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OP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20.0%(5/25)、43.1%(25/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否家族史、不同年龄、不同原发肿瘤大小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临床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利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影像的征象.方法:利用高频乳腺钼钯检测仪,对乳腺进行摄像,将易漏诊的区域包括在摄影范围内,以求更多的包括乳腺基本部分,并获取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检查体位常规采用轴位(CC),内外斜位(MLO),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局部点片.结果:经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发现导管原位癌并经病理证实为16例.结...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癌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 X线钼靶技术的广泛应用 ,乳腺导管内癌的发现率随之增高。在我国由于检查条件所限 ,其发现率仅占 2 %~3%左右 ,且临床上对此病变存在着认识不足及漏诊、误诊的现象。为了对乳腺导管内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总结我科1981~ 2 0 0 0年收治的 32例乳腺导管内癌病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 1981~ 2 0 0 0年共手术乳腺癌病例 919例 ,其中导管内癌 32例 ,占同期病例数的 3.48%。 32例全部为女性 ,年龄 5 1± 3.2岁 (2 8~ 78岁 ) ,病史 6 .3± 2 .5个月 (1周~ 3年 )。首发症状全部为乳房肿块 ,其中 2例伴乳头溢液 ,…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15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后,其中81例IDC患者,69例单纯DCIS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分析MRI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结果 DCIS患者非肿块样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IDC患者而肿块样强化发生率明显低于IDC患者(P<0.05)。MRI显示,非肿块样强化DCIS与IDC患者病灶分布与内部强化特征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块样强化DCIS与IDC患者病灶边缘情况与内部强化特征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检查可较为清渐地区别DCIS与IDC患者的病灶特征,在DCIS与IDC的临床鉴别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RI-DWI对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随机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0例,其中IDC患者42例,DCIS患者38例.先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再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观察比较DCIS和IDC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7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 IDC组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45.85%,明显高于DCIS组患者的3.92%和DCIS-MI组患者的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周边毛刺、回声类型、有无钙化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方面与DCIS组、ID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粉刺型比例为76.71%,明显高于DCIS组的46.81%和IDC组和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的C-erbB-2阳性率为62.75%,明显高于DCIS组的57.45%和IDC组的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和IDC三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临床上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分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的微钙化病理学特征,对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进行病理学归类和分析。方法:分析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HE切片下的病理特征,对微钙化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关系。结果:通过判断钙化灶是否在管腔内,是否伴凝固性性坏死,可将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分为3类:Ⅰa型、管腔内伴凝固性坏死型,Ⅰb型、管腔内无坏死型,Ⅱ型、管腔外钙化型,70%的浸润性导管癌癌微钙化属于Ⅰa型,20%属于Ⅰb型,10%属于Ⅱ型(P<0.01);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中,51%(72例)全部为浸润癌,49%(68例)的病例含有DCIS成分,68例含有DCIS成分的钙化病例100%(68例)属于管腔内型。结论: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是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并以伴凝固性坏死为主,含有DCIS成分的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可为研究乳腺癌微钙化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并可能将微钙化作为浸润性导管癌中DCIS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T1~2 DCIS-MI患者与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PR及Her-2染色。结果①DCIS-MI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52%、42%、44%、14%;②T1~2 IDC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9.86%、65.75%、17.81%、58.90%。两组ER、PR、Her-2及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中无差异(P>0.05)。结论 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Her-2表达率高于T1~2 IDC。T1~2 DCIS-MI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其也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X线检查中浸润性导管癌(IDC)与导管原位癌(DCIS)钙化表现的特点,探讨两者乳腺癌钙化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参照BIRADS标准及WHO关于乳腺癌的分类、分级标准,回顾性分析乳腺X线检查中有钙化表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3例IDC及70例DCIS的X线表现。结果 (1)单纯性钙化与钙化合并肿块在两者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形不均质与线样分支状钙化在两者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钙化呈区域性、成簇及腺叶区段性分布在两者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4)IDC合并的DCIS所处病灶的位置在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仔细分析乳腺X线检查中钙化灶的形态、分布特点,对提高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推断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及评估预后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的钼靶X线表现、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乳腺DCIS及36例乳腺DCIS-MI病人的钼靶X线表现,分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及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影像学表现与上述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钼靶X线表现为钙化33例,其中单纯钙化21例,钙化合并包块5例、结构紊乱5例、结节1例、腺体增厚1例;恶性钙化27例,中间钙化4例,良性钙化2例。表现为单纯包块2例、结节4例、结构紊乱9例、皮肤增厚2例。表现为阴性者6例。ER、PR、C-erbB-2、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9%、52.9%、45.1%、58.8%。以非钙化组为对照组,恶性钙化与ER、PR、P53的表达无关(P>0.05),而与C-erbB-2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χ2=4.850,P<0.05)。