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最大的危害是导致骨折的发生。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这已经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运用骨密度检测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很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故对运用骨密度检测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由于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反应性和平衡能力减退,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本文重点分析了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骨密度、肌力、跌倒风险及认知能力的关系。补充维生素D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从而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子参与的复杂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发病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最终明确骨质疏松的直接病因;发现敏感的遗传标记,预测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开发药物防治骨量丢失并逆转骨质疏松。但是其相关基因尚未明确,这也是慢性疾病普遍存在的难题。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做一简要的综述,探讨这些基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渝东北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的现状,为骨质疏松的一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选择渝东北地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以自编老年人骨质疏松现状调查表、骨密度测定进行研究。结果渝东北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70.9%,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为12.7%。结论渝东北地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且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也较其他地区高,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和脆性骨折发生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身 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有相当充分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大量有关雌激 素受体ot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但检测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指标、样本量等因素的差 异,使结果得不到共识。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已初步确定传统基因多 态性位点PvuII和Xbal与骨质疏松相关,一些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也被发现。同时,研究领域还 延伸到了药物基因组学,以预测治疗药物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为了进一步阐明雌激素受体(X 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应进行更为合理的研究设计,并且充分考虑基因与基因以及环境与基 因间的相互作用。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雌激素受体a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及机 制的阐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会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的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的抗骨松药物组合方案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及新发骨折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骨质疏松症规范化的防治方案.方法 24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被分为:单纯钙剂组、钙+骨化三醇组、钙+降钙素组、钙+骨化三醇+降钙素组等4组进行药物治疗观察1年.观察药物治疗期间骨密度、再发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2例新发骨折发生,三者联合用药组用药前后骨密度的改善最为明显,虽然其在脊柱骨密度方面提高较其他两组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股骨颈部骨密度提高较其他两组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性药物的治疗可以提高骨密度,降低新骨折的发生率.联合用药对提高骨密度优于单一用药.本研究期间只有两例发生再骨折可能缘于病例样本量少和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8例受试者VDRBsmⅠ基因型。测试受试者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桡骨远端(Radius)5个部位骨密度(BMD)。结果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试者VDR基因型未发现BB型,检出Bb型16人,占16.3%,bb型82人,占83.7%。b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8%、8.2%,Bb、bb两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差异;VDR两基因型与各部位BMD之间,虽然在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等4个部位Bb基因型比bb基因型的BMD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组哈尔滨地区人群VDR基因型分布以bb型、Bb型为主,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河南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阈值并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方法收集465例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双能X线测定的骨密度值、T值、Z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腰椎BMD值低于0.7955 g/cm2、T值低于-2.15、Z值低于-0.52时,骨折风险较高;髋部BMD值低于0.7270 g/cm2、T值低于-2.10、Z值低于-1.01时,骨折风险较高。结论对于骨密度低于上述阈值者,需高度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与中国人群的骨密度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展开全国范围的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健全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库,为制定适合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以来符合骨质疏松诊断的患者193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72例,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身高、体重及BMI的差异,并根据不同部位骨折分组以及不同年龄层分析身高、体重、BMI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体重、BMI均低于非骨折组(P0.01),而两组间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骨折分组中脊柱压缩性骨折组的BMI最高,而髋部骨折组的BMI最低(P0.05)。依不同BMI分组发现低体重组中髋部骨折占56.5%,而在超体重组中脊柱压缩性骨折占43.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随BMI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体重、BMI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BMI虽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不同部位骨折的受力机制不同,其体重、BMI的增加与减少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低BMI易造成髋部骨折,高BMI易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FRAX工具评估上海市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收集1300例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FRAX工具计算10年内骨折发生风险,应用统计学分析不同危险因子与FRAX计算的骨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10年内发生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为(6.0±3.6)%,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为(2.8±2.4)%。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及髋部骨折风险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跌倒与10年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发生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r=0.134,P0.01;r=0.124,P0.01)。结论 FRAX工具可用于评估上海市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建议在老年人健康体检时应用FRAX工具进行骨折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