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9年Scherlag首次经导管成功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标志着心腔内电图记录技术的诞生。70年代,开始应用多极导管进行心脏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进行标测。最终,Wellens将自己老师Durrer提出的心脏程序刺激规范化,并把心腔内电图与心腔程序刺激技术(程序刺激)紧密结合,形成了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方法,标志着心脏电生理学新学科的问世。  相似文献   

2.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2):117-120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心电活动的起源或传导发生紊乱时,会引发心律失常。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记录和诊断可分为3个时期:①心电图问世前的时期:主要依靠脉搏图记录和诊断心律失常;②心电图时期:出现各种心电活动的记录方法,包括动态心电图,但这些方法都属于单纯的、被动的记录,记录时发生了心律失常则能对心律失常做出诊断,记录时未发生心律失常则不能诊断;③心脏电生理时代:这一时代开始于上一世纪70年代,是以希氏束电图和程序心脏刺激两大标志性技术问世为起点。心脏电生理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从此不是被动的记录,而是主动的诱发和复制。如果患者原有的心律失常近期已不发生,进行电生理检查时,可用程序刺激检查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正>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既可复制心律失常,又能在心律失常发作时通过食管导联心电图及程序心脏刺激终止心动过速时,并进一步了解证实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具有无创、简而易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第53届ACC年会上,来自荷兰的心脏程序刺激之父、电生理大师、心律失常巨匠Hein J.J.Wellens就心律失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了精彩演讲.  相似文献   

6.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7.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3):176-178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记录心腔内心电图和程控电刺激两种基本方法,心脏对电刺激后形成的激动反应是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心脏各部位在电刺激反应后形成的一系列波形和间期的特征性变化,了解心脏激动的正常或异常起源以及不同的激动顺序。掌握心脏对电刺激后所形成的不同反应形式及其特征,有助于分析体表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理解其电生理机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1引言1906年,Gremer首先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结合1970年问世的心脏程序性刺激技术,最终形成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至今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已经历了40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对食管心脏电生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当属Zoll、Monotoyo等心脏电生理大师。1952年,Zoll应用脉冲刺激仪经食管对心脏进行电刺激,首创经食管起搏心脏。1973年,Monotoyo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进行了较全面的心脏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临床心脏电生理是近20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心脏病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心律失常诊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预激综合征的心脏电生理检查中,由于在引发与终止心律失常过程中记录了各种心腔内电位图及His束电图(简写HBE)的变化,因此可以认识与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心律失常的危重程度;心律失常的折返途径;旁路定位及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透视介导的心脏内电生理术一个主要缺点为术中无法正确识别软组织及其与比邻结构关系,然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介导的心内电生理术却弥补了这一缺陷.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心内电生理术不仅可精确地展示出心脏的三维空间形态结构,而且能直接识别心律失常病灶及观察射频消融的疗效,提高复杂心律失常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因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被认为在心内电生理领域具有广泛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其主要原因是心脏电生理发生一系列改变。同时,老年人多种心脏疾病与心电生理关系密切。然而老年人心脏电生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对老年人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6例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或电转复无效的顽固性室速病人,于心内电生理检查后采用心室程序刺激或超速起搏中止室速,其中1例经食管快速刺激中止室速。证明心室超速起搏治疗室速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生理研究已经从一种研究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全面处理心律失常病人提供依据的临床试验.电生理研究包括心内电图记录及程序刺激.为了记录心内电图,电极导管需置于心脏的不同部位,包括高位右心房、冠状窦(左心房)、三尖瓣区(希氏束)、右心室及近来加用的左心室,以获得该电极邻近心肌的除极时间信息.程序刺激包括在心脏内多个部位进行的各种起搏技术,如在病人的基本节律上给于额外的刺激心动,在规则的起搏心动后给于单一或多个提早刺激及快速起  相似文献   

15.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9,28(6):430-434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是一项经食管起搏心脏来进行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该方法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同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从而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百余年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及时、简便、可靠的诊断依据.但体表心电图须在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才能捕捉到,且记录点局限在体表,难以进一步了解心脏具体起源点及激动顺序,对于某些复杂心律失常仍不能明确诊断.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借助心导管技术将多根电极导管分别放置在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以及右心室心尖部等部位标测,可了解到各部位的起源点及激动顺序.结合体表心电图,采用程控电刺激还可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诱发及终止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等,但因其属创伤性检查且费用昂贵,无法普及.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则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采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程控刺激技术起搏心房,同时记录体表导联与食管导联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并复制心律失常.因其属无创性、设备简单、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为心电图医师提供了学习心脏电生理知识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新型经食管心房调搏仪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探查及刺激电极放置在食管靠近左房后壁的位置。作为探查电极,其可记录到心房振幅较高的心电图,有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作为刺激电极,其可将程序刺激发放至食管肌进而刺激左房心肌,并在心脏内扩布,即应用发放的人工心脏早搏刺激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导管消蚀术治疗心律失常进展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研究的影响胡大一,杨新春,马长生导管消蚀术自1981年应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以来,无论是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理论,还是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均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导管消蚀在能源选择上从早期的直流电发展到...  相似文献   

19.
腺苷对心脏电生理作用和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29年、1930年Drury、Honey先后报道了腺苷对哺乳动物和人的心脏电生理作用.腺苷使用方便,对心脏的电生理作用起效迅速、半衰期短(0.5~1.0s左右),近10年广泛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鉴别诊断及射频消融终点的判定.现结合近年文献将腺苷对心脏电生理作用研究和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有家族倾向、基因异常,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猝死风险高。患者多数年轻,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虽可有效预防心律失常性猝死,但蓄电寿命有限,在儿童中的应用指征尚存争议。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其不足为预防猝死的效果不确定。随着心脏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研究不断深入,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组织学起源趋于明了,采用射频消融技术消除其病理基质,为防治心脏性猝死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