结论乳腺DCIS及DCIS-MI的钼靶X线主要表现为钙化,恶性钙化与C-erbB-2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中心性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笔者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24例多中心性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5例伴有乳头溢液,19例术前体检无阳性发现。在术前X线钼靶摄影检查的阳性率为87.5%,主要特点是存在弥漫性、多发性钙化灶;MRI的阳性率为33.3%,B超无阳性发现。经术中冷冻切片检查证实多中心性乳腺导管内癌后,均行全乳房切除和同侧腋窝组淋巴结清扫术。结论 X线钼靶摄影检查早期多中心性乳腺导管内癌主要特点是存在多发性、散在的细小钙化,该疾病虽然病变范围广泛但仍属早期肿瘤,经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肿块性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表现,并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鉴别,以提高二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非肿块性GM的MRI表现,并与22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非肿块性GM与非肿块样强化DCIS均可表现为边界不清,呈节段性强化,与DCIS患者比较,GM患者病灶形态多为不均匀强化伴多发环形强化、毛刺征少,乳头内陷比例、ADC值明显升高(P<0.05);GM患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以Ⅰ、Ⅱ型多见,DCIS以Ⅱ、Ⅲ型多见,分别占87.5%、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肿块性GM与非肿块样强化DCIS在影像学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而多发环形强化、毛刺征、乳头内陷等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非肿块性GM与非肿块样强化DCI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原位癌32例,术前均行全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X线征象。结果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显示恶性钙化29例,其中单纯钙化15例,钙化伴肿块4例,伴结构扭曲2例,伴局灶性致密影8例,另3例未发现明显恶性征象。全数字化X线摄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1.25%。结论全数字化X线摄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钙化是乳腺导管原位癌最常见的X线征象,结构紊乱和局灶性致密影是乳腺导管原位癌最容易忽略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杨培胜 《医学综述》2011,17(20):3149-3152
影像医学应用于临床以前,许多乳腺癌依靠临床医师触诊或者自己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尤其,乳腺导管内癌(DCIS)在未发生转移和浸润前较难发现。影像学联合应用检查显著提高了DCIS的诊断水平,为DCIS的筛选及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界广泛应用的是钼靶X线、常规二维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均能较大程度地发现异常,三者联合应用为临床早期发现病灶提供了优质方法。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综述影像学联合应用对DCIS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目的 探讨DCIS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DCIS患者(35侧)的病理分级、MRI特征〔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病灶形态学和病灶动态增强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病理分级:低级别4例,中~高级别31例。BI-RADS分类:3类1例、4A类2例、4B类5例、4C类12例、5类15例。病灶形态学:肿块型DCIS 6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中,节段性强化15例、区域性强化5例、线样强化4例,成簇小环形强化15例、集簇状强化5例。病灶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0例、Ⅱ型TIC 15例、Ⅲ型TIC 10例;早期缓慢强化4例,早期中度强化2例,早期快速强化29例。ADC值<1.2×10-3 mm2/s 19例,≥1.2×10-3 mm2/s 16例。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病灶形态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形式、内部强化类型、TIC类型、早期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 MR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又以节段性、区域性、线样强化,成簇小环形强化和集簇状强化多见,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受侵,增强时导管周围基质和导管壁强化。MRI表现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能提示病理分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DCIS是否伴有浸润及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以调整活检及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孙勇  李运辉  张鹏 《河北医学》2014,(6):887-890
目的:探讨不予放射治疗局部切除方法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8年4月所收治的10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均采用局部切除方法治疗,并且不予放射治疗,根据病情分别行单纯乳房局部切除术30例、改良根治术28例、标准根治术31例、扩大根治术12例。结果:全组患者11例(10.89%)患者出现了术后的复发,复发患者均再次进行了局部或是全部的乳房切除术,并且在再次随访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复发和死亡。3年生存率100%(101/101),5年生存率97.03%(98/101)。结论:不予放射治疗局部切除方法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康复与复发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效果,且相对于放射治疗临床医疗费用与副作用较小,值得未来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手术治疗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戎君  毛杰 《医学综述》2014,(12):2157-2159
乳腺导管原位癌作为一种多样性复杂性的疾病,外科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包括保留乳房手术+辅助放疗、全乳房切除术甚至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术,以保留乳房手术并配合辅助性放疗为首选。但是近年来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患者预后更好的情况下,全乳房切除术和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术的手术率却有着惊人的增长。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乳腺导管原位癌手术治疗方式的变化,通过比较三种外科治疗的差异以及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乳腺导管原位癌3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治。方法对3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钼靶、B超、乳腺核磁以及冰冻病理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1.82%(18/22)、66.67%(12/18)、100%(7/7)和70.0%(21/30)。治疗方式以乳房切除为主。本组无局部复发。结论保守性手术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74年间治疗的33例乳腺癌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17例接受了乳癌根治术,7例接受了单乳切除术,9例接受了手术+术后放疗。Ⅰ、Ⅱ期的乳癌患者均获得良好效果,平均生存期超过10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P63 Actin CK在乳腺原位癌及早期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18例乳腺原位癌,24例乳腺早期浸润性癌中P63 Actin CK的表达。结果:24例乳腺早期浸润性癌中,3例在硬化间质内的“浸润”成分,IHC示CK(+)的细胞周边有P63(+)Actin(+)的肌上皮细胞围绕,而18例乳腺原位癌中2例在间质内发现CK(+)的细胞,周边无P63(+)Actin(+)的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P63作为标记肌上皮细胞敏感特异的抗体,极少数报道腺上皮细胞亦着色,但结合Actin的表达和HE切片,可以区分,CK P63 Actin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间质内为浸润的腺体,还是挤压的导管,以辅助乳腺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