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早期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在有创呼吸支持率、疗效及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将胎龄28~34周患有RDS的新生儿分为早期使用NIPPV组和早期使用NCPAP组。观察患儿生后72h内的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及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及氧合指数(OI)。结果①NIPPV组生后72h内有创呼吸支持明显低于NCPAP组;NIPPV组OI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均高于NCPAP组;NIPPV组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NIPPV组PaO2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明显高于NCPAP组;(P<0.05)。②两组患儿氧疗总时间NIPPV组低于NCPAP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NIPPV与NCPAP相比,可明显降低RDS患儿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增加潮气量及通气量,改善氧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与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新生儿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各25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存活情况,平均开奶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氧疗时间,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pH),使用肺表面活性剂情况、机械通气使用情况。结果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存活25例,存活率为100%;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存活20例,存活率为80%;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存活率高于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均优于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平均开奶时间(3.54±0.12)d、平均住院时间(15.01±2.21)d、平均氧疗时间(30.21±1.21)d均短于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的(6.14±0.24)、(19.15±3.57)、(42.62±2.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使用肺表面活性剂及机械通气使用比例少于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和减少肺表面活性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应用俯卧位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DuoPAP)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且伴有低出生体重患儿研究,均为我院NICU收治,于2021年1月—2023年4月入组。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包括nCPAP组[常规治疗+俯卧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与DuoPAP组(常规治疗+俯卧位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对比效果。结果:DuoPAP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nCPAP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呼吸、血压、SpO2、FiO2、PEEP无显著差异(P>0.05),但DuoPAP组PaO2更高,PaO2/FiO2更高,PaCO2更低,与nCPAP组差异显著(P<0.05);DuoPAP组无创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更少,而无创通气失败需有创通气的百分比更低,与nCPAP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采取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结果经鼻间歇正压辅助呼吸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PaO2、PaCO2、PaO2/FiO2,2h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h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减少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作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有效性。方法以在我院接收的40例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上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75.00%(15/2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作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临床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内收治的4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并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儿实施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给予B组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情况、氧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A组患儿治疗成功率为82.61%,明显高于B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63.64%(P<0.05);经过治疗后A组患儿的动脉氧分压及氧合情况与B组患儿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儿肺部氧合情况、缩短治疗时间,且该种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估无创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3例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随机分为NIPPV组(n=41)与NCPAP组(n=42).比较两组患儿无创呼吸通气支持治疗1小时、12小时的PaCO2、氧合指数(OI)、无创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通气的例数、氧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无创呼吸机通气1h及12h时,NIPPV组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P<0.05),pH值、OI明显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氧疗时间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呼吸暂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无创通气失败而改成有创通气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5).结论 NIPPV对于无明显无创通气禁忌症的NRDS早产儿,其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NCPAP,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Bi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3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经鼻Bi PAP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后24 h动脉血气变化、心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总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经治疗后1 h、12 h、24 h观察组患儿呼吸、心率、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能够明显增加潮气量、通气量,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氧合水平,降低气管插管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9.
