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是属钩体病并发症。在发病初期(2~5日),突然出现呼吸、循环等一系列进行性变化为主的肺弥漫性出血症状与体征,常导致肺窒息性弥漫性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2.
654—2系茛菪类药物的人工合成品。我们用该药抢救六例重症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散出血型(以下简称钩体病肺出血型)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总结于下: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15—39岁;均符合下列四条诊断:(1)有明确的流行病史。(2)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3)X 线检查示双肺弥漫性出血性肺炎。(4)按钩体病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叶小琴 《江西医药》2006,41(2):120-121
钩端螺旋体病是南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不适、可伴有肺弥漫性山血、黄疸等。我院自1989-2004年收治钩端螺旋体病患者260例.肺大出血型72例。死亡4例,均南肺大出血致死。显然。肺大山血型是钩端螺旋体病引起死亡的常见和主要原因,做好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治,以便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由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16例病例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转归。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农民14例,学生2例;主要为青壮年;均在8~11月发病;10例发热第3天,6例发热第4天出现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急诊入院;胸片及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点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钩端螺旋体病是弥漫性肺泡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把握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治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漫出血X线表现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本病于1958年在我县首次发现,以后每年均有流行,点多面广。季节一到,便有大量患者来本院就诊,且多为肺出血型。初期由于临床和医技工作者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认识不足,常因诊疗不及时而死亡率高。近年来我们通过32例经实验室证实,并有较完整的X线资料 (两次胸片复查)的观察,对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X线表现及早期诊断,有了一些粗浅体会,现报告如下。 X线表现一、典型改变 1、病程早期,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其间有针尖大小密度增高阴影,肺部透亮度减低,呈“磨玻璃”样改变。随着病情发展,粟  相似文献   

6.
肺弥漫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弥漫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弥漫出血型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肺弥漫出血型钩体病的发病率较高,占同期钩体病38%,青壮年农民为主;所有病人均有发热和咯血;其胸片及胸部CT较早出现二肺弥漫点片及大片状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且与病情轻重基本一致,治疗后消失较快。结论 肺弥漫出血型钩体病是本地新出现的钩体病临床类型,胸片及CT检查早期出现异常阴影可提供肺出血钩体病的诊断线索,且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1993~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近期河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河南省1993—2003年钩体病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予以整理和分析。结果 1993~2003年河南省共发生钩体病2298例,年均发病率为0.23/10万,死亡57例,病死率为2.48%。发病及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病例集中在黄河北岸的新乡地区,占总发病例数94.82%。8~10月为发病高峰,占全部病例的92.13%。临床分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58%。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2.50%,黄疸出血群为66.60%。年均鼠密度为4.09%,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在鼠肾中分离出13株钩端螺旋体,均为黄疸出血型。结论 我省钩体病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型,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流行形式为稻田型,以接触疫水为传播途径。疫区范围缩小是我省钩体病发病和死亡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麦迪霉素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具有较明显抗菌作用,但其作用较缓慢,没有青霉素那种剧烈的裂解钩体效应,可部分解决临床上出现的加重反应。现将与麦迪霉素同类的红霉素作抗菌试验以比较之。 实验材料 1.抗生素 ①麦迪霉素: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制备,每安瓿20万单位。批号:102。 ②红霉素:上海第四制药厂出品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每瓶25万单位。批号:780125-1。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为一种较脆弱的微生物,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迅速死亡。菌种的保存,目前多采用液体培养或半固体培养、定期连续传代的方法。此法工作量大,易造成菌种污染、丢失及错乱,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七十年代初,Turner介绍了钩体液体培养物加豚鼠全血以橡皮塞密封,菌种可保存1—12年。对此我们参照Turner法,用培养好钩体的液体培养物加盖橡皮密封,对134株钩体进行了保存七年的试验,结果初步如后:  相似文献   

