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膝痹病的概念及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痹"范畴,《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阴精虚久阳必虚"。《内经》有"男子六八,女子六七,虚衰之象渐显"。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辨病位要义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已是临床医生熟知的内容,然而仍常出现这样一些尴尬的场面:在临床上,当被患者问及患病何处时,医者穷尽其辞,患者仍不知其解;翻阅教材,又满是“与某某脏有关”,或“与某某脏关系密切”,措辞含糊,令后学者不得其要。笔者有感于此,故陈己浅识,但求能抛砖引玉,与师者共同探明辨病位之要义。  相似文献   

4.
辨病有助于辨证、辨证是中医的治疗特色。针灸治疗中的下包含了辨证候、辨经络和辨症状三方面。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能使我们在动用针灸治疗疾病中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杂证症状多端,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多涉及气、血、阴、阳等变化,其中血虚就是常见病证之一,故对血虚所致杂证探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笔者结合临床病位辨治血虚杂证体会论述如下。1血虚病位在表身痛:阴血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身痛的特点为痛疼时轻时重,常于安静或卧床时加重,且卧床一侧尤甚,这疼痛应与痹证有别,痹证疼痛是动静无影响,起卧无增减。治宜补血通络,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红花、桂枝、鸡血藤、怀牛膝、广地龙、桑寄生等。身痒:血失孺润,血虚生风,风行走窜则身痒。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常进  王兴胜 《新疆中医药》2009,27(2):F0004-F0004
1 寒热错杂,水饮上泛用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方,主治蛔厥证属于寒热错杂而正气虚弱者。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苦通降,酸苦通泄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正气亏虚病证皆可选用。  相似文献   

7.
张晶  张宗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1):142-142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辨证与辨病     
所谓辨证 ,即辨别证候。就是中医用四诊 (望、闻、问、切 )的方法 ,收集病人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病史 ,再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 ,综合和归纳 ,找出各个症状、体征、病史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等 ) ,疾病的部位(在表、在里 ,以及卫气营血 ,经络脏腑等 ) ,疾病的性质 (属阴、属阳、及寒热虚实等 ) ,以此得出“证候”的概念。所以 ,中医的“证” ,不同于症状 ,症状是个别的 ,孤立的临床表现 ,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 ,仅是疾病的现象 ,因而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证”虽然也从症状着手 ,但…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为温病学三焦辨证的论治确立了方法体系,而三焦辨证是辨病基础上的辨证.本文就吴鞠通的辨病结合辨证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了温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展开的各个篇章,白底黑字明明白白是以病为基础的。病在《金匮要略》中更加容易理解,散开来有四五十种之多,而《伤寒论》的六经,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于称辨证,很多人几乎忘记了它原来也是病的概念。六经篇名称病,但是原文中或称证,如太阳证、少阳证等,更多的是方证的表述,此亦为大家所熟知和常用,如原文所称的桂枝、柴胡证。仲景的书中尚未使用现在的“症”字,但具体症状的描述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临床实践探析运用经方辨治肾病的规律。肾病早期为水肿之阳水期,以发汗祛邪、兼清里邪为治则,方选甘草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中期为水肿之阴水期,以健脾利水、祛风固表为治则,方选防己黄芪汤、木防己汤等;后期为虚劳期,以补肾温阳为治则,方选真武汤、肾气丸、薯蓣丸等;晚期为尿毒期,以攻下浊毒、清利水毒为主,方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猪苓汤等。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医案,介绍运用经方治疗痛经、不孕症、经期延长等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经方临床运用专题学习网站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义有多种,本文仅将经方概念限定为张仲景著作所载之方剂. 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创立的理法方药一体化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证各科的理论基础.其所收集或创制之方大多配伍精当,药简效宏,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对经方方证的几点认识。认为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其形成起源于神农时代,方证应用经验的积累促使六经辨证的产生;方证相应的基础理论是八纲,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方证相应包括方与证对应、药量与病情对应、煎服法与病情对应。  相似文献   

15.
张凤婵  薛耀  潘纪华 《陕西中医》2008,29(3):261-262
目的:探讨经方加减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采用经方辨证,分为热入血室、少腹蓄血、热结膀胱、痈脓形成四个阶段,分别治以小柴胡汤、抵当汤或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或薏苡附子败酱散配合青霉素、甲硝唑治疗;对照组单用青霉素、甲硝唑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6%。P<0.05,差异显著。结论:经方辨证治疗急性盆腔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书中蕴含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为后世医学临床治疗各科疾病提供了范例,被誉为"方书之祖"。  相似文献   

17.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葛根为常用中药,亦是食品,为豆科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在我国除新疆、西藏以外均有出产。《神农本草经》谓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与葛根有关的有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芩连汤共4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分别为葛根汤、竹叶汤、奔豚汤。  相似文献   

19.
陈思兰  林兰 《天津中医药》2013,30(7):415-416
内科疑难疾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迁延且缠绵难愈,运用中医经典方剂多方合用予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论述经方方证、药证、方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并阐述经方用量、原方与加减、煎煮法与剂型、疗效的判定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