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微创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双侧减压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双侧经皮内固定手术;B组11例采用单侧入路潜行双侧减压同时行椎间融合加单侧经皮内固定手术;c组11例采用扩张通道辅助单侧入路潜行多节段双侧减压术。评估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ODI,根据JOA、ODI改善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80±28)min,(220±31)min和(120±20)min;A、B、C组出血量分别为(290.5±20.9)ml,(270.7±18.7)ml和(120.3±22.6)ml。34例随访14.4~27.6月,平均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3组JOA改善率分别为:A组(70±21)%,B组(73±17)%和c组(63±18)%;ODI改善率分别为A组(69±22)%,B组(71±19)%和c组(68±24)%;满意率3组分别为A组83.3%,B组81.8%和c组72.7%。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影像学表现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条件来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节段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改变。方法自2008-08—2011-03对24例L1-5,椎管狭窄症分别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A组)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I:1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组VAS、JOA评分及ODI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相对椎问隙高度A、B两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B组L3、4。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4,5末次随访时椎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相当。但前者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以提供足够的脊柱稳定性,延缓及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3.
小关节间隙植骨用于腰椎多节段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关节间隙植骨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横突间植骨组(A组)52例同时采用异体骨横突间植骨的方法,小关节间隙植骨组(B组)36例同时采用小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2周~5年,平均1年2个月。根据Oswestry评分标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并观察术后1年的X线、CT,比较两组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得到较高评分。术后1年时两组评分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与CT显示植骨愈合情况相差不明显。结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小关节间隙植骨术与横突间植骨术相比,出血少,术后近期腰腿痛解除效果好,远期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减压和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0月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其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L4椎体I°滑脱,5例伴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节段性不稳。根据无或有不稳行减压(A组)或减压融合(B组)。A组43例,行经后路常规椎板开窗减压或后路椎间盘椎管探查减压;B组38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82.1%,A组82.1%,B组82.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通过对56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价。[方法]1998~2002年,56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术前常规行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标准的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及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腰椎CT及MRI检查。手术前后应用Beaujon功能评分法,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主客观评估。手术方法采用受累节段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结果]经过平均2.2年的随访,病人在临床上Beaujon评分有提高(P〈0.05),ODI和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段,只要准确地选取减压脊柱节段,该术式可以得到良好和持久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6医院收治的采用后路有限减压联合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的2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7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拍摄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50 m L(平均180 m L);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7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不同体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无钉绳系统、聚脂套管松动等并发症,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结论后路有限椎管减压联合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效果满意,能较好地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预防椎间隙塌陷及腰椎不稳,但远期疗效尚需更长期的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3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按手术方式不同,将60例3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PLIF组(36例)和MIS-TLIF组(2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随访时腰背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PLIF组随访12~20个月,MIS-TLIF组随访13~2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ODI评分两组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MIS-TLIF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2例,两组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1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PLIF比较,MIS-TLIF治疗3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疼痛症状改善速度快。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cute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ASOTLF)分型Ⅳ型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参照ASOTLF分型符合Ⅳ型的为35例。将其按照固定节段的长短进行分组,A组为短节段组(以伤椎为中心,固定节段包含伤椎及上下各1个正常椎节);B组为长节段固定组(以伤椎为中心,固定节段包含伤椎及上下各2个正常椎节);手术方式为:A组患者伤椎进行骨水泥强化并进行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进行钉道强化;B组患者伤椎进行骨水泥强化及螺钉固定,同时进行伤椎上下各两组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进行钉道强化;两组手术都进行后方固定节段范围内小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其中A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72.1±3.5岁,腰椎骨密度T值-3.2±0.2,随访时间12.0±3.3个月;B组17例,男 7 例,女10例,年龄72.4±3.5岁,腰椎骨密度T值-3.1±0.4,随访时间15.3±2.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后凸角变化,记录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3.7±10.6min vs 93.5±12.1min)及术中出血量(205.3±28.4ml vs 326.0±37.9ml)A组少于B组,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4/18 vs 3/17)及其他椎体骨折发生(2/18 vs 1/17)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Ⅳ型选择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都能达到较满意的伤椎复位、临床疗效和畸形矫正,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侧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5—2016-09诊治的单节段单侧症状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10例行症状侧后正中入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照组13例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症状侧TLIF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CK水平更低,术后7 d腰痛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7 d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5(14~4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及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2组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单侧症状的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采用症状侧后正中入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2006-01-2010-01月,回顾性分析9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行传统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B组术中常规钉棒系统加压。