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在胎儿脊髓、脊柱发育状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产前胎儿畸形筛查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7月至2020年4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产前三维超声检查的孕妇41 222例,其中单胎孕妇40 281,双胎孕妇941例,获取超声三维容积数据,统计脊髓、脊柱发育异常的超声检出率。结果:41 222例孕妇经引产或产后MRI、超声证实82例胎儿脊髓、脊柱发育异常,三维超声检出异常77例。结论:三维超声能准确评估胎儿脊髓、脊柱发育状况,发育异常筛查率较高,可为产前诊断及处置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胎儿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对了解个体发育和年龄解剖学都具有一定意义,但有关资料目前尚不够充分,国内的研究大都是成人和儿童.鉴于此,本文对胎儿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国人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胎儿脊髓节段与脊柱位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研究个体发育年龄解剖学提供资料.方法 从胎儿背侧打开椎管,暴露脊髓,观察50例胎儿的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结果 各被观察脊髓节段下界的平均位置是:第4颈节平对第3颈椎(C_3);第8颈节平对第6~7颈椎间盘;第4胸节平对第3胸椎(T_3);第8胸节平对第7胸椎;第12胸节于对第10胸椎;第5腰节平对第12胸椎至第1腰椎间盘;脊髓末端在第2腰椎水平.结论 从胎儿到成人,脊髓下端的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4.
人 流产胎儿标本23例,孕龄10-41周,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人胎儿脊髓神经肽Y样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布。结果在胎龄第10周,发现脊髓后角浅层已有神经肽Y样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存在,且阳性神经元总数随胎龄的增加而递增,并向后角深层扩展。神经肽Y样阳性纤维,在胎龄第10周,不仅出现了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而且见于脊髓的被膜。随胎龄的增长,免疫阳性反应纤维相对集中于脊髓的植物性神经中枢的所在部位,提示在 相似文献
5.
人工流产胎儿标本23例,孕龄10~41周,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人胎儿脊髓神经肽Y样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布。结果在胎龄第10周,发现脊髓后角浅层(RextdⅠ、Ⅱ层)已有神经肽Y样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存在,且阳性神经元总数随胎龄的增加而递增,并向后角深层(RexedⅢ~Ⅳ层)扩展神经肽Y样阳性纤维,在胎龄第10周,不仅出现于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而且见于脊髓的被膜。随胎龄的增长,免疫阳性反应纤维相对集中于脊髓的植物性神经中枢的所在部位,揭示在妊娠早期,神经肽Y可能与脊髓植物神经元的发育及其功能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L-精氨酸治疗对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观察,探讨L-精氨酸对胎儿生长受限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胎儿生长受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0例,L-精氨酸治疗组(B组)30例,孕期定期用B型超声监测两组胎儿生长发育参数,产后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围产儿结局。结果生长参数: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B组双顶径(BPD)、股骨长(FL)及腹围(AC)的增长幅度较高(P均〈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围产儿结局:B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高于A组,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L-精氨酸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能更好地增加胎儿体重促进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7.
胎儿晶状体纤维发育的光,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光、电镜分别观察36例和18例不同胎龄胎儿晶状体纤维的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晶状体纤维的发生来自于晶状体后部及赤道部的囊下上皮细胞。幼稚带核的晶状体纤维细胞分布于外围。经增殖,延伸并挤向中心,去核后成为成熟的纤维细胞分布于深部。成熟的纤维细胞依次挤向核心成老化的新陈代谢低下的晶状体纤维细胞,构成晶状体核,而幼稚的和成熟的纤维细胞构成晶状体皮质。文中并就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发育及它们之间连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白内障晶状体纤维的病理改变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1.以颈段脊髓,脑干,海马和小脑蚓部于胚胎25周其GFAP染色强度,细胞密度接近出生时水平。而此时期大脑皮层Ast密度约为出生时的四分之一。2.在同一胎龄CNS的不同部位,GFAP阳性Ast分布不均匀。3.Ast不仅在毛细胞血管周围,而且在小血管周围密度大染色深,环绕血管呈辐射状排列。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不同胎龄胎儿的身长、部分骨骼的长度及增长速度,胎儿骨髓造血部位发生的时间、顺序及其造血灶特点。认为妊娠早期及中期胎儿生长较快,12周胎儿,较多部位的骨骼已出现造血灶。20周时,全身大部分骨髓参与造血。 相似文献
11.
