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病毒唑对照组进行比较性研究。结论 治疗组临床表现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能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儿科纳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确诊病例100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干扰素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组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与干扰素100万单位,每天肌内注射一次,连续5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等。同时记录两组治疗结束时主要症状的缓解率,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发热、咽痛、淋巴结增大、肝肿大、脾肿大的缓解率经过χ2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差异(χ2=6.31,6.32、6.23、6.21、6.41,P<0.05)。结论α-干扰素在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入医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采取阿昔洛韦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9例),采取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  相似文献   

4.
李丽芬  卢颖聪  曾梅  左洪 《江西医药》2022,(12):2125-2127
目的 分析阿昔洛韦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于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收治的6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单一组29例,联合组31例,单一组采取阿昔洛韦治疗,联合组采取阿昔洛韦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1)联合组患儿治疗后疗效评估在“有效、显效”占比人数高于单一组(P<0.05)。(2)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D4+、CD8+高于单一组患儿(P<0.05)。(3)联合组患儿治疗后退热、咽峡炎、淋巴结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单一组患儿(P<0.05),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提升治疗疗效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α-干扰素(α-INF)和更昔洛韦(GCV)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方法222例儿童IM分为GCV治疗组(59例)、α-INF治疗组(74例)和其他药物(利巴韦林等)治疗组(89例),3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无明显差异。GCV治疗组给以GCV10mg/(kg.d),1次/12h,静脉滴注,7d后改为5mg/(kg.d),1次/d,静脉滴注,总疗程10~14d。α-INF治疗组给以α-INF5万U/(kg.d),肌内注射,总疗程10~14d。结果GCV治疗组和α-INF治疗组在热程、咽峡炎改善、淋巴结、肝脾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10%的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其他药物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而该两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改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GCV治疗组4例出现粒细胞降低,α-INF治疗组11例出现发热,均在停药后3~7d恢复正常。结论应用GCV及α-INF治疗IM均可取得明显疗效,GCV与α-INF之间的疗效比较并无明显差别,两种药物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α-干扰互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病毒唑对照组进行比较性研究。结论 治疗组临床表现缓解时间均较对照显缩短,能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探讨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n=3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利巴韦林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n=35)患儿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70.0%(21/30),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2/3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是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儿因病情得不到控制,发展为危及生命的IM或迁延不愈,继发其它恶性疾病。我们用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运德素)治疗IM 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α鄄干扰素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进行评价。方法: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α鄄干扰素、更昔洛韦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更昔洛韦组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α鄄干扰素组(P<0.001和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IM能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陆琰 《河北医药》2013,(13):1971-1972
目的探讨α-干扰素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α-干扰素,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结果治疗后7d和14d观察组的CD3+及CD8+均低于对照组,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IgA及IgG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IgM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成都医药》2004,30(3):146-14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绝大多数患儿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预后一般良好,现将我院2000年2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20例IM作一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住院治疗的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阿糖腺苷,对照组用阿昔洛韦,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费用减低,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少,可在疾病早期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阿昔洛韦治疗IM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阿昔洛韦、IM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VIP、CNKI和Wanfang Data,收集阿昔洛韦治疗I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8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384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及利巴韦林治疗IM比较,阿昔洛韦可缩短患儿退热时间[MD=-2.71,95% CI(-3.05,-2.36)]、咽峡炎改善时间[MD=-2.66,95% CI(-3.55,-1.77)]、肿大淋巴结缩小时间[MD=-3.43,95% CI(-3.90,-2.96)]及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时间[MD=-3.16,95% CI(-4.25,-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可缩短IM患儿发热时间,促进咽峡炎症状改善、促进肿大淋巴结回缩及减少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由于纳入文献研究质量不高,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冰  杨一华 《儿科药学》2001,7(1):36-36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IVIG)、α-干扰素(IFN-α)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42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IVIG、IFN-α或利巴韦林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VIG组、IFN-α组有效率达97.2%、92.9%,与利巴韦林组(有效率为40.0%)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α-干扰素治疗能明显缩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注射液不同给药方式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2 µg/kg干扰素α1b注射液加入4 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15 min,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1 µg/kg干扰素α1b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两组患儿同时给予2 mg/kg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每天2次,所有药物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和咽峡炎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肝脾及淋巴结恢复正常时间、EB病毒转阴率和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1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更快改善症状,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陈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64-86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单用病毒唑治疗,症状缓解时间较长,病人不易接受。笔者应用干扰素及病毒唑联合治疗,临床效果好,症状缓解明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收治的IM患儿100例,根据是否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患儿均有发热(发热峰值38.1-41.0 ℃)、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表现,血清 EB鄄VCA鄄IgM均阳性,血浆/血液EBV鄄DNA均阳性。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出院时,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皆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IM患儿在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在发热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皆无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