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天津市西青医院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每组各60例,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NIHSS评分标准及Barthel指数(BI),评估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颅内出血概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45例)和观察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联合阿司匹林,45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BP与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MBP与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减轻脑神经损伤情况,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发病≤6 h)患者7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UK)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凝血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疗效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均有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 h,观察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且存在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12例,溶栓组采用rtPA 0.8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控制并发症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h、24h、7d、30d 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9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 随访90d溶栓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d的预后,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发病4.5 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根据有无伴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0例)和非糖尿病组(98例),两组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采用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先1 min静脉注射10%剂量,剩余的90%剂量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1 h内静脉滴注。记录两组溶栓前、溶栓后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21 d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和7 d,非糖尿病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21 d,非糖尿病组恢复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糖尿病患者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糖尿病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因素,糖尿病并不增加rt-PA溶栓后继发性出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静脉溶栓方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尿激酶组(低剂量UK组,n=40)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rt-PA组,n=40)。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rt-P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显著低于低剂量UK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低剂量UK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低剂量UK组的77.5%(31/40)(P0.05)。rt-P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6/40),低剂量UK组为20.0%(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低剂量尿激酶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乔宏泉 《当代医学》2016,(15):69-70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合并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显效13例,有效16例,治疗有效率高达72.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治疗有效率为55.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具有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对发病12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 0.60 mg/kg静滴,完成术前准备后,经股动脉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溶栓,剂量为rt-PA 0.25~0.30 mg/kg;静脉溶栓组:对16列急性脑梗死患者用rt-PA总量(0.85 mg/kg)的1/5静脉注射10 m in,余静滴60 m in。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 in,12 h,1 d,3 d,7 d,30 d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优于静脉溶栓。脑卒中发生后在不同时间内开始动静脉溶栓的患者在溶栓后30 m in,12 h,1 d,3 d,7 d,30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减少的百分率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出血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显著,再出血率与静脉溶栓治疗无差别,且可以放宽脑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避免了动脉溶栓不能及时治疗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75%,溶栓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及其它副作用,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hemorrhage after 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用rtPA 0.8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在溶栓后应用尼莫地平等常规药物,治疗组在溶栓后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连用7 d,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统计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后又加重的病例数,测定患者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对照组有4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4.3%;治疗组:只有1例,发生率3.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经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苏慧  杨光  董秋艳  陈王晋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61-166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9例发病<3h的脑梗死合并AF患者分为溶栓组16例和对照组13例。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24h,7d,21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BI)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出血风险,死亡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1h,21d的NIHSS评分,90dBI评分均有改善(P<0.05);溶栓组较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增加死亡事件。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AF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分析2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静脉溶栓治疗开展情况.静脉溶栓院内延迟平均为107 min,最主要的原因为等待相关化验结果回报.仅6例采用指南推荐的标准剂量(0.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后,22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应该规范化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胡亮  李欣  李雯 《吉林医学》2013,34(22):4424-4426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8例,其中静脉溶栓14例,动静脉联合溶栓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小时、24小时、3天、7天、21天(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3天、7天、21天(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均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扶沟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102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统计对比治疗前、治疗15 d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评分、病区相对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水平。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5 d后观察组病区相对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病变区域血流灌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有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3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三组,治疗A组48例采用氯吡格雷75mg联合奥扎格雷钠80mg进行治疗,治疗B组44例采用纤溶酶100U联合丁咯地尔200mg进行治疗,治疗C组40例采用10%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按0.9mg/kg剂静脉溶栓将同时联合动脉溶栓进行治疗。结果:A组、B组、C组总溶通率均较高,分别为79.17%、88.64%、92.50%,B组、C组溶通率显著高于A组,而B组与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B组、C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A组,而B组与C组间下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77.08%、86.36%、90.00%,B组、C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而B组与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后循环脑梗死的治疗,采用纤溶酶联合丁咯地尔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杨俊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10-1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每组30例。标准剂量组给予0.8~0.9 mg/kg的标准剂量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小剂量组患者则给予0.6~0.8 mg/kg小剂量rt-P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24 h时NIHSS评分显著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6.6%,标准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在溶栓时间窗内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注射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甲亢,筛选出并发甲亢患者41例(甲亢组)和非甲亢患者160例(非甲亢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梗死面积和颅内出血情况。结果: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甲亢组患者高于非甲亢组(P<0.05);2组患者7d NHISS评分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51.2%,非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27.5%;甲亢组患者无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非甲亢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可获益,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全年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低剂量尿激酶组(对照组),2015年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观察组),将使用不同药物治疗的两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病发治疗时间都在4.5小时内,观察治疗4.5小时内,患者实施不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变化,观察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相比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变,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脑出血,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上,4.5小时内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都有很好的疗效,治疗安全可靠,患者接受及时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降低疾病对人体的损害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两种治疗方法值的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