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3.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IVIG无反应型K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IVIG 2.0 g/ kg治疗1次;治
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2 mg/ (kg·d)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白细胞(WBC)计数、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 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不良反应;随访1年,比较两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L)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入院时和初次治疗后36 h WBC计数、ESR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治疗组WBC计数、ESR和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LT、D-dimer水平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治疗组发生CAL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滴注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可以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急性期炎性反应指标,快速控制血管炎症,有效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KD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无效,36 h后体温仍超过38.5℃,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515例KD患儿纳入研究对象,其中IVIG敏感者476例,IVIG无反应者39例,发生率为7.57%(39/5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白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ALT、白蛋白及IVIG用药方案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7.57%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白细胞、血红蛋白、CRP、血沉、ALT、白蛋白及IVIG用药方案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总结2007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215例,其中IVIG敏感者193例,无反应者22例,发生率10.32%(22/215)。无反应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初次丙球治疗前热程过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预测因子.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1998-06-1999-07我科收治小儿川崎病9例,均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另外1994-11~1996-12收治11例未用FVIG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3例川崎病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IVIG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7月-5岁,平均2.5岁;对照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1月-7岁,平均2.25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病情轻重反治疗前病程长短基本一致.2治疗方法IVIG治疗组:在病程第5~8天内确诊,并立即使用IVIG,剂量2g/kg一次静滴,给药浓度为2.5%,开始速度2ml(kg·h),若无反应15m…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方法:93例KD患儿分为A组IVIG400mg/(kg.d)连用5天、B组IVIG1g/kg、C组IVIG2g/kg,对3种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KD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率A组与B组、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组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 (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目前临床应用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两种不同方法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 :本文收集 44例住院 KD患儿 ,其中男 2 7例 ,女 17例 ;年龄 3月~ 7岁 10个月 ,其中≤ 4岁 32例 ,>4岁 12例 ,均为发病 7天内诊治。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均确诊为川崎病。1.2 方法 :根据不同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分为丙球冲击组和丙球常规组 ,其中丙球冲击组 2 4例 ,男 15例 ,女 9例 ;丙球常规组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采… 相似文献
10.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川崎病临床和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的治疗机制。方法:观察 26例KD患儿和 20例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anti-CD3单抗刺激培养不同时间后凋亡细胞百分率计数并进行 DNA片断分析,观察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结果:KD患儿PBMC体外培养上清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VIG治疗后,KD患儿PBMC产生IL-6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片断DAN出现时间提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结论:IVIG治疗KD的机制可能部分归于逆转被抑制的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 6)在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患儿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8例川崎病患儿,用IVIG治疗前、治疗3 d后血液、尿液标本,以30例正常体检同龄儿童作对照;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及尿液中NO、IL-6水平。结果:治疗前KD急性期患儿血清及尿液NO、IL-6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IVIG治疗后,KD患儿血清NO、IL-6及尿液IL-6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尿液NO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KD患儿急性期经IVIG治疗后,通过抑制NO、IL-6等递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损害,使患儿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延迟使用IVIG治疗的KD患儿78例记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d内接受IVIG治疗且在性别、年龄、体重与之匹配的患儿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BC、NEUT、HGb、PLT、AI用、AST、TB和CRP等,并计算改变分数(Fractionalchanges,FC);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急性期及恢复期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s)的例数,CALs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典型川崎病(IKD)的例数、发病至IVIG的时间、NEUT、ALT及CRP明显增高,PIJr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NEUT、ALT和CRP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前、急性期和恢复期,观察组CALs总例数(CAD与CAA之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延迟IVIG治疗与早期IVIG治疗对KD患者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相当,但延迟IVIG治疗与CALs的发生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比较英夫利昔单抗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难治性川崎病(r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英夫利昔单抗与IVIG治疗rKD疗效比较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及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488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英夫利昔单抗可提高rKD治疗有效率(OR=2.45,95%CI1.47~4.09,P=0.000 6)、缩短患儿发热时间(SMD=-2.04,95%CI-3.96~-0.12,P=0.04)。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OR=1.10,95%CI0.62~1.95,P=0.74)、冠状动脉瘤发生率(OR=1.06,95%CI0.52~2.17,P=0.88)、冠状动脉Z值-最大值(SMD=-0.30,95%CI-0.35~0.95,P=0.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重复给予IVIG治疗比较,英夫利昔单抗可提高rKD患儿治疗有效率,缩短发热时间,两者安全性相似,但对于心血管尚未发现明显保护作用。受样本量及文献质量限制,本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对血清CRP变化水平预测IVIG治疗不敏感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首剂IVIG(2g· kg-1·d-1)治疗后48 h退热为A组,未退热者再予相同剂量IVIG,次剂48 h退热为B组,继续/反复发热为C组.所有患儿均在首剂IVIG前、首剂48 h后(次剂IVIG前)抽取CRP.分析各组CRP变化情况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CALs)的关系.结果 纳入病例146例,男性患儿84例,女性患儿62例,A组110例,B组26例,C组10例.发生CALs 20例,A、B、C组分别有8(7.3%)、5(19.2%)、7(70.0%)例.CALs阳性与阴性患儿首剂IVIG前C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比较,首剂IVIG治疗前组间CRP水平、最终形成CALs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CRP水平的变化与CALs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对首剂IVIG不敏感的患儿更易患CALs,治疗48 h后CRP水平仍然较高者更易发生CALs;对首剂IVIG不敏感者在首剂IVIG治疗后48 h CRP仍然较高时,很可能对次剂IVIG仍然失败,应及早考虑对此类表现的患儿使用更强的抗炎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