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无菌检查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药典》2000版自2000年7月1日执行以来,现已执行了3年多。其中,无菌检查是检查药品、敷料、缝合线、无菌器具及适用于药典要求无菌检查的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在日常药品检验中,实验最多的是注射剂的无菌检查。现将无菌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经验体会总结一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PIC/S GMP附录《无菌药品的生产》,为我国无菌药品检查与国际化接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PIC/S GMP无菌药品附录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我国现行版GMP无菌药品附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无菌药品生产检查中的常见问题,为完善我国无菌药品GMP检查提供建议。结果与结论: 修订后的PIC/S GMP无菌药品附录对比我国现有的GMP无菌药品附录从概念和内容都有了相当大的更新,体现了药品监管的与时俱进,提示我们在规范检查、提升检查水平的同时,应引导企业主动了解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向国际水平和国际标准靠拢,提升我国无菌药品生产行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玉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32(5):499-499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保障药品使用安全的重要工作。随着人们对药品认识的提高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如何能准确地反映药品受污染的程度 ,保证人民大众用药安全 ,是摆在药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 正确认识被污染的药品中微生物的特点活体易变性 :菌细胞在药品中处于不稳定状态 ,可随时间延长死亡 ,也可在适宜条件下增生。当保存条件稳定时 ,其污染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 ,总体污染状况可以在标准化的条件下予以正确评估。分布不匀 :除产品在生产前期污染外 ,通常是局部的 ,一批产品中不同瓶 (盒 )中污染… 相似文献
4.
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核心区微生物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地区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污染情况,评价企业微生物污染控制隔离体系的有效性,探索建立适合于我国实际的药品生产企业环境微生物鉴定和分型技术,为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完善微生物监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技术,对上海地区13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核心生产环境(A/B或A/C级洁净区)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收集到药品生产环境微生物分离株共计265株,经过对不同洁净级别和微生物种类的分析,发现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微球菌属细菌分别占全部分离株的52.7%、11.7%和10.5%。结论空气净化和物理隔离可以有效阻断大部分微生物的传播,但接触和操作引起的污染仍是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对无菌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制药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情况和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制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改进质量检验工作、降低被污染产品投放市场的风险,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北京等8个省级药品认证检查机构辖区内的95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无菌检验实验室进行调研。结果与结论多数企业能按照药品GMP及相关法规要求,对无菌药品进行无菌检验;部分企业在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菌种及培养基的管理、菌种传代、无菌试验复试、阳性对照试验、设施设备确认、无菌检验环境监测等方面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断有国内药企接受美国FDA的质量审计,随着CGMP的实施,评估可疑的或OOS检验结果成为调查的重点。FDA认为在药品生产中实验室检验和文件记录的完整性有基础重要性。OOS意指超出了新药申请材料、法定标准、生产商建立的可接受标准或规格的所有可疑的结果。美国CGMP法规要求的实验室检验,必须确定成分、容器和封口材料,生产用辅料、成品须符合标准要求,包括稳定性。检验标准必须是科学正确和适当的,检验步骤必须验证正确性、线性和适应性。CGMP规定不符合既定标准和其它相关质量控制标准的产品不得放行。尽管本文章的目的是O… 相似文献
7.
目的 鉴定黄热病减毒疫苗单一收获液无菌检查的阳性样品,对无菌检查超限度(out of specification,OOS)结果进行溯源分析,建立OOS调查的操作规程。方法 采用直接接种法对6瓶黄热病疫苗收获液进行无菌检查,发现1例阳性。分离纯化阳性样品得到污染物,用革兰染色法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参照现行的药品质量管理规定中的OOS调查方法,分析可能引入微生物污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第3天起,S6样品在不同培养基中均出现浑浊。阳性样品中污染物鉴定为革兰阳性粪肠球菌。OOS调查结果表明检出菌并非实验室检查过程带来的污染。结论 初步建立了无菌检查OOS的分析方案。 相似文献
8.
