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二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0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9.7个月。术后16例获得治愈,其中5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23.8%(5/21),其中前路固定的复发率为18.2%(2/11),后路固定的复发率为30%(3/10)。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结论: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复发的原因主要和耐药结核菌株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失败、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有关。有效的化疗,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稳定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腰骶椎结核治疗的方法选择(附6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治疗的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65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五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A组(14例)单纯病灶清除术;B组(15例)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C组(9例)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12例)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E组(15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常规支持和抗结核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血沉变化,摄X线平片,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65例腰椎结核患者术中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随访12~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植骨全部融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3.8个月。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抗痨是治疗结核的前提,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的关键,融合、内固定与否,根据结核破坏的程度、部位而定,合理的选择能提高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手部腱鞘巨细胞瘤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手部腱鞘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以及临床上出现骨皮质侵蚀,受累关节退行性改变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2003年间32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入院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及出现骨皮质侵蚀,受累关节退行性改变进行分析。结果该肿瘤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左手好发,好发部位为拇指和中指。复发病例中常见骨皮质侵蚀和关节融合的退行性改变。结论局部瘤体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多次复发有恶变倾向者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部位骨巨细胞瘤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肿瘤复发情况,分析影响局部复发因素.[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9月收治35例单发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9例,女16例;发病年龄21~45岁,平均28.6岁;Campanicci分级:Ⅰ级13例,Ⅱ级18例,Ⅲ级4例.对于Campanicci Ⅰ~Ⅱ级,治疗方法A:开窗病灶刮除+气动磨钻打磨+电刀烧灼+95%酒精烧灼+植骨(自体髂骨或与人工骨混合植骨);方法B:开窗病灶刮除+气动磨钻打磨+电刀烧灼+95%酒精烧灼+骨水泥充填.CampanicciⅢ级,方法C:关节置换.[结果]本组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 ~72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为17.14%;Campanicci Ⅰ~Ⅱ级复发率16.13%,CampanicciⅢ级复发率25%;方法A组复发率17.65%,B组复发率15.38%,C组复发率20%.[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本方法,人工关节置换能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术式选择要慎重;局部病灶残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随访尽早发现复发,利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儿童肢体硬纤维瘤手术切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肢体硬纤维瘤手术切除的复发率及有关因素,介绍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以前手术切除8例儿童肢体硬纤维瘤的结果与复发率。8例儿童手术时平均年龄为8岁2个月,术后平均经过3a2个月(2a5个月~5a)的随访观察;肿瘤均位于儿童的肢体,4例位于臀部,3例位于大腿近端后侧并蔓延至胭窝下缘,1例位于上臂外侧三角肌的下缘。术前应用CT和MRI确定肿瘤部位与累积的范围,但未做活组织检查。8例均实现了边缘性切除,其中1例为外院部分切除的复发病例。[结果]本组8例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硬纤维瘤。术后平均经过3a2个月(2a5个月-5a)的随访观察,其中有4例肿瘤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复发1次者2例,复发2次者1例,复发3次者1例。8例病人平均经历1.6次手术。复发率为69%,复发的间隔时间为6~10个月不等。1例因腓总神经位于肿瘤中央,切除肿瘤时导致腓总神经断裂性损伤;[结论]硬纤维瘤是一种侵袭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达69%。采取手术切除和辅助性化疗或放疗是治疗该肿瘤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及探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理论依据及优缺点.[方法]将24例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内固定组(14例)和非内固定组(10例),分别采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和重复的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组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的随访,内固定组14例无机械不稳引起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无椎间融合器后退及下沉,无螺钉断裂及松动;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2.8%.非内固定组10例腰椎不稳仍存在或加重,3例发生腰椎滑脱;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60%.[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主要是腰椎不稳,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S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以便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本组18例,其中腰骶部钝痛17例(95%)、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16例(90%)、神经功能损害14例(77%)、盆腔或下腹部无痛渐进性肿块并压迫临近器官2例(11%)。18例均行腰骶部及骨盆X线片检查,其中17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检查、7例行脊髓造影、4例行CTM扫描。[结果]本病临床误诊率为78%,X线诊断率17%,CT诊断率72%;MRI检查、脊髓造影、CTM扫描诊断率100%。18例均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硬膜外囊肿,椎管内型、积液型、单发囊肿为多数;随访15~32个月,平均24个月,未发现症状加重和复发病例。[结论]骶部硬膜外囊肿临床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微创术和腹腔镜、脊髓或椎管镜摘除骶椎管内囊肿的临床应用疗效有待于定论;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SEC全切除率,手术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对单纯膝关节起病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以来关节镜检查发现的17例膝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经过,经半年以上随访,进行疗效观察。[结果]17例病人中仅有5例疑及本病,余均误诊,全部病例在关节镜检查后发现确诊,并一期行镜下关节内清理术,术后配以系统药物等治疗,随访10—24个月,近期和远期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单纯以膝关节起病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少见,误诊率高,随着关节镜技术不断提高和广泛应用,其诊断率将会获得提高,同时亦为外科早期介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增加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症状不典型的儿童脑脓肿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脑脓肿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发热31例,呕吐25例,头痛21例;脓肿好发于颞叶,以单发脓肿多见;细菌培养阳性率52.4%;手术治疗24例,保守和手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和87.5%,总死亡率8.7%。