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与中国古代文化同步发展,在不断汲取历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自身,体现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理论体系的优势、文献资料的优势和临床疗效的优势。中医药学自身也存在着理论缺乏逻辑完备性,微观分析与实证不足,理论表述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中医理论的封闭性、停滞性,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通而不能快速发展。 从现代科技革命所表现的综合化、社会化、高速化的特征和认知方式多维化、信息化、系统化趋向来看,中医学原理、中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思维形成虽然显示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但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开拓和创新。首先要在理论上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走向,重构中医学理论,并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整理、表述;其次是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突破点的科学选择,运用现代中介方法,找出中医与各学科之间的中介融合点;再次是按照系统科学原理,注意各层面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实证科学手段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根据“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更新思维模式,借鉴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借用现代高科技,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对传统的超越,使中医学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现代化实际上是指中医药学现代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伴随时代的进步,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勇于创新,把现代科学的内涵与传统的医学理论有机地结合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飞跃。中医学现代化是对科学技术范畴中的一门学科而言的,属于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范畴。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西方医学、科学新技术以及国际需求的严峻挑战。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以及中医热在国际…  相似文献   

3.
杜琳 《江苏中医药》2004,25(5):11-13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古代唯物主义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医案则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具体反映。中医学发展到今天,既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还要与现代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使传统的思维上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同时结合中医临床医案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围绕黑箱与白箱、一次判断与反复判断、继承与创新辩证思维法3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临床辩证思维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亦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中医学发展进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方法.分析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趋势,研究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医特有的、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发展中医理论,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医现代化之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琦 《中医药学刊》2001,19(2):109-110
中医学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医现代就是既继承,又创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把握中医的有效性,从根本保证对中医的继承,中医理论的模式特点决定中医现代化需立足于临床,将临床的现象规范化,作为中医的继承向创新过渡,临床与基础紧密相结合,尽量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创新中。其中的加入点是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唯实论。利用微观分析方法创新水晶箱以克服不中能约论,指出中医除吸收微观分析法,还应不断从这科,如生物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等的前沿理论发展与完善中医。  相似文献   

7.
提出中医理论创新与理论中医学研究这一课题,并从解释能力、先导作用、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医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进而指出中医理论研究的新开展应当遵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法,即以哲学为指导,以多学科研究为手段,在批判地继承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的基础上,辩证地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提供的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其所使用的概念是哲学意义与医学意义混杂在一起的综合概念,往往表现出多义性和多质性,从而导致中医学术发展的滞后。实现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必须实现中医传统理论的4个转化:哲学理论向自然科学理论的转化,本体认识论向客体实证论的转化,意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和语言术语范式的古今转化。据此构建中医学的6大核心理论,构建中医学的现代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医现代化就是既继承,又创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把握中医的有效性,从根本保证对中医的继承;中医理论的模式特点决定中医现代化需立足于临床,将临床的现象规范化,作为中医的继承向创新过渡;临床与基础紧密相结合,尽量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创新中医.其中的切入点是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唯实论.利用微观分析方法创制水晶箱以克服不可通约论.指出中医除吸收微观分析法,还应不断从基础学科,如生物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等科学的前沿理论发展与完善中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现代科学发展趋势都充分证明,实现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在保持和发扬中医特点特色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论证中医理论的客观物质基础,进一步阐明它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中医诊治的客观化研究;改进治疗手段,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使其牢固地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中医学辨证法概论》)。当代中医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这是目前中医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一实现中医现代化在于不断创新。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把当时已有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郭振球 《天津中医药》2008,25(6):441-444
用中医药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微观证治学.脏腑、神经、激素、免疫和代谢调节病机链.分析过度炎症反应.从过度炎症反应分始动、放大和损伤3个阶段,提供了证治方药.创新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微观证治学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6.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7.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眩晕的主要病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清空。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型。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