药品微生物污染的几起特例报告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多年的药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实践中,从无菌试验,微生物限度试验检查中共发现170多批微生物学检验不合格的检品[1].有的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个别造成人员伤亡.其中几批微生物污染的特例,颇有实际价值,特作如下报导及分析,供制药、药检及药学研究者参考,以便更好的加强药品微生物的质量监管,防止微生物污染,同时也为药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无菌检查法是无菌药品检查的法定检验方法,其中薄膜过滤法因易操作、风险低和准确度高等优点比直接接种法应用更广泛。无菌药品剂型种类繁多,其中抗生素类药品因品种结构多变、抑菌性强和抗菌谱广等因素,一直以来是建立无菌检查方法的难点。本文就薄膜过滤法中的溶解、过滤、冲洗和培养等4个关键步骤展开讨论,通过对已建立的13类47个品种共61个抗生素药品无菌检查方法的综述,探讨建立无菌检查方法的基本策略,并对无菌检查方法和结果的局限性进行讨论,以期为建立抗生素类无菌药品无菌检查方法及正确认识无菌检查结果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客观评价合格药品的生产质量状况,有效区分其存在的差异程度,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对特定药品每一项可定量的检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数学模型将药品的检验指标参数以理论最佳点做理想值,以药品合格标准做下限值,转化成各指标的评价指数,并使各评价指数同量齐次;各检验指标的评价指数经过带权重的理想点法计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其中,运用专家经验评定法确定各检验指标的权重。结果数学模型确立后,尝试以非洛地平缓释片各项检验数据为例进行试评价,获得了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说明了用数学模型评价药品检验的各项指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方法也可以推广至其他药品检验指标的综合结果判断。结论利用数学模型对药品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可以成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思路,也可以为药品按质定价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艳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11):1414-1416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在实际检验工作中的反复验证,对一些试药试剂质量影响药品检验结果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如何避免某些试药试剂质量影响药品检验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试药质量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2016年至2018年省级药品抽检结果,并对不合格样品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3年完成省级药品抽检4714批次,共发现不合格样品36批次,不合格率为0.76%;按抽样来源分析,经营企业的样品不合格率最高(0.49%~1.33%);按药品种类分析,中药材及饮片的样品不合格率最高(3.12%~6.11%);按药品剂型分析,饮片的样品不合格率最高(3.12%~6.11%)。结论 2016年至2018年,该院省级药品抽检整体质量状况良好,其中中药材及饮片的不合格率较高,质量有待提高;建议药品监管部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抽检力度、创新检验方法、完善质量标准,切实维护药品质量安全和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头孢美唑的无菌检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消除注射用头孢美唑的抑菌作用,以进行无菌检查.方法: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mL溶解,以薄膜过滤法处理,再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结果: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回收率为76.3%,加入白色念珠菌的回收率为78.2%,供试品的阳性对照成立.结论:该法能消除注射用头孢美唑的抑菌作用,使无菌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实验室质量监督措施的有效性,建立质量监督互相渗透、互为利用的高效模式,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方法:采取对关键风险点控制、常规性定频次检查、检验原始记录及报告书、检验周期、各部门在线监督报告等模块定期监督的措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监督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全面反映了实验室在体系运行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结果与结论:通过对多措施质量监督的有效利用,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得到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减少药品包装过程污染,提高药品质量。方法分析药品包装过程中污染引入途径,并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从企业开展药品包装工作的角度,阐述如何有效防控包装污染。结果企业可从人员污染、包装材料污染和空气污染3个方面防控。结论药品包装过程是药品生产过程中药品质量与质量安全风险最高的环节,防止污染的发生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药监职能调整后给药检所检测工作带来的变化.方法 讨论药品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观念转变以及检验条件的改变.结果与结论 加强人员培训、统一调剂标准物质、修改和完善收费标准,是做好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分析系数统计指标的方法,对8个县(市)药品检验所检验人员的技术质量进行了考核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技术质量考核的有效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