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解剖中发现消化道多发性憩室一例,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身高172cm。解剖所见。食道憩室位于食道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正下方的前壁上,呈丘状隆起,其大小为1.1×1.0cm;十二指肠憩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左后壁,十二指肠乳头下方2cm 处,呈蘑菇状,其大小为2.7×2.6cm;空肠憩室位空肠起始部,距 Treitz 氏韧带1.3cm,亦呈蘑菇状,其大小为3.3×3.2cm;结肠憩室位于升结肠的起  相似文献   

2.
在一男性约40岁的尸体上,发现空肠上段距Treitz韧带18.5厘米处开始,相继有5个憩室。相邻两个憩室的间距,分别为10.8厘米、7厘米、4.6厘米和12厘米,一个憩室距Treitz韧带63.2厘米。各憩室形态结构和位置等特点如下:憩室1:球形,位于空肠系膜缘右侧,外径3.1×2.9厘升,内容空虚,可容水25毫升,腔与空肠相通之口径1.6×1.6  相似文献   

3.
有关十二指肠悬肌的记载,国内尚未见到专题报导。外科学和人体解剖学虽有些记载,国外Haley等也作过专题报导,但都不够详尽,说法也不统一。十二指肠悬肌的名称,多数作者称十二指肠悬肌或十二指肠提肌(即Treitz韧带),少数人称十二指肠悬韧带。关于十二指肠悬肌的起点,有各种描述,多数作者认为起干膈肌右腰脚,但均没有记载与膈肌食管裂孔的位置关系。也有的作者认为起于膈肌左腰脚或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对于十二指肠悬肌的组织结构,多数作者记载为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4.
肠袢重复囊肿多见位于肠袢系膜侧,为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现将我们尸体解剖所见一例报道如下:尸检男,60多岁。在离十二指肠悬韧带55cm和65cm处的空肠系膜侧,各见一空肠袢重复囊肿,表面光滑。管径与空肠基本一致,长各为4.5cm和4cm。大部游离,部分紧贴空肠和小肠系膜,均无独立的系膜(图1)。经此两囊肿的血管,分支分布于囊壁后,终末支分布于相邻的空肠壁。切开检查:囊壁薄,厚0.1%0.3cm;内壁无皱襞、腔为单房,含少量肠管的内容物,两囊肿接主肠壁处,各有一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内镜诊治十二指肠降部疾病及减少医源性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 方法 40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十二指肠降部的外形、长度,大乳头的形状、位置以及上曲、下曲、大乳头处的内周径、外周径、肠壁厚度。 结果 十二指肠降部的外形有竖直形、弧形和不规则形,多为上细下粗,且大部分标本有狭窄,狭窄处肠腔内黏膜为纵形皱襞、稀疏低矮环形皱襞或平坦无皱襞。十二指肠降部长度为(8.2±1.9)cm;上曲、下曲、大乳头处的肠腔内周径分别为(4.8±1.7)cm、(5.8±1.3)cm、(6.9±2.3)cm;肠管外周径分别为(7.0±1.3)cm、(8.8±1.2)cm、(9.2±1.6)cm;内侧肠壁厚度分别为(2.29±0.63)mm、(1.91±0.49) mm、(1.75±0.73)mm;外侧肠壁厚度分别为(1.63±0.53) mm、(1.42±0.37)mm、(1.54±0.40) mm。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形状多变,与上曲的距离为(4.3±1.9)cm。 结论 行内镜检查和治疗十二指肠降部疾病时,掌握和认真观察其解剖学特点,对寻找病变部位及减少医源性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肠浆肌膜腔内自体脾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增加自体脾组织移植量的方法,提高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方法贵州小型香猪3头,经肌注麻醉后剖腹切除脾脏,取脾脏的1/2约150g,切成1mm×1mm×1mm小块备用。在距Treitz韧带50cm处,切取保留肠系膜血管的空肠30cm旷置,再吻合肠管恢复肠腔通道,缝闭肠系膜裂口。旷置空肠等分2段,去除肠粘膜,缝闭一端,将约50g脾组织块分别植于2段肠浆肌膜腔内,缝闭另一端口,妥善固定于肠系膜上。大网膜内移植30g脾组织作为对照观察。结果4个月饲养期间内无肠梗阻发。3段肠浆肌膜腔内脾组织再生良好,组织结构与大网膜内移植脾组织无明显差别,2段再生较差,1段形成脓肿。结论肠浆肌膜腔内移植脾组织的量较大,可作为自体脾组织的移植术式。  相似文献   

