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后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虽载药仅93味,而组方却达113首.论其治法,则又法外有法、方外有方,故历代医家称其开辨证之先河,立组方之规范.组方之妙,妙在其中含有丰富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反复临证,仔细推敲,善于学习,良苦用心之所得.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初步认为以下5组相互对立的关系,基本体现了该书组方配伍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治则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处理疾病的治则、治法和方剂作用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一书所重视的是致病的因素--"邪".邪气是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正邪相争的主要方面,邪气在则正必伤,贼邪不去则永无宁日.所以,在制定治病的原则上,主张首当祛邪.通过祛邪以护正,在具体治法上,多采用发汗、涌吐、攻下、温散、清泄、逐瘀、化痰开结与利水渗湿.全书112方,而祛邪方剂达60余首,占全书方剂近60%,扶正补益的方剂占不到10%.可见《伤寒论》治病的主张是旗帜鲜明的--祛邪以护正,邪去则正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小便"状态的治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在辨证论治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因为小便的不同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病人体内的病变真情,其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阴、或阳,以及病变部位之所在,都能从“小便”的状态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溯及《伤寒论》原文,临证不明表里、虚实、寒热、病位、病邪、病势等,治失其法,导致火邪炽盛,伤津耗液,或误治伤正,阳气亏虚,或正虚邪陷,虚实夹杂等,酿成动血、谵语、烦躁、惊狂、发黄、奔豚、心悸、中虚、痞满、结胸、不寐、下利、便难、发喘之变。该篇从条文出发,探析误治的原因和条件及误治对疾病传变和人体正气的影响,究极误治之病因病机,强调不论何种变证,辨证论治贯穿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6.
<正>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处处体现理法方药的思想。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  相似文献   

7.
8.
浅述《伤寒论》温阳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虽为论述外感疾病专著,但其全书汗、吐、温、清、下、和、消、补八法并用,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备受历代医家崇奉。纵观本书,温阳方剂运用颇多,散见于六经、霍乱、瘥后劳复诸病之中,有为一脏阳虚而设,有为通体阳衰而立,或疗血虚寒凝,或救阳亡气竭,组方严谨,用药精良,强调扶阳之本,突出温法之重。诚如柯韵伯所言“伤寒以阳气为主”。本文对《伤寒论》中温阳法的应用浅述如下。温阳解表外感风寒之邪,头身疼痛,邪在太阳,治当解表。《伤寒论》多选温卫阳之剂,以汗解肌,驱邪于外。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都是集医、药、护为一体,中医经典中包含有丰富的护理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护理事业的灵魂,亦是中医护理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须走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发挥中医护理特有的优势。该文以《伤寒论》为例,论述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涉及到附子的条文共有37条,包含附子的方药共有20首,火神派医家祝味菊更称附子为"百药之长".[1]医圣张仲景用附子有生熟之别.用生附子回阳救逆且与干姜作伍;用制附子温阳且多与甘草作伍来减附子之毒.本文将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功效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红 《当代护士》2003,(9):31-32
《伤寒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学巨著 ,他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注重论治 ,而且十分注重施护。笔者试就《伤寒论》辨证施护的方法分析归纳 ,予以讨论。1 把握病机 ,观察证候1 1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病位、病机、证候和发展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群。六经证候 ,以阴阳为纲领 ,以寒热辨疾病的性质 ,以表里辨疾病的部位 ,以虚实辨邪正的盛衰。1 2 六淫之邪 ,是通过三阳之表渐次传入三阴之里的。在病理变化上 ,表证病位浅 ,病势轻 ,这时要掌握服药的方法和出汗的程度。《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  相似文献   

12.
13.
<伤寒论>的基本精神是辨证论治,而"症状鉴别诊断法"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由于疾病可因时、因地、因人等而表现出"同病异症"和"异病同症",故在治疗疾病之前通过对症状的鉴别诊断,可进一步认清疾病的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绝不能把症状当作疾病,把现象当作本质而误诊.仲景因而列举种种误诊误治的沉痛教训,痛斥那些"相对须臾,便处汤药……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1]的不认真检查、不仔细辨证的庸医,深感鉴别诊断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乃从这一思想出发,在<伤寒论>中灵活地运用了此法,始开症状诊断学之先河.故本文拟就此法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4.
<正>《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东汉医家张仲景编著,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该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自成书1700多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其研究层出不穷,各种注释、校注、医案解读、经方利用、学术思想等著作、专题精彩纷呈。作为一部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书中也详细的记录药物的炮制、汤方的制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预后,无非两种:其一,是病去,痊愈,机体逐渐康复;其二,是病变缠绵,久久不愈,甚或逐渐危重,以至于死亡。前者称之"吉",后者谓之"凶"。《伤寒论》对于向"吉"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欲解、欲愈、易愈、当愈、即愈、愈、自愈、可治、不死、生等分别称谓;对于向"凶"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难治、不治、死、必死等不同称谓。而每一称谓,都有自己的特征与含义。该文就此,一一作了详细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判断疾病预后良恶的可靠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以<黄帝内经>为模式的中医基础理论,理、法、方、药已经赅备."理"是在临床用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了"理"的指导,又进一步推动了"法、方、药"的完善.而中医之"理"又是与<易经>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易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读<内经>就可以发现处处有<易经>的影子,<内经>经常用到阴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易经>中的文字来说理,医家既结合了气候和人体结构、发病变化情况,又增加了阳明和阙阴的词语,使学说更加完善,并和<易经>一样用天、地、人结合起来说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也用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阙阴来说理.可见,<内经>、<伤寒论>的思维基础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在<内经>、<伤寒论>成书之前,中医和<易经>就已有过很好的结合.不然,在古代科技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这样极有应用价值的著作难以问世.可以说,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医易相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读《伤寒论》原文,提到"下利"二字的原文有50余条,对"下利"的辨治散见于各章节中,有本证论治者,有兼变证论治者,有合病论治者,有依据"下利"辨生死顺逆者,等等.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论》中记载烦字的条文计75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证之烦躁,栀子类汤之虚烦,白虎加人参汤之大烦渴;有的用来提示疾病的传变,如……颇欲吐,若躁躁,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躁者,此为阳去  相似文献   

19.
HAN Qing;ZHOU Zhiliang;GENG Na;Gan Di(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China;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China)  相似文献   

20.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而且有新的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张仲景成功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文将《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阐述古代阴阳学说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