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伤寒》、《金匮》),不但是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诊治外感病与杂病的专著,而且也是我国发源食疗较早的典范.是书所论食疗学内容颇为丰富,仅治方之中,主治各种病证的食疗方(含杂合一、二味以上食物和以食物为辅料的方剂)则居半数以上,饮食药物达40余种,详其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具,对于指导中医临床食疗具有重要价值,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刘慧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0):42-42,63
以胆石症、舌炎、尿路感染等三则病案为例,对杂病从肝论治进行探讨。阐发肝生理特性及病变规律,进一步指出肝病的常见性、从肝论治在内科杂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风邪论治过敏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邪的致病特性入手,探讨了风邪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过敏性疾病是以风邪为主侵袭人体肌表,影响脏腑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临床应从风论治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张方剂,外感内伤,男女老幼,只要病机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应用;三阳同病之所以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枢机运转,则内外通达,使太阳之邪从外而解,阳明之热从里而消,实乃和解之良剂,为“和剂之祖。” 相似文献
16.
17.
赵进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7):33-35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18.
19.
20.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