7.
解剖腹腔脏器过程中,发现于空肠上段至脐之间有一异常韧带。为给临床工作者提供资料,现将本例观察所见报告如下:成年男尸,韧带一端连于空肠上段(距十二指肠空肠曲64.7cm),由左上方行向右下方,绕过肠系膜根,继而向上附着于脐部。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Oddi括约肌(sphincterofOddi,SO)形态结构特点,为SO切开术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Vater区标本进行巨微解剖,免疫组化,Masson染色和体视学技术综合性观测.结果①SO可分为固有肌和十二指肠延续肌纤维两类,前者有内纵、外环两层;②SO与十二指肠环肌间有肌束联系;③自十二指肠大乳头尖至胆总管(commonbileduct,CBD)括约肌上界距离(15.92±4.97)mm;SO长(13.99±3.84)mm;从大乳头尖至CBD穿十二指肠肌层处间距(11.34±3.07)mm;SO最厚处(0.83±0.18)mm.结论SO形态特点可支持SO生理活动特征;为临床操作ERCP、SO压力检测和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副肝1例报告     
患者,男,49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入院行胃次全切除术及胃空肠吻合术,术中偶然发现肝十二指肠韧带(距肝约4.5cm)有一淡红色软组织,呈三角形,表面游离,基底部与韧带相连,分离切除送病检。术后15天出院。病理检查:暗红色软组织一块,表面光滑无蒂,包膜完整,约2.5×1.5×1cm,切面暗红。镜下见有  相似文献   

10.
在解剖一具约45岁男性藏族尸体时,发现右侧腹壁下动脉起点异常,此异常在股疝手术中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起自髂内动脉,共干长2.5cm,外径4.0mm,共干行至距闭膜管2cm 处,发出一支腹壁下动脉(外径2.5mm)和闭孔动脉(外径3.5mm)(见附图),腹壁下动脉沿盆壁前上行于腹环的内侧(距腹环内缘约4mm)并继续行向上内入腹  相似文献   

