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无线多参数遥测监护仪,探讨其对不同重症患者在高压氧(HBO)舱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无线多参数遥测监护仪对67例患者(排除HBO禁忌证)首次进舱治疗进行监测,连续记录并分析心电、心率、指脉氧饱和度,之后依病情需要进行后续监测。结果:67例患者稳压吸氧段平均心率与升压段比较明显减慢(P%0.05);指脉氧饱和度在稳压吸氧段最高,依次高于减压段和升压段,并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19例患者升压段显示心律失常,包括房早、室早、心房纤颤、窦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等,经HBO及舱内药物治疗明显改善。不同重症患者HBO舱内监护情况各有不同特点。结论:舱内无线多参数遥测监护仪在不同重症患者HBO治疗中可提供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可靠依据,并为HBO舱内急救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对心肌缺血患者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进行实时监护,另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手段的心肌缺血检出率,并据此完善护理措施。结果心脏远程实时监护和24 h动态心电图均未监测出室性心动过速;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方面,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的检出例数均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远程实时监护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例数均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P 0.05);佩戴心脏远程实时监护仪的时间越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越高。结论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对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医院心脏远程监护中心人员应详细准确的记录患者联系方式,指导其正确佩戴及使用监护仪,24 h时刻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发现心电信息异常时,应及时打电话指导患者开展处理措施,以降低心肌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影响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晶波  林佑善 《临床荟萃》1999,14(19):907-908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显著肥厚(主要累及室间隔),致使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往往可发生猝死,而且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的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肌病变。近年来,通过对一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追踪和随访,认为某些因素可能会对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产生影响。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对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其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尤为明显,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发生率较高。有人作统计发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猝死者为5.4%,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参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其心率震荡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否将心肌梗死组分为A组(室性心动过速组)与B组(无室性心动过速组),比较其心率震荡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震荡初始(TO)为-0.46±1.37,震荡斜率(TS)为3.99±3.53;正常对照组TO为-1.93±1.86,TS为8.98±4.84;心肌梗死A组与B组的TO分别为0.32±2.01及-0.91±1.80,TS分别为2.75±3.33及5.32±3.89。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A组与B组的心率震荡参数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震荡指数低于正常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作为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ICU患者应用床边监护仪与汞柱血压仪监测血压的对比观察,探讨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别。方法用多参数床边监护仪和汞柱式血压计分别对本组100例患者同时进行两种方法测量,记录分析每次测得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结果两种方法测得收缩压、舒张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参数监护仪监测血压与汞柱式血压计监测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在希氏束以下的束支、蒲肯野纤维、心室肌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多采用Wellens的定义 ,将室性心动过速定义为频率超过 10 0次 /分 ,连续 3个或 3个以上的自发性的心室电除极活动。与成人不同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频率多在14 0~ 180次 /分 ,甚至可达 2 0 0次 /分以上 ,并可在发作中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小儿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儿 ,少数可无器质性心脏病。因室性心动过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有的患儿甚至可转变为心室颤动致心性猝死 ,所以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必须…  相似文献   

7.
王蕊 《天津护理》2016,24(6):556-556
正室性心动过速风暴是指24 h内发生3次及以上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每次发作均需要转复治疗才能终止[1]。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风暴是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诱因为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2]。室性心动过速风暴多发生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我科收治1例心肌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监护设备对重症患者的心理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及干预措施。方法:120例ICU病情稳定的重症清醒监护仪多参数监护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持续多参数监护,观察组撤除监护仪,24h后对2组患者进行第2次HAMA评分,对比2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并分析撤出监护设备前不同的血压监测时间间隔、血氧浓度监测与否、监护仪警示音开关与否等与HAMA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第一次HAMA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次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10.9±2.1、17.6±3.2,P〈0.05),HAMA评分与血压监测时间间隔、警示音开关与否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与血氧监测无相关关系。结论:多参数监护仪监护及监护仪警示音、过于频繁的血压测量容易诱发患者焦虑心理,病情稳定患者应及早撤除监护设备,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是异位心动过速中的一种类型。心电图上异位心动过速有多种分类:按心动过速发作方式分为阵发性与非阵发性;按持续时间分为短阵性与持续性;按发生机制分为折返性、自律性增高性和触发活动性;按起源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或室上性和室性;按QRS波群时间的宽窄分为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常用标准鉴别慢室率阵发性心动过速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十分困难,本文旨在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运用。方法:15例慢室率阵发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心动过速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观察其心律和心率变化。结果:6例患者心动过速的频率逐渐增快,分别诊断为慢性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3例)、慢性房性动过速(2例)和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另9例异位心律失常消失,转变为窦性心动过速,停止滴注后数分钟5例再次出现原心律失常,诊断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6例)。结论:阵发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不同,因此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亦不相同。可藉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鉴别慢室率阵发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又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英文简称ICD。ICD是一种能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多功能、多程控参数的电子装置。它体积小 ,能够植入体内。其基本作用为监测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并能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除颤来终止这类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植入ICD是临床上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方法。1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中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对具有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但未发生过这类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的预…  相似文献   

12.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AP)是法国学者Dessortenne于1966年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1979年Sclarotsky又称之为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近年来认为是一种伴有Q-T间期延长的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型心律失常为引起TdP最常见的原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引起TdP几率高,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者亦可发生,由于Q—T间期长,增加不应期的离散,引起折返,形成Td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常规测量技术与多参数监护仪在生命体征监测中的优劣。比较两种方式所需基础护理服务时间及护理质量标准,方法:将32例监护病人按单双床号分别设为对照组(常规测量技术)和实验组(多参数监护仪)。统计两组基础护理服务时间和护理质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基础护理服务时间和护理质量,经X^2检验P<0.05。结论:多参数监护仪明显优于常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4.
患,女,4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周来院就诊,即时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DCG诊断:窦性心律,室性并行心律心动过速伴不规则传出阻滞。本例图示:基本心律为窦性,平均心率分别为92、73、95BPM,反复出现提前的宽大畸形的室性异位搏动,多连续数个发生,持续2~6次心搏,且联律间期不固定,变动在54~74MS之间。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电消融术的配合与护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710038)侯云霞,王毅,杜日映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一种严重危胁病人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它的发生多与折返机制有关,以往均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肌梗死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中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4h昼夜节律变化和心率变异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英国产MS-ID/100动态心电图仪对72例中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24h连续记录。结果 显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有2个高峰(07:00-12:00和16:00-18:00),部分心率变异异常显示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相对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结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昼夜节律变化对防治室性心动过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省娟  王明明 《临床荟萃》1997,12(8):347-348
许多研究表明,心室晚电位(VLP)与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冠心病并发心梗患者的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体表信号叠加技术在冠心病、心肌梗塞伴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可记录到晚电位,本文对心室晚电位阳性及阴性冠心病患者各100例进行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其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Holter监测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曾明安唐彦吾张中雄作者单位: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属于Lown分型中的IVB级,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1〕。而常规心电图难以描记到。为此,我们分析Holter中记录到的短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超声对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颈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进行监测 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等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这四个数据都产生了变化,三组数据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95、3.758、3.937、4.002, P <0.05但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以应用颈动脉超声对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血流参数变化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dePointesTdP)又称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与心源性碎死有关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由于监护病房的建立,对危重病人施行了心电监护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本病并不少见,现将国内外近年的有关研究文献综合报道如下。1历史与命名早在1923年,由MaoWilliam首先报道了多变的多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1949年由Schwartz把这种不典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命名为“暂时性室颤”。后来在奎尼丁治疗的患者发生了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例,于1964年由Seizer将这种情况命名为“奎尼丁晕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