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左肝测量切面受呼吸影响的要素并探索左肝测量的理想切面。方法选择体检人群中正常成人149例;设定左肝门静脉矢状部纵切面、左肝门静脉矢状部旁纵切面,分别测量长径、厚径,并计算吸气相与呼气相差值与现用切面左肝腹主动脉纵切面测值比较。结果左肝腹主动脉纵切面吸气相与呼气相长径差值5.03mm,厚径差值2.25mm,与左肝门静脉矢状部纵切面1.60mm、1.20mm,左肝门静脉矢状部纵切面1.21mm、0.65mm相比较P值均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切面吸、呼气相差值均较左肝腹主动脉纵切面小,说明受呼吸影响小,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 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 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 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新疆托里县哈萨克族腰椎椎弓根形态及解剖学特点,对比汉族与新疆哈萨克族腰椎椎弓根解剖学特征的差异,为哈萨克族腰椎疾患的手术技巧及手术器械的特异性选择做有效的数据参考。[方法]在本院分别随机抽取病房、门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汉族60例(男30例,女30例)哈萨克族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5~55岁。按照性别进行分组,通过CT及三维重建技术测量L_(1~5)椎体的横径和矢状径。所有入选患者经过询问病史排除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行X线检查排除腰椎病理性改变。[结果]腰椎椎弓根矢状径与横径指标男性组均大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腰椎各径线值明显大于汉族(P<0.05)。[结论]与汉族平均值相比,哈萨克族的腰椎椎弓根横径与矢状径值均明显偏大;因此在目前的腰椎手术过程中,无论是手术方式的选择还是内固定器械的选择都与汉族人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矢状面椎体间成角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行体检者共672例,获得完整资料者450例,男235例,女215例,平均年龄43岁,利用专用测量软件测量腰椎相邻节段椎体间成角及腰椎曲度(L1~L5椎体间成角)。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观察相邻椎体间成角与年龄、性别及体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腰椎椎体间成角的平均值为:L1-L2,2.52°;L2-L3,5.33°;L3-L4,8.15°;L4-L5,12.11°;L5-S1,20.14°,L1-L5,24.96°。不同性别及体重指数间腰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腰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曲度逐渐变小,但中年组与老年组腰椎曲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曲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是中年以后变小的腰椎曲度倾向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健康成人腰椎终板结构进行解剖测量与研究,为腰椎假体的优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有益指导。方法:有偿征集60名健康成人(男女均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行全腰段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采集指标包括正中矢状径、最大冠状径,凹陷深度、正中矢状面凹陷角,冠状面凹陷角等共9项,最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终板的正中矢状径与最大冠状径不但具有性别差异(P<0.05),而且随着腰椎序列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无性别差异(P>0.05),自L1至L5变化较小,分别在1.5~2.0 mm与2.2~3.9 mm波动;同一序列男性下终板凹陷深度大于上终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矢状面凹陷角与冠状面凹陷角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整体变化较小而且绝大部分椎体序列上矢状面与冠状面凹陷角均无性别差异(P>0.05)。统计学显示靠近尾侧腰椎终板最大凹陷处位于终板平面偏背侧。结论:人体腰椎终板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熟悉掌握终板解剖参数以及术前充分利用CT辅助测量对于腰椎假体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常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描述脊柱各矢状面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不同分析国人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结果 PI平均值为45.1°±9.6°,明显小于西方成人,并明显小于韩国成人;女性PI值明显高于男性.骨盆各参数间密切相关,脊柱相邻前凸节段、后凸节段间密切相关,腰弯前凸还与颈弯前凸、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密切相关;依据腰弯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为四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L4,5椎间隙,共11名(占7.8%);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中部,共61名(占43.3%);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L34椎间隙,共33名(占23.4%);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共34名(占24.5%).所有志愿者的胸弯后凸顶点为T6.7,颈弯胸弯拐点为C7.