11.
观察成人尸体的118侧腹壁下动脉,发现一女性的右腹壁下动脉经腹直肌前面进入腹直肌(见附图)。该动脉起于右髂外动脉末段前壁,向前下行至腹股沟韧带处,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转向内上,跨越腹直肌外侧缘,由腹直肌前面上升分支进入腹直肌。动脉与腹直肌外侧缘相交点,距离耻骨联合上缘7cm,距离脐平面8cm。腹壁下动脉起点距离腹股沟韧带2cm,至腹直肌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解剖1例12~13岁男童尸体(身高约1.5m)标本时,发现其左、右侧肌皮神经在臂部行程异常.经查阅有关文献,双侧变异同时存在未见报道,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右侧肌皮神经发出2个分支,第一支在距喙突4 cm发出至喙肱肌肌支,横径为1.5 mm;第二支距喙突9 cm发出肱二头肌、肱肌肌支,横径为2.0 mm;其末端与正中神经汇合,合成点距喙突10 cm.正中神经外侧根在喙突下2 cm处发自外侧束,其横径为4.0mm,内、外侧根合成点在喙突下4.5cm.正中神经内、外侧根合成点距离肌皮神经末端与正中神经合成点为5.5 cm.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女孩,6岁,以肠梗阻入院三天,Hb110g/L,WBC 12.6×10~9/L,L0.18,N0.81,腹部平片,中腹及左侧结肠曲内有少量积气,未见气液平面,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空肠距屈氏韧带60cm始约80cm的肠管胀气,肠壁增厚,直径约20cm,肠系膜可见肿大淋巴结,肠管内可触另一肠管样物,游离,胀气肠管远端狭窄,即行空肠部分切除,空肠端端吻合术,肠系膜肿大淋巴结切除2个活检,手术经过顺利,病人恢复良好,预期出院。病理观察:肠管胀气,壁厚,长约80cm,切开肠管,见肠腔内另一肠管盲端蒂状与外肠管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处理废旧男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肩胛上神经穿过纵置型的肩胛上横韧带 ,此种变异少见 ,现报道如下。据林萍等分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4,12 (4 ) :2 77~2 79) ,左侧肩胛切迹呈圆形 ;迟焕方等分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4,12 (4 ) :2 80~ 2 82 ) ,韧带呈纵置型。本例变异的肩胛上横韧带分为上、下两束 ,两束均呈附着端宽而中部窄的带状。上束长 1.61cm ,中部宽 0 .19cm ,厚 0 .4mm。下束长 1.10cm ,中部宽 0 .11cm ,厚 0 .3mm。两束围成横椭圆形的上孔。上孔长 1.14cm ,中部宽 0 .3 3cm ,在孔的最宽处有肩胛上神经穿过 ,在肩胛…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65岁,上腹部不适、稀便10余年,近2d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及腹痛。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不大,腹部扪及腊肠样包块,肝脾(一)。WBC 14.2×10~9·~(L-1),N0.85,L0.15,拟诊肠套叠。术中所见:腹腔内有约800ml淡黄色渗出液,胃、十二指肠无异常,距屈氏韧带约180cm处可15cm肠管套叠,套叠退出后见肠腔内有约2.5cm×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一例约七十岁的广东佛山地区女尸标本中见到十二指肠升部上缘有一近似蚕豆形的十二指肠憩室。从憩室的局部位置关系上对临床外科似有一定参考意义。今将解剖所见报告如下:憩室位于十二指肠升部上缘,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右上方,其长轴基本与十二肠升部平行。憩室的毗邻关系是:上方有胰腺,上后方有 Treitz 氏韧带,右侧有小肠系膜及肠系膜上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见其胰动脉伴胃网膜右动脉变异,此种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肠系膜上动脉在距其起始部25.84 mm处发出胰-空肠动脉干。胰-空肠动脉干(起始部管径为4.22 mm)自发出后走行5.70 mm分为胰背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和第一空肠动脉(起始部管径分别为2.64 mm、1.28 mm、3.10 mm):胰背动脉上行至胰体后方分为左右2支,分布于胰体、胰尾和胰头;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向右横行于胰头的后方,营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一空肠动脉行向右下,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后,主干继而转向左下至空肠上段。  相似文献   

19.
解剖1例左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发现示、小指屈指浅肌为二腹肌,且于中间腱处两者共腱,此种变异较少见.示、小指屈指浅肌均起于肱骨内上髁,上部肌腹各自独立,分别称为示指屈指浅肌上部肌腹A及小指屈指浅肌上部肌腹B.距桡骨茎突15. 5cm处(前臂长26.5cm),两肌腹移行为肌腱,肌腱不独立,合成为一条腱,腱长约2.5cm.距跷骨茎突13cm,此腱又移行为两块肌腹.分别称为示指屈指浅肌下部肌腹a及小指屈指浅肌下部肌腹b.肌腹各自独立,距腕横韧带近缘约2cm,两块肌腹又各自移行为两条肌腱.穿过腕管止于示、小指中节指骨基底.距桡骨茎突20cm处,正中神经分出1支然后又分成2小支分别支配肌腹A和肌腹B.距桡骨茎突17.5cm处.支配环指屈指浅肌支从正中神经干发出,然后穿经(同时发支支配)环指屈指浅肌.然后于其尺侧下行.终止于肌腹b.距桡骨茎突9.5cm处.正中神经干直接发支支配肌腹a.  相似文献   

20.
桡掌肌一例     
钱月楼 《解剖学杂志》2005,28(4):M0004-M0004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最宽13mm,长6.2cm;肌健长7.0cm,宽1.6mm,肌总长13.2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