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的傣族传统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文化蕴载着傣族人民的勤劳与睿智,体现了傣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是西双版纳一块摧璨的知识堡垒。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但均为零散,大多以口传、手教形式相传,直到文字产生,佛教传入后,才以《贝叶经》记载相传。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治病经验和方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角度,提出进行傣医药教育、培养傣医药后继人才,是实现傣医药又快又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要想弘扬傣医药文化,使傣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培养傣医药各级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3.
傣族历史文化是孕育傣医药的土壤,傣医学产生本质上源于对傣族地城文化的适应,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促进了傣医药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傣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傣族地区的地理物候、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傣族地域特点,傣医药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原有民间医术与外来医学的结合,其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中,佛学理论起了重大的作用,傣医药是傣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试析傣医药与巫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傣医药的发展与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与巫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探讨巫文化与傣医药的关系,能更好地了解傣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傣医药文化角度解读贝叶经在傣医药历史发展与传承中的作用。探讨在傣医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贝叶经对傣族文化的记录、传播和延续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以期加深对傣医药文化的系统认识,提升对傣医药基础理论本质的理解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德宏傣医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医傣药据资料记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现在仍以口头相传和文字记载两种方式流传于民间,文字记载的资料有的存在于佛教经文之中与迷信、神话相混杂,有的则记载在单方、验方等专著的手稿中。 傣医傣药由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所以也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九七九年起便开始了对傣医傣药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收集傣药五百多种,傣医单方、验方四百多个,并编辑出版了傣药验方集(一),傣药验方集 (二)也正编辑中,傣药验方集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州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好评,缅甸边民也纷纷前来购买,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0):F0002-F0002
傣族人民在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探索出一套理论独特的医药文化——傣医药,并因其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疗效与藏、蒙、维医药同期列为中国“四大传统民族医药”。为加快推进这一优秀传统医药的发展,州委、州政府成立了西双版纳傣药南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目前,全州共有临床医院1所、专业研究机构2个、加工企业5家、规模种植户近10家。共收集到各种傣医药贝叶经、纸板经二百多部,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七千余个,翻译、整理、编撰出版了二十余部理论专著;完成了相关产业规划。执法医师行医合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经过两次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傣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并阐明了傣医药在我国民族医药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对傣医药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初步探讨傣医药的时间医学思想,总结出傣医药疾病诊断和择时用药的季节规律、月规律、星期规律、日规律及年龄规律,为傣医药时间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印度传统医学与中医药的相互影响,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与中医药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傣药研究述评及新药开发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整理、生药学、活性成分、临床应用、制剂及质量等几方面综述了傣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利弊进行了初评,提出了从傣药中开发新药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国家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本文提出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思路和具体实施,为推动中医药知识信息化和推广中医药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了解国外数据库进展,梳理国内中医药数据库运行经验,剖析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建设和运行的实际问题,明确数据库建设思路与意义。结果 国家利用资源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信息化在知识的保护和传承创新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世界上许多传统知识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韩国等已经走在在传统知识数据保护的前列,我国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仍需要研究、探索和改善,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分类建设亟需加强,数据信息挖掘与共享合作等规范需要确立。结论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要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传统知识体系建设,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系统帮助数据信息收集整理的同时,也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专家人才队伍和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有积极作用,以及将来中医药行业规范化建设形成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们尝试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现代科学阐释,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特点的体现还需要加强,在按照中医药的独到思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瓶颈。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还有待进行更加努力的工作。有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比如:①中药复方应用的传统形式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不能都视为落后;②研究中医药,首先应该理解中医概念的内涵,杜绝望文生义的误解;③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不能脱离本身的固有体系。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我们应该发扬,我们对其进行现代化研究是应该用现代元素去丰富这个体系,而不是完全置换。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中医药法》中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的要求,就目前国际传统知识保护的主要模式:防御性保护和积极性保护,分别以印度和秘鲁两国为例进行了分析,理清了两种模式的依托制度、技术工作、主要目的和用途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的需求特点,提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可以综合利用这两种保护模式,以“防御性与积极性保护同步推进,名录与制度并行建设”的思路开展保护工作。名录建设中应兼顾古医籍项目和活态性项目的登记,制度构建要兼顾防御性和积极性保护需求。建立起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完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分析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复方用药思路及配伍规律。方法 以“中医”“中药”“视神经炎”为主题词,检索汇总中药内服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收集其中的中药复方组成数据,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版本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物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并总结出核心处方。结果 共检索并筛选出目标文献96篇,包含218个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197味,共计频次2540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当归、茯苓、甘草、柴胡等,药物功效以养血、益气为主,中药四气分布主要在寒、温、平性,五味以苦、甘居多;归经以肝经、心经、肺经为主。结论 治疗视神经炎的复方药物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用药及配伍以补虚类、清热类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我国傣药资源的组成与特点,以及傣药传统利用特点,促进傣药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合理保护与传承利用,该文对我国傣药资源和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理分析。结果共查明我国傣药资源1 077种,其中272种为首次记录在傣族民间的药用情况。1 077种傣药中包含植物药1 053种,隶属于169科694属。这些植物药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南部,广东,贵州南部,四川南部,福建南部和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94.49%以上的物种在云南有分布。从生活型看,傣药植物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从药用部位看,傣药中根及根茎类植物比例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从性味与入塔看,凉性、苦味、入水塔类的傣药所占比例最大;从傣药治疗疾病情况看,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最多,其次为治上呼吸道感染、骨伤科疾病、风湿性疾病、泌尿系感染、妇科疾病、肝病、月子病、毒虫猛兽咬伤等药物。该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傣药资源及传统利用知识,但傣药资源和传统知识均面临逐渐减少和流失的风险,建议今后采取相关措施加强重要傣药及濒危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及傣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病因理论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作为传统医学理论,其认识方法和认识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差异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是赣鄱区域的代表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凝练,从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需要和拓宽弘扬赣鄱中药文化的渠道两方面阐述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的意义,从人才、企业、政策、重视程度4个方面阐述其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为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思路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