妊14脊髓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前后的发育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电镜下观察了E14胎鼠脊髓及其被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后7,15,30,60,120和240天时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E14胎鼠脊髓主要由神经上皮细胞和神经母细胞构成。前者的超微结构特征是胞浆内富含游离核糖体,后者是在游离核糖体的基础上出Golgi丛,仙质网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通过采用钙基因相关肽(CGRP)和小牛白蛋白(PV)分别标记胚胎15d(E15)到生后3d(P3)小鼠脊髓的痛温觉和本体觉两种初级传入纤维,观察了这两种纤维在小鼠脊髓内投射和终止的发育变化。结果显示:CGRP样免疫阳性(LI)纤维最早于E16出现在脊髓背角浅层,并在E17和E18时逐渐向背角外侧和深层终止。在出生后,CGRPLI纤维在背角的分布特点无明显变化,但是在背角浅层的纤维数量进一步增加,分支状态更为复杂。另外,还在E16时开始出现向对侧脊髓背角发出侧支投射的CGRP-LI纤维,至生后早期,向对侧投射的纤维数量增多。PVLI纤维最早于E15进入脊髓灰质。E16时,已有较多的PVLI纤维到达中间带灰质和腹角。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脊髓腹角内PVLI本体觉纤维和终末的数量和密度逐渐增加,并于生后早期(P0P3)时达到最高水平。本体觉传入纤维的终末在E17时开始与脊髓腹角内的运动神经元形成密切的接触。本实验结果表明痛温觉和本体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终止形成于小鼠胚胎晚期和生后早期,并具有时空特异性。这为深入理解感觉信息在脊髓传递和调节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NSE-ELISA方法观察了一氧化氮对体外培养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存活及对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Arg组(100、200μmol/L)NSE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面积(AF值)及活性(OD值)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一氧化氮合酶底物L-Arg组(1mmol/L)神经元面积积分和活性则小于对照组(P<0.01)。L-Arg的细胞毒性作用可为N-Arg逆转。 相似文献
15.
脊髓的中间外侧核(IML)呈簇状分布。簇内神经元为梭形,卵圆形,三角形和多角形,纵向排列。本文以计算机图象分析仪对大鼠IML簇的各径进行了测量。不同节段细胞簇的大小和间距有所不同。上胸节段的IML簇横径最宽;中胸节段的IML簇各径均最小。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组化光镜、电镜方法,观察脊髓半横断18天后大鼠的脊髓和下丘脑SS神经元的分布状况。主要结果:(1)脊髓损伤侧断面上方的背角I~Ⅲ板层,呈色较淡,其SS阳性反应既弱于健侧,也弱于对照鼠两侧相应区域的反应。(2)下丘脑SS阳性细胞增多,在室周核尤为显著(P<0.05);(3)电镜观察显示:断面上背角SS阳性细胞内阳性颗粒甚少,偶见变性胞体及纤维,室周核SS神经元阳性物则较多,细胞器也较丰富。著者认为:断面上方背角区的变化主要与SS上行传导纤维离断,而其远端SS量减少有关,室周核SS神经元的增多,则可能为代偿性的负反馈之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前角内NMDA受体的定位与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MDA受体亚基(NMAR1和NMDAR2A/B)在大鼠脊髓前角的细胞学定位和生后发育特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技术。结果:NMDAR1与NMDAR2A/B免疫反应产物丰富地分布在脊髓前角RexedⅨ和Ⅷ 层内,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样纤维终末上,生后早期的NMDAR1和NMDAR2A/B表达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生后7d(P7)的表达微弱,随后逐渐上调,至P21达高峰水平,然后维修此水平至成年。结论NMDAR1和NMDAR2A是构成脊髓前角神经元功能性NMDA受体的重要亚基,NMDA受体可能参与生后早期运动神经元成熟或可逆性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8.
鸡胚脊髓背,腹角植块对脊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作者改良的悬滴培养方法,将Hamburger35期鸡胚脊髓背、腹角植块分别与脊神经节联合培养,以单独脊神经节培养物作为参照.分别于培养24小时、60小时观察测量各个脊神经节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比较两个观测时间各组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的变化以及同一观测时间内植块联合培养组间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从培养24小时到60小时,各组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均明显增长;同一观测时间内,与脊髓背角植块联合培养的脊神经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显著大于与腹角植块联合培养者.该结果表明,鸡胚脊髓背、腹角植块对脊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过程中关于提高细胞产率以及活性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提高用于培养脊髓细胞的产率以及活性,使实验的细胞模型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验探讨了脊髓细胞培养过程中,从取材、解剖和分散细胞等一系列步骤中维持细胞活性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