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一门科学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要产生多种认识的方法,以至发展成不同的流派……医学亦毫不例外。”这是任应秋教授生前的明论。《伤寒杂病论》属于哪一流派?因历史上种种原因,一些文献一直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的,中医只有岐黄一派。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今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桂林古本《伤寒论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方法:搜寻历代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桂林古本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及整个中医学的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结论:深入探讨古本内涵,更有助于领会《伤寒杂病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伤寒》、《金匮》),不但是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诊治外感病与杂病的专著,而且也是我国发源食疗较早的典范.是书所论食疗学内容颇为丰富,仅治方之中,主治各种病证的食疗方(含杂合一、二味以上食物和以食物为辅料的方剂)则居半数以上,饮食药物达40余种,详其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具,对于指导中医临床食疗具有重要价值,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强调中医临床经典在诊疗中的整体性,以伤寒出血热阐释疾病原委,以六经九分法归纳证治规律,以热病四分法凸显诊疗格局,从临床诊疗体系的角度理清伤寒、金匮、温病三者的历史脉络和原来各自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10.
11.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出现了伤寒各家并存局面,伤寒学说呈现多元面貌。宋代伤寒的概念有所转变,从研究伤寒病转而研究《伤寒论》,出现许多伤寒专著。明清医家研究《伤寒论》态度立场分成三派(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为温病兴起留出空间。近代医家学术思想融汇伤寒、温病学说精华于一体,对热病证治的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机体阴阳水火升降失调是造成寒热错杂证的根本原因,而寒热错杂又是临床诸多复杂疑难病的主要病机,往往难以准确辨证。其中肺胃表里之枢机与机体外感病之发热恶寒关系极为密切,外感病以及伤寒三阳病传变若以此为切入点,可对疾病的病位和病势有更直观和准确的把握,以指导临床灵活辨证用药。对于肺胃表里之发热恶寒的研究,应更多结合《伤寒论》的相关条文以及温病学家的著述,从而更好地理解肺胃同治、卫气并调、解表清热、调节升降等思想对于治疗外感病寒热错杂、外寒内热之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胆石症、舌炎、尿路感染等三则病案为例,对杂病从肝论治进行探讨。阐发肝生理特性及病变规律,进一步指出肝病的常见性、从肝论治在内科杂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风邪论治过敏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邪的致病特性入手,探讨了风邪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过敏性疾病是以风邪为主侵袭人体肌表,影响脏腑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临床应从风论治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张方剂,外感内伤,男女老幼,只要病机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应用;三阳同病之所以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枢机运转,则内外通达,使太阳之邪从外而解,阳明之热从里而消,实乃和解之良剂,为“和剂之祖。”  相似文献   

16.
古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皮肤病之范畴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包括条文意义、病因、诊断、治则、治法等。病因的论述以六气为主,包括风、寒、热、湿邪及虫毒、虚证等病因。对治法的认识包括汗法、清法、下法、和法、吐法、外治法等,提出了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汗法应为微汗之法,适当"发汗",导邪外出。热毒所致伤寒发斑使用清法,清其体内的热毒。皮肤病由于阳明胃热,可以采用下法。亦可采用和法、吐法、外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18.
陈国权教授用时方治杂症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导师陈国权教授从事作为中医经典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金匮要略》的教研数十载,是全国名的仲景学术专家之一,现兼任湖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副所长。在随师坐诊的两年问,笔发现陈师在时方的运用上同样遣方精当、匠心独运,或与经方合用,或加减出入,每每疗效喜人。现整理陈师用时方治疗杂症三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寒邪致病对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模拟寒邪致病环境下,同时将A组大鼠于常温下正常喂养4周、B组大鼠每天置于4℃左右环境下喂养约5 h连续4周后,观察2组大鼠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变化。血糖测定使用电子血糖分析仪,胰岛素测定采用采用ELISA法。结果模拟寒邪致病环境下喂养4周后的B组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均出现升高,同正常A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受寒邪影响后出现血糖和胰岛素升高,提示寒邪致病对大鼠的血糖、胰岛素水平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