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君丽贺芳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23,(1):54-56
患者32岁,孕3产1,因停经30+6周,右侧腹痛11 d,发热1+d,头痛半天于2021年9月15日转诊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患者末次月经2021年2月11日,预产期11月18日,孕期定期产检,未见异常。9月4日晚(孕29+周)患者进食自炒米粉、油炸花生米后出现右上腹部疼痛。 相似文献
2.
范玲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7,(3):138-141
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绒毛膜羊膜炎、无菌操作不严格致产后感染、妊娠合并阑尾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治疗包括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有效的容量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器官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3.
4.
患者34岁,住院号97294,孕4产1,孕40周,腹阵痛3小时于1997年10月2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近两年来开始间断咳嗽、咯痰,时有胸闷、夜间盗汗等不适,未诊治。孕前月经尚规律,经量不多,末次月经1997年1月15日,孕4个月时在外院拍胸片示血行播... 相似文献
5.
薛丹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1,2(2):112
患者,女,34岁(病历号407446),主因下腹部胀痛半月于2000年3月22日入院。1年前月经开始不规律,经量稀少,未服用口服避孕药。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前位,稍大,质中,活动差,无压痛,左、右附件区可触及较拳头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差,无压痛。超声示:盆腔可见大小不等的实质性包块回声,其内可见血流,子宫后壁可见两个1.5 cm×1.0 cm大小低回声光团,左附件区增大为7.5cm×7.6 cm,右附件区增大约9.7 cm×4.0 cm大小,侧腹壁深5.5 cm,CA125 86 U/ml。于2000年3 相似文献
6.
患者45岁,住院号20056,1983年1月22日因右乳腺肿物入我院外科。月经17 5/30~ 天,孕2产0,自然流产2次,无避孕史。外科入院查体除右乳腺有8×7×6cm 肿块外,其他情况大致正常。血沉2mm/1小时,放射性同位素(32)~P 右乳腺肿块测定,2小时238.5%,6小时247%,24小时204%,各次值均明显增高,提示右乳腺肿物恶性可能性大。2月5日行右乳腺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乳腺导管增生活跃,未见癌变。因此行右乳腺单纯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乳腺纤维肌瘤,部分区域恶变为一级叶状囊肉瘤。2月17日发现腹部膨隆,妇科会诊见下腹有肿物,当日转入妇科。2月21日在恶性卵巢瘤的印象下开腹探查。术中见子宫大小及双附件均正常,右阔韧带内有16×15×8cm 实性肿物,膀胱顶部有5×5×3cm 肿物,左盆壁有一7×7×7cm 肿物与盆壁相连不 相似文献
7.
子宫穿孔合并肠穿孔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患者,57岁,因取宫内节育器(IUD)后腹痛1日,于2007年9月25日晚11时急诊入院.9月24日下午在外院取IUD,过程不顺利未能取出,回家后当晚出现下腹胀痛,呈持续性,就诊后当地医院拟子宫内膜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改善,而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9.
10.
李庆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3):264-266
目的对婴幼儿感染性休克进行临床探讨,以便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婴幼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婴幼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休克35例,重度休克11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轻度休克治愈35例,治愈率100%;重度休克治愈4例,治愈率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1,P0.0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婴幼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产妇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常见临床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61例感染性休克的病例资料。根据结局分为生存组(45例)和死亡组(16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61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死亡16例(26.23%),产褥期患者37例(60.66%)。2组患者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P=0.001)。2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未足月胎膜早破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确诊感染性休克时,死亡组患者较生存组血小板(PLT)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增高、纤维蛋白原(FIB)下降、降钙素原(PCT)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评分高、并存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MODS为影响感染性休克孕产妇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孕产妇发生感染性休克后病死率高;确诊感染性休克后注意监测PLT、PT、FIB、PCT等临床指标变化,加强对其预后的评估;对APACHEⅡ评分高、并存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MODS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加强临床管理,减少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产妇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常见临床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61例感染性休克的病例资料。根据结局分为生存组(45例)和死亡组(16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61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死亡16例(26.23%),产褥期患者37例(60.66%)。2组患者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P=0.001)。2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未足月胎膜早破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确诊感染性休克时,死亡组患者较生存组血小板(PLT)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增高、纤维蛋白原(FIB)下降、降钙素原(PCT)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评分高、并存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MODS为影响感染性休克孕产妇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孕产妇发生感染性休克后病死率高;确诊感染性休克后注意监测PLT、PT、FIB、PCT等临床指标变化,加强对其预后的评估;对APACHEⅡ评分高、并存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MODS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加强临床管理,减少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播散性平滑肌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报告 患者 ,36岁 ,因下腹部隐痛 2 3天入院 ,无停经及其他不适。9月前曾有类似症状 ,经一般治疗好转。入院查体 :左下腹部轻度压痛。妇科检查 :子宫后位 ,正常大小 ,无触痛 ,于子宫左上方可触及一囊性包块 ,约 9cm× 8cm× 7cm ,与子宫界限不清 ,活动度差 ,轻度触痛 ,右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B超检查示下腹部 7cm× 5cm混合性占位性病变 ,陶氏腔积液。后穹隆穿刺抽吸少许暗红色不凝固血液。检验 :β -HCG1 2 5ng/ml(正常参考值 <1 0 0ng/ml)。初步诊断 :左侧子宫角部妊娠。于 2 0 0 3年 2月 2 8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产科感染性休克可诱发早产、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妊娠期脓毒症起病隐匿,可迅速进展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乃至死亡。产科感染性休克的诊治依赖早期发现、及时识别感染源和有针对性的早期目标靶向治疗,包括1 h内启动容量复苏、经验性静脉使用抗生素、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感染科医师、熟悉妊娠期生理变化的重症监护医师及产科医师等多学科医师协作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亮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1):23-24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21002)董彦亮感染性休克主要由细菌及其毒素引起。尤其是G-杆菌及其内毒素,可以引起机体血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并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其病理生理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9.
20.
蒋伯厚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2,(3)
例1.患者45岁,住院号41888.1963年曾因子宫颈部肌瘤行肌瘤摘除术.1983年4月又因盆腔包块剖腹探查,术中所见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及右侧阔韧带肌瘤,作次全子宫切除及阔韧带肌瘤摘除.术后痊愈出院.但于1987年8月,下腹部又扪及一包块,并迅速增大1个月而再次入院,同年8月14日手术,见右侧盆腔有—12cm×8cm×6cm 的实性包块,肿瘤位于右盆壁,并与膀胱侧壁相连,无蒂,肿瘤与宫颈无关.切开浆膜分离切除肿瘤,同时切除双侧卵巢.病理诊断:多发性平滑肌瘤(LPD),部分间质水肿(病理号167089).于1988年3月又发现盆腔有一鸭卵大包块,再次手术,病理诊断仍为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