各类型间骨盆矢状位形态、腰弯倾斜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中国正常成人骨盆矢状位形态与西方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腰椎通过骨盆的调节后,在维持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方面起到核心作用;随着腰弯前凸顶点提高,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增加倾斜、下腰弯前凸角度增加、下腰弯组成椎体数量增加、腰弯倾斜减小等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3.0T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扩散敏感系数,s/mm2)固定于1 500s/mm2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腺性膀胱炎、膀胱癌及正常人群中的大小,探讨其在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的5例腺性膀胱炎、5例膀胱癌、5例正常人群的3.0T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膀胱癌患者平均ADC值0.758×10-3 s/mm2,显著低于腺性膀胱炎患者平均ADC值1.338×10-3 s/mm2、正常膀胱壁组织平均ADC值1.49×10-3 s/mm2,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6,P0.05)。结论:腺性膀胱炎、膀胱癌与正常膀胱壁组织相比,ADC值有下降趋势,膀胱癌ADC值下降明显,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ADC值无交叉,在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腰椎段棘上韧带(supraspinous ligament,SSL)的超声厚度测值及图像特征。方法 入组80例健康志愿者,观察L_1-L_4段SSL超声图像特征,并测量其厚度。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及腰椎各段SSL厚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SSL超声图像特征:SSL呈一条连续性低回声光带,附着于脊椎棘突表面,韧带纤维结构回声清晰,浅面与腰背部皮下软组织分界清晰,深部与棘间韧带分界不清。健康成人腰椎段SSL厚度均值为(1.93±0.11) mm,男性与女性SSL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各年龄段SSL厚度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L_1-L_4腰椎各段SSL厚度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测量健康成人腰椎段SSL厚度,男性腰段SSL厚度的超声测值大于女性,而各年龄段和不同节段腰椎的SSL厚度测值则无明显差异;超声图像特征清晰,操作简便易行,可为SSL相关引发腰痛的患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无创性评价腰椎间盘内分子弥散及相应微环境变化的研究方法。通常利用平面回波DWI序列进行成像,以正中矢状位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IW)来评价腰椎间盘内分子弥散及相应微环境变化。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椎间盘中,接近头部腰椎间盘的ADC值均比接近尾部者高,髓核与纤维环相比,分子各向弥散更为均匀一致。研究发现,ADC随着腰椎间盘中黏多糖、水及胶原的降解而下降。在退行性变腰椎间盘中,越接近骶尾部的ADC值越低,但是否可通过ADC来区分退行性变的程度,目前尚无定论。随着磁共振成像硬件和序列技术的改进,DWI技术有望对椎间盘组织结构进行无创性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汉族人群中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差异。方法:151例汉族成人IS患者及6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纳入本研究。151例成人IS患者中,男25例,女126例;年龄26.4±7.1岁,主弯Cobb角39.5°±16.4°(16°~102°);单胸弯41例,双胸弯11例,双主弯28例,胸腰弯15例,三主弯3例,腰弯53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TJK)。比较成人IS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比较单胸弯与腰弯患者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测各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PI(46.3°±10.6°与46.0°±9.5°,P0.05)及LL(-53.3°±13.8°与-51.3°±9.0°,P0.05)大小类似,但前者TK偏小(19.7°±12.9°与27.8°±9.8°,P0.05),PT偏小(6.4°±8.2°与10.3°±6.3°,P0.05),而SS偏大(39.8°±8.8°与35.7°±7.2°,P0.05)。单胸弯及腰弯组IS患者的TK均小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胸弯、腰弯组间TK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腰弯组IS患者及正常人间的PI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组的TJK小于腰弯组及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的LL大于腰弯组(P0.05),单胸弯组的SS大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腰弯组的PT小于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腰弯组及正常人群中TK均与LL明显相关(P0.05),而LL又与PI、SS相关(P0.05)。单胸弯组及腰弯组中PT与TK、LL明显相关(P0.05),而正常人群中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成人IS患者的胸椎后凸偏小,同时骨盆有前旋趋势。PI在汉族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间以及单胸弯与腰弯IS患者间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