结论儿童脑脓肿的症状隐匿,头颅CT扫描有助于早期确诊,治疗方案应结合病情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评价单钉-沟槽柱翼钢板联合WDFC后路椎问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应。[方法]对62例腰椎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的患者施行单钉-沟槽往翼钢板联合WDFC后路椎间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期间Tai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神经症状、体征、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本组62例平均随访24.3个月(17~35个月),术后与术前Tai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显著差异性(P〈0.01),术后与随访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良率93.5%,改善率96.8%,融合率100%。[结论]单钉-沟槽柱翼钢板联合WDFC后路椎问融合术具有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保持椎问隙生理高度和节段稳定、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reasons for mis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so as to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misdiagnosis.Methods: A total of 3 163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August 1997 to August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o compare the featur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re were 2 117 males (66.93%) and 1 046 females (33.07%) with the mean age of 36.46 years (range, 14-80 years). Parameters such as general status, traumatic condi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ituation, prognosis and mortality wer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sdiagnosis group and correct diagnosis group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severity of injury,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to elucidate the cause and prevention of misdiagnosis.Results: The misdiagnosis rate of multiple trauma in this study was 16.19%. The major anatomic sites misdiagnosed were limbs and pelvis (299 positions, 39.50%), abdominal region and pelvic organ (148 positions, 19.55%),and thoracic region (109 positions, 14.40%). In misdiagnosis group, IS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ates of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critical cases and shock cases were 33.78± 19.64, (23.59±7.26) days, 49.22%, 33.01% and 47.46%,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ct diagnosis group (P<0.01). And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more serious the injury was, the higher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 would be. The rate of primary diagnosis by trauma surgeons in correct diagnosis group was 75.78%,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isdiagnosis group ( x2=382.01,P<0.01).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mi sdiagnosis group was 2.9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for all patients ( x2=5.22, P<0.05).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 are at high risk of misdiagnosis in early treatment. The mortality rate of misdiagnosed patients is higher than the correctly-diagnosed patients. To prevent misdiagnosis, physicians need to take great care to conduct thorough clinical examinations and repeate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胸腰段椎管狭窄症资料21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6例、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12例、前路手术+内固定3例;分析其病理类型及术后疗效.[结果]胸腰段椎管狭窄病理类型包括关节突关节内聚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Scheuermann病或非典型Scheuermann病伴椎间盘突出.术后随访1~3年,平均2.1年,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优9例,良7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76.2%.[结论]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神经压迫症状较重,应尽早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针对的进行减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大批量地震伤骨折伤员救治方法和预后,分析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介绍本院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收治的骨折伤员的主要救治措施和手术方法,随访术后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率78.4%.525例骨折术后一期愈合(96.7%),延迟愈合和不愈合18例(3.3%),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例,主要发生在胫腓骨(14例),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总数的77.8%.感染数46例,感染率8.5%.疗效优352例(64.8%),良108例(19.9%),可51例(9.4%),差32例(5.9%),优良率84.7%.[结论]多学科联合急救分类、合理医师组配和专家组决策手术预案等卫勤组织管理方法,快速、简便、有效、安全的手术原则是提高手术通过量和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胃神经鞘瘤:附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近15年来收治的9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是上腹部隐痛(9例)、腹部肿块(5例)和上消化道出血(3例)。9例均手术治疗,但无1例术前确诊。1例恶性胃神经鞘瘤术后只生存了8个月,良性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胃神经鞘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Pilon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胫骨Pilon骨折152例,根据骨折粉碎、移位的影像学改变,将骨折分为4型.按治疗方法分为开放复位内固定组和其他治疗方法组,其中内固定组92例、其他治疗方法组60例,平均随访9.6年(1~19年).对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内固定组和其他方法治疗组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3.70%、55.00%,治疗效果优良率平均为77.63%,其中内固定组优良率88.04%,其他方法组优良率61.67%.各型骨折内固定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均高于其他方法组.术后并发症有浅表感染9例,创口裂开皮肤坏死延期愈合13例,外固定针道感染3例,骨延迟愈合2例,创伤性关节炎23例,深部感染骨髓炎1例.[结论]影响Pilon骨折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是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复位质量.Ⅰ型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复位均满意;Ⅱ、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优良疗效,Ⅳ型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于达到解剖复位,部分Ⅳ型骨折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者适宜选择外固定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