10.
李湖录  李观聪 《贵州医药》1991,15(6):366-367
1959年贵州省防疫站从修文县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现症患者血中分离出钩体病原菌,首次证实我区有钩体病存在。继后在一些县发生流行,流行菌群均为黄疸出血群。1990年5~9月在从未报过钩体病的关岭县花江区长田乡发生流行,先诊断为伤寒病,后经我们调查为一起犬群钩体病引起的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充分的血液透析(血透)能为并发ARF的钩体病争取治疗的时机.1992年1月~2000年12月对17 例并发ARF的钩体病患者进行血透治疗.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对外源性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加重离体豚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豚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装置,观察银杏内酯(4,8,16mg·L -1 )对离体豚鼠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以及冠脉流量(CF)的影响.结果:银杏内酯、普萘洛尔有效减少损伤心肌MDA含量及Ca 2 -ATP酶活力,增加GSH-PX活力,并且对抗PAF加重的离体豚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银杏内酯对抗PAF加重离体豚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与拮抗PAF受体、抑制自由基产生、减少心肌细胞钙超载、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治疗中的类赫氏反应是一种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30min~4h发生,是因为大量菌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心率和呼吸加快,原有病症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一般持续30min~1h。因可诱发肺弥漫性出血,须高度重视。赫氏反应亦可发生于其他钩体敏感抗菌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在结核病治疗工程中也会出现类似反应,现以2001-2013年衡水学院疾控中心治疗中出现的26例类赫氏反应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材料及方法:1984年10月6日至1987年7月15日本科住院病人,年龄14~39岁,男3例,女2例,按1972年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座谈会成都会议的诊断及分型标准,5例均属钧端螺旋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钩体病肺大出血型)。在抗菌、解毒、镇静、强心等基础治疗下,大剂量应用654—2,10mg/次,每15分钟静推一次,待呼吸、循环情况改善,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或阿托品化后,给药期间酌情延长至1至2小时一次,或者654—2 20~40mg加入10% G.S100~500ml中缓慢静滴,24小时内654—2总量在50至140mg。  相似文献   

15.
答林镐医师     
林镐同志就《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散出血型治疗方法的改进》一文提出了三点不同看法,我们表示欢迎。为提高我省对这一疾病的抢救水平,活跃学术讨论空气,兹就所提问题答复如下。一.输入激素时补液速度问题林医师承认:钩体病肺大出血属超敏反应,那就不同于一般心肺功能不全引起的肺瘀血。根据动物实验报告,主要为肺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H.C的输入就应快速,目的是抗过敏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丁特罗体内外抗哮喘活性并对其作用进行组织学验证。方法采用离体豚鼠肺支气管灌流实验考察川丁特罗体外扩张支气管作用;以乙酰胆碱和组胺联合使用作为混合引喘剂,喷雾诱发豚鼠喘息,考察川丁特罗对整体动物的抗急性哮喘发作的作用,并通过对豚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组织学验证。结果川丁特罗能够显著抑制组胺致离体豚鼠肺支气管灌流量的减少,IC50为3.99 mg·L-1,作用强度大于阳性药马布特罗(IC50为5.67 mg·L-1)。川丁特罗单剂量(0.125和1 mg·kg-1)灌胃给药,对乙酰胆碱和组胺组成的混合引喘剂喷雾诱发的豚鼠喘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显著改善组织病理学症状。结论川丁特罗体外可明显抑制组胺致豚鼠肺支气管灌流量减少,同时能够有效缓解整体动物急性哮喘症状,显著改善豚鼠肺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应用圆形分布方法对山东省1965~1987年23年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钧体病)发病季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钩体病平均发病高峰日为8月12日,三个不同流行强度平均发病高峰日仅相差5天。这说明我省钩体病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各流行期的推算,为我们防治钩体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庆  陈文化  史新玲 《淮海医药》2007,25(4):324-325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控制对策,防止钩体病在我县流行.方法 根据怀远县1970~2005年疫情资料及检验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 通过预防服药、灭鼠、家畜圈养、健康教育等防治措施,怀远县钩体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总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并呈现流行形式发生改变、流行类型有所不同、流行强度有所降低、流行菌群出现更迭等疫情特点.结论 通过资料分析,说明我县采用的控制措施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诊断与分型鉴定主要采用凝集试验与凝集素吸收试验。现已确定抗体与补体结合在试管中能破坏钩体,这种杀钩体活性是由抗体-补体介导的,但特异性如何,未见报导,作者用同型和异型凝集素吸收后的血清确定杀钩体活性试验的特异性。选择3个钩体血清群(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和明尼群)的11个菌株,制备各型抗血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是各种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猪及其他家禽为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随带菌动物尿排出,污染水源,人在接触疫水时,通过皮肤黏膜而感染。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是其中一种,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成肺弥漫性大出血,导致死亡。我院1999~2004年共收治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为13岁,20~45岁23例,占71.9%,以青壮年为多。职业以农民为主,占28例(87.5%)。治愈26例,好转2例,死亡4例,死亡率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