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疗程对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23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79例。A组术前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g;B组术前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术后持续用药24 h;C组术前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术后持续用药72 h。观察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像恢复正常时间、降钙素原(PCT)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结果:A组、B组和C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6.46%、3.80%和2.53%,A组与B组和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像恢复正常时间、PCT恢复正常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B组和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和C组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178.7±54.7)、(117.6±27.4)和(131.3±31.8)元,三组抗菌药物费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术后继续使用24 h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且抗菌药物费用最小。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6,(5):1042-1044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同时间段预防用药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需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10例,将其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70例;甲组产妇在术前30 min给予头孢唑啉1 g,快速静脉滴注;乙组产妇在断脐后立即给予头孢唑啉1 g,快速静脉滴注;丙组产妇在术后给予头孢唑啉1 g,静脉滴注;比较3组产妇用药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测得值。结果:甲组和乙组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WBC及CRP值明显低于丙组(P<0.05);甲组和乙组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WBC及CRP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0min和断脐后立即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可降低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评估降钙素原(PCT)对腹腔肿瘤术后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腹腔肿瘤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8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48例和对照组40例。患者转入ICU及治疗24、48、72 h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PCT,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WBC、CRP对腹腔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组患者PCT在治疗24 h时最高,治疗48 h、72 h逐渐降低(P<0.05);感染组WBC治疗24 h时最高,治疗48 h、72 h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WBC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2组CRP在治疗24 h、48 h时逐渐升高,治疗72 h降低(P<0.05)。感染组患者PCT、CRP、WBC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PCT、WBC、CRP诊断腹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95%CI:0.585~0.808)、0.538(95%CI:0.416~0.660)、0.572(95%CI:0.452~0.691),PCT对肿瘤术后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断价值优于WBC、CRP。结论 PCT可作为腹腔肿瘤术后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不同时段使用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行剖宫产孕妇15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孕妇于术前2 h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B组孕妇于术前30 min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C组孕妇于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均为每日2次给药,用药2 d;所有孕妇其他时期均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比较3组患者平均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术后3 d最高体温及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孕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高于术前,B组孕妇资料与A组和C组比较,B组术后血浆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下降,术后3 d体温下降;A组产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和术后3 d体温均低于C组(P<0.05);B组产妇术后产褥感染、切口感染、宫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盆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分别低于A组和C组,A组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亦低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术前给药更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其中以术前30 min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贺逸红  李玉洁  刘海兰 《河北医药》2016,(14):2152-2154
目的:研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开放性骨折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并发感染分为并发感染的129例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感染组( n =30)和非并发感染的非感染组另选取3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RP、降钙素原水平。结果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独检测( P <0妹.05)。3组WBC 、CRP、PCT检测结果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术后第1天WBC、CRP、PCT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第4、7天感染组的WBC、CRP、PCT各项指标不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也高于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尤其PCT增高比较显著,在并发感染后即呈明显增高,术后第4天达到峰值,经抗感染治疗后下降,术后第4天与第1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的WBC、CRP也高于无感染组,WBC也在术后第4天达到高峰,CRP达到高峰的时间略迟于PCT,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第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感染组经抗炎治疗后,在术后第13天WBC、CRP、PCT各项指标下降,PCT与CRP下降相对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白细胞计数、CRP、降钙素原三项指标与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6.
林清兰 《北方药学》2021,18(2):26-27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术前给药与综合护理对外科患者围术期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外科手术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A组给予头孢替唑钠,配合围术期综合护理,观察B组术前给予美罗培南,配合围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感染发生率、体温复常时间及炎性反应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术前WBC、ESR、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WBC、ESR、CRP、PCT水平皆高于术前,但观察B组术后WBC、ESR、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术后体温复常时间、炎性反应消退时间短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术前给药配合围术期综合护理,有利于预防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降低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缩短体温复常及炎性反应消退时间,提高术后感染预防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的价值,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纳入186例住院危重新生儿,其中,未应用抗菌药物的12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的62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患儿住院时的体温状况和住院后的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并记录入选患儿预后状况。记录观察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当天的PCT、WBC、CRP、体温,以及用药3 d后的PCT水平和体温状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肠道感染28例,占45.2%;上呼吸道感染17例,占27.4%;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14.5%;泌尿道感染4例,占6.5%。两组患儿入院时的年龄、性别、体温、PCT、WBC、CRP、ESR和治愈例数[观察组:61例(98.39%),对照组121例(97.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观察组患儿在抗菌药物使用当日,PCT高于入院时(P<0.05),体温、WBC、CR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使用抗菌药物3 d后,患儿PCT比用药当日显著降低(P<0.05),体温比入院时和用药当日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监测PCT可以指导危重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孢呋辛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硬化剂治疗术后感染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某院2019年3月至8月行内镜硬化剂治疗且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遵照相关指导原则,实验组于术前30 min静脉滴注1.5 g头孢呋辛,以后每8 h静脉滴注0.75 g头孢呋辛,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对照组于术后静脉滴注头孢噻肟舒巴坦3 g,q 12 h,疗程3 d。分析两组患者体温及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术后患者体温、WBC、NEUT、NEUT%及PC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变化趋势相同(P>0.05)。仅术后24 h CRP及内毒素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术前应用头孢呋辛在预防内镜硬化剂治疗术后感染方面是有效且可行的,但最终结论尚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小元 《中国药业》2010,19(1):38-38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选择骨科住院择期手术病例920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30—60min快速静脉滴注头孢曲松2.0g,4h后再次同剂量滴注1次;对照组术前、术中未用药,术后回病房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连用7d。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感染率、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科手术在术前麻醉诱导期及术后短期使用抗菌药物效果好,随意延长抗茵药物使用时间反而会增加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对妇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1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I类切口手术术前30—60min给予头孢呋辛1.5g,如手术时间〉3h或出血量〉1500ml,术中追加一剂,术后给予头孢呋辛1.5g,q12h,静脉滴注,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h,Ⅱ类切口术前、术中用药与I类切口相同,总预防时间不超过48h;对照组I、Ⅱ类切口手术术前30—60min给予头孢西丁2g,如手术时间〉3h或出血量〉1500ml,术中追加一剂,术后给予头孢西丁2g,q12h,静脉滴注,总预防时间为3—6d。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率、退热时间等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率、术后住院时间、日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使用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