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名山县疟疾发病下降过程中 ,社会与环境等因素变化对发病的影响。方法对影响疟疾发病的相关因素资料作前后对比。结论 名山县疟疾下降因素中 ,以积极防治为主导在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 ,发病率持续下降 ,从 1 993— 2 0 0 0年 8年来 ,从 86.1 9/万下降到 1 .82 /万 ,达历年最低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名山县疟疾发病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名山县疟疾发病下降过程中,社会与环境等因素变化对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影响疟疾发病的相关因素资料作前后对比。结论 名山县疟疾下降因素中,以积极防治为主导在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率持续下降,从1993-2000年8年来,从86.19/万下降到1.82/万,达历年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4.
名山县是四川省的疟疾重流行县之一,1951~1990年发生了5次疟疾暴发流行。从1993年开始,在农村防保网络功能,综合防治措施落实程度,防治经费等方面无明显加强的情况下,疟疾发病率连续9年持续下降。为此,作者对名山县疟疾发病趋势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疟疾防治中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环境因素变化对疟疾流行和防治的影响。方法 调查农村历年水稻耕作方式,历年农药使用情况,农村人居环境以及经济变化情况等。对比分析这些变化对媒介按蚊孳生繁殖和疟疾流行的影响。结果 水稻推行湿润灌溉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加大,人房和牛房的媒介按蚊密度分别下降71.43%和86.7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人蚊接触减少,疟疾病例减少,流行强度减弱,流行季节高峰削弱,流行面逐渐缩小。结论 水稻耕作方式的变化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控制媒介按蚊孳生繁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可遏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疟疾防治中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环境因素变化对疟疾流行和防治的影响。方法调查农村历年水稻耕作方式 ,历年农药使用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以及经济变化情况等。对比分析这些变化对媒介按蚊孳生繁殖和疟疾流行的影响。结果水稻推行湿润灌溉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加大 ,人房和牛房的媒介按蚊密度分别下降 71 .43 %和 86.73 %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人蚊接触减少 ,疟疾病例减少 ,流行强度减弱 ,流行季节高峰削弱 ,流行面逐渐缩小。结论水稻耕作方式的变化和农药的使用 ,有利于控制媒介按蚊孳生繁殖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可遏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疟疾不同时期防治策略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四川省不同抗疟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 按发病率>10/万为流行,>1/万-≤10/万为控制流行,≤1/万为基本消灭,作为疟疾流行程度划分标准。评估“两根治一预防”、“两根治+灭蚊”和“水旱轮作”3种抗疟措施的效果。结果 两根治一预防的抗疟措施,消灭了恶性疟和三日疟,控制了疟疾暴发流行,降低了发病率。两根治+灭蚊措施,控制了疟疾流行,降低了危害。水旱轮作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疟疾流行条件,疟疾发病率连续8年下降并巩固在1/万以下。结论 水旱轮作是推进疟疾防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四川省不同抗疟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按发病率 >1 0 /万为流行 ,>1 /万~≤ 1 0 /万为控制流行 ,≤ 1 /万为基本消灭 ,作为疟疾流行程度划分标准。评估“两根治一预防”、“两根治 +灭蚊”和“水旱轮作”3种抗疟措施的效果。结果两根治—预防的抗疟措施 ,消灭了恶性疟和三日疟 ,控制了疟疾暴发流行 ,降低了发病率。两根治 +灭蚊措施 ,控制了疟疾流行 ,降低了危害。水旱轮作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疟疾流行条件 ,疟疾发病率连续 8年下降并巩固在 1 /万以下。结论水旱轮作是推进疟疾防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解放以来,新疆疟疾主要分布于伊犁河流域。而天山南麓疟疾发病情况曾于60年代对阿克苏地区温宿、乌什县作过部分调查(蒋梦渔1962、1966)。为了掌握该地区疟疾发病现状,我们于1985年4~8月对温宿、乌什、拜城县的5个乡进行了单次横向调查,结果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发病情况、人群抗体水平调查及传疟媒介生态习性、栖性、媒介能量、萨氏按蚊幼  相似文献   

11.
疟疾在彭山县历史上发病较多,流行面广,曾有几次大的暴发流行,给彭山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据疫情资料统计,从1951年至今共发病43808例,死亡10例(均在1964年前),年最高发病率为1964年的306.88/万,年均发病率为32.23/万,无恶性疟疾。从1993—2004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无本地疟疾。  相似文献   

