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今接轨论”为刘渡舟教授首先提出 ,是指古方 (经方 )与今方 (时方 )合用的一种理论。经方与时方合用虽古有先例 ,但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古人及现代文献对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意义也较少论述。要了解古今接轨论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方与时方的含义。《中医大辞典》谓 :“汉代以前的方剂称为经方。其说有三 :①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 ,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 ,多指第三说。”而“时方指张仲…  相似文献   

2.
研究经方应从临床实践着手历代医家研究经方、注释经方的书籍汗牛充栋。虽然有很多人研究经方,但是在临床中能熟练运用经方的人却很稀少,应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第一要看经方研究者能否在临床实践中熟用经方。第二要看经方研究者能否把历代医家已用过的经方通...  相似文献   

3.
温经汤论     
《金匮》温经汤为历代医家常用之重要经方,具温中寓养、温中寓通、气血双补、肝脾兼调之特点,功擅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为妇科调经之要方。临床运用温经汤,应深谙张仲景立方原旨,宜用原方全方,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耳鼻喉科疾病的性质及经方制方法则,探讨经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机理及应用。[方法]选取耳胀耳闭、耳眩晕、慢脓耳等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分析相应疾病的经方辨治思路,阐述经方治疗该类疾病的原理及适应范围。[结果]临证过程中对于大多数耳鼻喉科疾病辨证论治时可运用经方,经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具有较明显的疗效优势,能缩短疗程,补时方之不足。[结论]经方久经临床使用验证,疗效确切,且制方精妙,药味精简,熟练使用经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必能提高医师辨证论治水平,并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将经方运用于耳鼻喉科临床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经方为方剂之鼻祖,临床各科皆可选用。经方应用于眼科临床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是:1.辨识病机,拓宽经方运用;2.深究方规,发展经方运用;3.化裁古方,扩大经方运用;4.分析类方异同,有助于正确选方;5.参考现代医学知识,合理运用经方。要真正用好经方,还应当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习名医运用经方治疗眼病的经验,临床上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高运用经方诊疗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唐宗海的《血证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血证专著,对血证机理及血证临床诊治论述详细全面,条理清晰。其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医经典,他认为血证渊源出经方,用经方独重小柴胡汤,学经典重义不重形并且善于药物的加减化裁,补血证临床诊疗之空缺。唐氏特别善用前人经典处方,尤其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其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贯穿于血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用经方的经验。其方配伍精当,变通化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各种疑难病症,且遣方用药精确而深奥,疗效显著,尤其以合用经方治疗为特色。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多年,受益良多,深感经方用药之妙。现谨举数则彭教授合用经方验案,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方渊源考     
经方以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及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已被伤寒学家和历代临床医家所尊崇,有"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之美誉。文章主要从经方的含义、渊源进行考证,并深入探讨了经方与《汤液经法》、《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知网1980-2011年公开发表的岭南地区研究经方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归类、分析评述,对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临床运用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方在岭南地区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包括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骨科;应用广泛、方法灵活且疗效卓著的经方有桂枝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根据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点,谨守方义,药因证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精心遣药,量随证变是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探讨岭南地区经方运用规律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方渊源考     
经方以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及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已被伤寒学家和历代临床医家所尊崇,有“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之美誉。文章主要从经方的含义、渊源进行考证,并深入探讨了经方与《汤液经法》、《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