熊丽  张连红  孙婷 《安徽医药》2017,21(9):1616-1618
目的 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应用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6例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nBiPAP组,每组43例.观察患儿经治疗后的呼吸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气胸、鼻压伤,同时比较各组的气管插管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nBiPAP组呼吸暂停缓解率为53.49%,高于nCPAP组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8,P=0.029).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PAP组的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气胸发生率略低于nCPAP组,而鼻压伤发生率略高于nCP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PAP在治疗极低体质量AOP时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相当,治疗上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0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104例。对照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给予枸橼酸咖啡因联合PS、nCPAP治疗,治疗3 d后比较分析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治疗3 d后血氧分压(PaO2)、pH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RDS,应用PS、nCPAP治疗同时联合枸橼酸咖啡因可增强疗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究鼻腔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间歇气道正压通气(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58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观察组79例,在牛肺磷脂治疗基础上分别行NCPAP和NIPPV无创通气,院外随访30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PaO2、PaCO2、pH、PaO2/FiO2(P/F值)、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以及近期预后。结果:治疗后6 h、24 h、48 h两组患儿PaCO2显著低于治疗前,PaO2、pH以及P/F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例数、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2%(P<0.05);两组患儿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482,95%CI(0.175,1.326),P=0.173]。结论:NIPPV联合PS治疗NRDS,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氧合功能,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对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AO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胎龄30~34周反复发作呼吸暂停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HHFNC联合枸橼酸咖啡因组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于矫正胎龄40周时行发育筛查测验(DST)智力量表评估,观察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的差异。结果:HHFNC组鼻黏膜损伤、腹胀的发生要低于nCPAP组(P<0.05);HHFNC组住院费用低于nCPAP组(P<0.05);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FNC治疗反复发作AOP有效率与nCP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ROP、BPD、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矫正胎龄40周的DST智力量表评估(DQ/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FNC治疗反复发作的AOP疗效与nCPAP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费用低,同时不影响早产儿早期智力运动发育,HHFNC模式可作为早产儿反复发作AOP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HFNC)与经鼻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HFNC治疗,对照组采用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呼吸窘迫评分体系(CSS)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呼吸相关指标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24 h后呼吸频率、C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大,TcSO2、PaO2于治疗24 h后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治疗后两组患儿咳嗽及肺部湿啰音、肺部炎症情况均改善,观察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HFNC治疗可明显改善通气功能和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于nCPAP治疗,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NRDS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NRDS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CPAP治疗,而观察组给予DouPAP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12、24 h后的动脉血气指标、氧合指数(OI),同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期间的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12、24 h后的pH、氧分压(PaO2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及OI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治疗1、12、24 h后的上述各指标较治疗前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24 h后的pH,治疗12、24 h后的PaO2、PaCO2及OI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18%)略高于对照组(85.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4.71%)低于对照组(26.郾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uoPAP在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临床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nCPAP,且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更高,在NRDS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呼吸管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按入院时间编号,奇数设为治疗组,偶数设为安慰剂组。治疗组给予枸橼酸咖啡因联合n CPAP进行早期呼吸支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及n CPAP治疗。对两组患儿呼吸暂停发生率、呼吸暂停症状消失时间、呼吸机使用率、撤机时间、住院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呼吸暂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暂停症状消失时间、呼吸机使用率、撤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n CPAP应用于VLBW早期呼吸支持,不仅能缩短VLBW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减少呼吸机使用率及使用时间,还能减少BPD发生率,能更好提高VLBW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比较鼻塞式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N-BiPAP) 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9月收治住院的51例 NRDS 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 察组给予N-BiPAP,对照组给予nCPAP治疗。 两组患儿治疗前(Ta)、治疗后 2 h(Tb)、12 h(Tc)、36 h(T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 较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pH、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 总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及病死 率。 结果:两组患儿Ta时 PaCO2、PaO2、p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 Tb、Tc、Td 时间点 pH、PaO2 高 于对照组,Tb、Tc、Td 时间点的 PaCO2、FiO2 低于对照组,但 Tb 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d 时间点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BPD 发生率、IVH 发生率及 NEC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总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BPD 发生率、IVH 发生 率及 NEC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N-BiPAP治疗NRDS较nCPAP可更有效地缓 解临床症状及缩短用氧时间,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率,且安全性优于 nCPA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于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效果。方法试验组在早产儿出生后即给予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照组在早产儿出生后给予氧气吸入,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干预6h后的PO2值,PCO2值,血PH值以及发生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例数。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的PO2值、血PH值均高于对照组,PCO2值以及发生RDS的例数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早期实施N—CPAP能够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两种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4例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nCPAP进行治疗,并且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气管内给药,对照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气管内给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率、脑室内出血率及辅助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72 h内PaO2、PaCO2、a/APO2、PaO2/FiO2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和200 mg/kg联合nCPAP治疗RDS均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并且两种剂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