12.
疟疾是海南省流行的主要热带病之一 ,终年传播和流行。解放初期全岛发病率在 30 %以上 ,195 5年发病率高达 10 36 .5 /10万 ,死亡率为 1.0 4/ 10万 [1 ]。经过几十年的防治 ,目前发病率下降到 5 5 / 10万左右 ,病例主要分布在本岛中部少数民族居住的贫穷山区 ,发病人数占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 30 %左右 ,位居传染病发病的前 3位 [2 ]。为掌握现阶段海南省疟疾流行特征 ,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现将海南省 1990~ 1999年疟疾流行趋势分析如下。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海南省 1990 - 199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统计年报表、疫情汇编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金湖县是江苏省最晚发现的血吸虫病流行县 ,1 969年首次发现钉螺 ,历史累计有螺面积 3 392 .80万 m2 ,其中湖滩有螺面积 3 2 76.0 7万 m2 ,占历史有螺面积的96.5 6% ,内陆有螺面积 1 1 6.73万 m2 ,占 3.4 4% ,属湖沼型疫区。 1 990年以来 ,该县坚持以查、灭螺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每年对全部 9个流行乡 (镇、场 )和 4个毗邻高邮湖的非流行乡 (镇 )开展钉螺调查 ,基本摸清了1 990 -1 999年的螺情。1 螺情特点1 .1 历史螺区复现近 1 0年累计发现的 82 .0 0万 m2 的有螺环境 ,均为历史螺区 ,未发现新螺区。在 7个有螺条块中 ,复现时…  相似文献   

14.
苍南县水头、观美两乡是浙江省最后发生疟疾暴发流行的乡镇 ,经积极防治 ,于 1 991年由省卫生厅考核 ,宣布该县基本消灭疟疾。为了防止疫情反复 ,苍南县作为浙江省疟疾监测重点县 ,继续开展疟疾监测 ,现将苍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 1 0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基本概况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端 ,南与福建省毗邻 ,东接东海 ,属亚热带海洋气候 ,全县总面积约 1 2 6 1 km2 ,其中平原与山区之比约为 1∶ 2 ,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2 5 %左右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全县总人口约 1 1 2万多。疟疾在当地流行已久 ,1 96 6年发病率曾高达 76 .4 1 /万 ,1 9…  相似文献   

15.
名山县2000-2004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山县地处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幅员面积616·88km2,海拔550~1400m,地貌多为丘陵平坝相间,气候温和,年降雨量1519·9mm,年平均气温17℃,相对湿度82%左右,全年日照量1053·3h,其自然条件有利于蚊媒孳生繁殖,适宜疟疾流行。为了掌握疟疾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点,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名山县2000-2004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来源与方法1·1疫情资料名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2004年疟疾疫情年报表。1·2人口资料名山县统计局。1·3蚊媒密度资料由名山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定人、定时、定点,每月调查1次,捕捉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对南京市近10年疟疾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南京市原为疟疾高发地区,1985年全市疟疾发病率高达307.94/万,经过多年防治,90年代后逐渐下降到1/万以下.1996年以后间日疟为单一流行虫种.1996年、1998年六合县和江宁县相继出现暴发点,市区和市郊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已占相当的比例(47.70%).南京市的疟疾防治仍应坚持以消灭传染源、控制媒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结论今后重点应提高基层疟疾镜检站镜检质量,建立健全报病奖励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属国家贫困县,多年来疟疾(间日疟)疫情呈波浪式发展态势[1]。周巷镇为其边缘大镇,与孝南区的双峰林区及黄陂县交界,总人口6.3万,有41个行政村,356个村民小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为了更好地控制当地疟疾疫情,现将周巷镇2000~2004年2月龄~10岁低年龄组人群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94-2006年对消除疟疾后的广西陆川县血检发热病人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13年间共血检发热病人25313人次,检出疟疾病例58例,阳性率为0.23%,其中外出回归人员感染病例占96.55%,外来流动人口病例占3.45%。检测62928份人群血清,未检出抗体阳性者。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9.
霞浦县近3年残存钉螺发现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3年残存钉螺发现情况及其原因,为今后开展螺情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2005年螺情监测中发现的钉螺记录按内容要求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3年在6个乡镇14个村共查到23个螺点,面积192 300 m2,松港的螺点数和面积分别占52.17%与35.54%。钉螺密度>100只/框(每框=0.11 m2)占21.74%。螺点面积5 000 m2以上占47.83%。山坑类型的螺点数和面积分别占65.21%与72.15%。钉螺残存原因主要是灭螺不彻底,螺点数和面积分别占65.57%与61.65%。结论残存钉螺呈逐年回升趋势,必须尽快落实各项监测措施,提高查灭螺质量,才能阻断血吸虫病的再度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