C组术中C型臂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对患者术后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三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A组发生率为10%,B组为6.1%。C组腰痛VAS及ODI评分改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4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导航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并将经皮钉侧和开放置钉侧进行配伍对照比较.结果 平均出血量为(420±45) mL;术前VAS评分为(6.85±1.03),术后1月VAS评分为(1.88±0.79);术前ODI评分为(31.6±3.05),术后1月ODI评分为(43.1±3.23).配伍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皮钉组A级101枚、B级9枚、C级2枚,开放置钉组A级86枚、B级21枚、C级4枚、D级1枚.经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1.25±4.33) min,透视次数为(2.73±0.42)次,开放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5.43±5.65) min,透视次数为(4.12±0.8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果显著,导航辅助下经皮钉组置钉术的准确度优于开放置钉组,透视次数和置钉时间均少于开放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精确责任神经根定位微创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2例,男97例,女8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片及CT、MRI检查。中央管狭窄17例,侧隐窝狭窄95例,混合性狭窄70例,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者56例。患者分为: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88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4例。结果: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微创开窗减压组90.9%(80/88),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2.6%(87/94),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镇痛药使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P〈0.01),两组间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和术后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失败综合证3例发生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结论:微创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微创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应用于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患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月获得随访的腰椎椎管狭窄症(不包括各种腰椎滑脱)患者241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观察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术前、术后1年及随访时的临床效果进行评分。比较患者术后即刻、6个月及1年及腰椎X线片,通过相邻横突间骨小梁的形成情况进行融合效果判断,并比较融合和未融合病例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2例发生脑梗塞,其中1例发生脑干梗塞死亡的严重并发症。2例心绞痛发作,2例心肌梗死,1例心衰,5例心血管并发症者经纠正后均康复。8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处理后7例很快闭合,1例发生感染经抗感染处理后康复。3例发现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有误,其中1例出现拇指伸指肌力减退的并发症,其余未出现并发症。双节段手术时间平均为2.8 h,手术出血量平均480.4 mL。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均能在术后1周佩戴护腰下床活动,平均3个月能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腰痛VAS评分及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植骨融合率为42.1%,无明显椎弓根螺钉的松动和拔除。植骨融合者与未融合者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经过术前身体状况严格评估无手术禁忌证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广泛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可以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植骨融合率与术后效果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11年9月共18例多节段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2.2岁。12例为L3~5滑脱,6例为L4~S1滑脱。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共完成随访17例,30个节段完全复位。VAS评分由术前(8.0±1.0)分降至末次随访(1.0±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9±2.4)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24.8±2.7)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13例,B级4例。结论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该术式能使滑脱节段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并具有较确切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6.
李新福  刘勇 《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198-201,211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腰椎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80例(97.5%)。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4例螺钉松动断裂但已骨性融合(4%),2例植骨未融合,椎间隙高度降低(2%)。疗效评定优24例,良46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85.4%。结论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远期疗效肯定,但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和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方法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1月序贯纳入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T〈-2.5)4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CICPS行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3例采用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行X线和CT检查评估椎间隙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 4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5个月。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6%、9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内固定松动、螺钉拔出3例,A组未发生此类情况。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3±1.2)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3.6±2.2)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评分和ODI,2组患者术后疼痛与功能均得到改善,A组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CICPS强化内固定稳定性是一种具有较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tube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X-tube下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管狭窄32例。术前、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疗效,并在x线片上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手术平均时间60(55~70)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3.5(3~5)cm;术中出血量平30(20~50)ml;平均住院时间6.5(6—7)d。术中无硬脊膜损伤发生。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1.6(12~31)个月。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发生。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38.96±1.68、16.28±3.12和3.60±1.40,VAS评分分别为7.16±0.78、2.56±0.76和1.04±0.70,三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3.48±0.56)mm和(12.41±0.87)mm,较术前(8.86±0.7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X—tube下经肌间隙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经该入路行腰椎减压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应力增加,退变加速。目的:比较腰椎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将在我院治疗的腰椎单节段病变行手术内固定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双侧固定组33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单侧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双侧固定组(P<0.001)。两组在临床疗效满意率、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可以达到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