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9岁)的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58名正常对照(平均年龄50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2)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83.3±28.7)ms,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58%);特异性分别为91%和90%.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评价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对QT间期及QTd监测的有效性。方法同时记录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比较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并计算QTd。结果共采集了216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具有很好的的相关性(r=0.630~0.843,p0.05);各导联QT间期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d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SI 12-导联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在QT间期及QTd测量上具有一致性,为临床QT及QTd的持续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QTc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1985年由Campbell等报道QTd是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而非记录技术伪差所致.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分析100例定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值,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对老年人冠心病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 (QTd)是体表 12导联心电图上 QT间期的差异 ,可间接反映心肌复极的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冠心病时 QTd增大 ,且 QTd增大与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程度有关〔1 ,2〕。本文对老年冠心病猝死 (SCD)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 QTd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 QTd对老年冠心病猝死有无预测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冠心病猝死 (SCD)组 :2 9例 ,男 2 6例 ,女 3例 ,年龄 6 1~ 80岁 (平均 6 7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12例 ,原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出现再梗死者 13例 ,AMI4例。对所有 2 9例猝死患者猝死前 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 ,虽为 …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已有研究证实QTd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有重要的意义[1].而Lazar J[2]等认为QTd越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差,死亡率越高.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脑梗死的研究,探讨QTd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QTd增大伴心律失常8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纯青  史杰  唐国骥 《山东医药》2005,45(13):31-31
研究证明,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QTd)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预测指标之一。近2年来,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QTd增大伴心律失常患者8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三导联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1998~2000年,对北京朝阳医院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住院期间有无心室颤动分为室颤组(12例)和非室颤组(60例)。均于发病6h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动态心电分析仪,计算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HF、LF/HF)及QT离散度指标(QTd、QTpd)。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室颤组和室颤组的SDNN、HF、LF/HF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QTd和QTpd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828和0.817)。SDNN和LF/HF预测室颤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结论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SDNN及频域指标LF/HF能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而QT离散度、QTp离散度对住院期间室颤未发现有预测价值,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 (QTd)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 ,在近年来成为预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指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密切相关 ,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我们采用心电图测定QTd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影响 ,以了解其治疗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选择 1 999年 1 0月~ 2 0 0 2年 1 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监护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 ,均符合 1 979年WHO缺血性心肌病命名和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均为 48小时内 ,住院…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方法之一,本文观察支架植入术能否改善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以评价其疗效。  资料和方法 17例AMI患者均为我科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间住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9~68(平均56±4)岁,其中前壁AMI10例,下、后壁AMI7例。所有患者均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塞相关动脉,于扩张后植入支架。并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QTd。  QTd测定方法:专人测量每导联QT间期(均测3次,取平均值),取得QT间期最大值(QTmax)、最小值(QTmin),求得QTd=QTmax-Q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特点。方法63例行直接PTCA治疗的AMI患者,于术前、术后2h、12h、24h、48h作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术后3~6d查24h动态心电图的QT间期变异度(QTv)和心率变异性(SDNN),与36例用药物治疗组的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二组之间相对应时间段的QTd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TCA组的QTd最高值提前,QTv的昼夜节律性消失。结论QT离散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162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单盲试验研究,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最大和最小QT间期,计算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比,在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服用倍他乐克50~100 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比较2组前后的QTd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缩短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QTd和心率校正后QTd(QTc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d ratio数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44.5±17.3)ms比(63.8±15.6)ms,P<0.01,(45.7±15.3)ms比(64.9±16.3)ms,P<0.01和4.94%±2.1%比8.08%±1.5%,P<0.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可以明显的缩短QT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QT间期离散度比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比QTd具有更重要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董晓莉 《山东医药》2005,45(26):59-59
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因。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即QT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作为心肌各部位电活动稳定性的一项无创检查指标。本文通过对AMI患者和正常人QTd的对照分析,探讨QTd对心肌缺血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54例高血压病患者接受 QT间期离散度 (QTd)、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左心室心肌厚度 (LVH)检测。结果 :在中、重度组高血压病患者 ,左室心肌明显增厚 ,QTd明显延长 ,复杂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 ;而在轻度组患者 ,左室心肌肥厚不显著 ;当血压急剧升高时 ,伴发急性心肌缺血、 QTd明显延长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第4周后进行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室晚电位检测后,随即行QT间期检测,测定QT离散度。比较两组心室晚电位阴性与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的QTd及心律失常、猝死的相互关系。结果 心室晚电位的阴性及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无一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阴性而QTd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2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而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且QTd异常的患者13例猝死。结论 心室晚电位与QTd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 QT间期的差值即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 ,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简易指标 ,QTd增大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索他洛尔 (sotalol)具有 、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本组测量了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用药前后的 QTd,探讨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1998年 5月~ 1999年 5月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室性早搏在 30次 / h以上和 /或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5 0例 ,其中男性 3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8~70平均 (37.0± 7.8)岁。均排除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4周内、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提出了QT离散度(QT disper-sion)这个概念。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存在QT离散度(QTd)增大。心电图这种QT离散度增加反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