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方法38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入选。结果所有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ST段下移最为常见(78.9%),其次是一度房室传导阻滞(39.4%)和室性早搏(34.2%),对心电图各波段测定,显示QRS时限延长明显(115±34.5)ms与心脏超声检查测定的左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出现QRS时限延长或ST段下移,或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早搏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有多源、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出现,往往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接收的采用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0例,对其治疗方法、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之间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QRS间期加宽。心率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r=0.412,P<0.05),检测患有窦性心律的病例的PR间期与室间隔的厚度呈负相关(r=-0.59,P<0.05)。而QT与心脏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均无相关性。QRS间期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r=O.52和0.45,P<0.05)。结论随着扩张型心肌病病情不断发展,心房、房室传导系统和左心室会出现严重的传导障碍,当患者出现扩张型心肌病类似异常症状时是应及时心电图和X线检查,然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尽早进行相应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张淑桂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13-51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QRS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4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41例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检查对象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总结QRS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QRS波时限为(117.54±31.12)/ms;对照组患者的QRS波时限为(93.16±10.69)/ms,两组患者在QRS波时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2.135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QRS的改变可以有效协助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对早期治疗提供保证,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98例DCM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DCM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程度密切相关,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左室扩大程度有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室腔的扩大无明显关系.结论 DCM患者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脏结构改变有关,通过改善心脏结构的重塑可延缓本病的自然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延长与器质性心脏病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观察预后。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00例心电图常规检查表现为心电图QRS时限延长,结合心脏彩超、胸部数字化X光机(以下称DR)检查,证实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结果 5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结构、形态及瓣膜活动异常的43例,占78%;3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结构、形态及瓣膜活动异常的27例,占90%;10例预激综合征,全部心脏彩超结构正常;5例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全部心脏彩超结构异常。结论心电图检查安全可靠、方便经济、无创为心脏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邵尤北  洪明 《江西医药》2011,46(9):869-870,873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常合并QRS波群时限延长(≥120m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约占此类患者的25%-36%,其次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约占4%-6%[1]。QRS波时限与心功能关系.及其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QRS波时限还是临床上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电话、信件及门诊随诊等方式记录DCM患者的终点事件,采用Cox风险回归分析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以QRS时限是否大于120 ms进行分层分析,制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生存率.结果 Cox回归分析表明,与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有关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有包括心房颤动/扑动(HR=2.063,95%CI为1.103~3.865,P<0.05)、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HR=3.886,95%CI为1.553~9.723,P<0.05)及QRS时限(HR=1.011,95%CI为1.003~1.01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生存率有影响的心电图指标为心房颤动、QRS时限、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时限<120 ms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QRS时限≥120 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有关系的心电图指标为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QRS,不同水平的QRS时限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王月英 《北方药学》2011,8(8):59-59
目的:探究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程度与心电图QRS波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住院患者20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1.5~2年。结果:心电图分析有37例完全右束支阻;43例室内传导阻滞,上述148例患者平均QRS波宽度为0.12±0.01s。所有患者均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率失常。预后跟踪随访2年内死亡64例,26例植入起搏器患者2年内死亡7例。心电图QRS波变化随着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程度发展而增宽,平均增宽0.02±0.007s。由束支阻滞图形演变为室内阻滞的有28例。QRS波群R与S之间出现等电位线的有8例,QRS波的增宽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呈负相关。结论:心电图QRS波变化反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的发展程度,为此需要进行早期药物治疗,以延缓病变发展进程,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患者室内阻滞对QT间期和运动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清华 《中国医药》2010,5(6):489-491
目的 观察室内传导阻滞对QT间期和JT间期及心功能和运动峰摄氧量的影响.方法 76例心力衰竭患者(缺血性心脏病35例,扩张型心肌病25例,不明原因16例),39例QRS<120 ms,37例QRS>120 ms,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和心肺联合运动试验.运动前、运动高峰和运动后分别测定运动耐量,峰摄氧量和摄氧量AT,VE/VCO2斜率.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QRS间期>120 ms组短轴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与QRS<120 ms组相近,QT/Tc间期延长,但JTc间期无明显差别,传导正常患者运动峰摄氧量,峰摄氧量/预测摄氧量比例分别为(20±6)ml/(min·mg)、(0.72±0.24)%,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分别为(17±5)ml/(min·mg)、(0.55±0.1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室内传导阻滞对心电图测定的QT/QTc功能和运动高峰摄氧量和峰摄氧量/预测摄氧量比例有影响,JT间期代表复极时间更为合理,心电图QRS间期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时电生理和心肺储备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10.
王彩虹  杨向军 《安徽医药》2012,16(6):783-785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ARVC诊断标准的1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MRI及电生理检查等,评价ARVC的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结果 15例患者均有心悸,其中13例有晕厥,有右室扩大及明确右室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者7例。5例静息心电图出现Epsilon波,10例表现为平均QRS时程延长(≥110 ms),13例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15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右室受累。治疗上以药物治疗为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者2例,1例患者植入ICD。结论 ARVC临床表现隐匿,典型者常以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猝死为首发症状,部分呈家族遗传倾向。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时限≥110 ms及T波倒置是其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245-247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33例作为观察对象,33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3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中静息心电图显示,24例(72.73%)患者电轴右偏,QRS波增宽>110ms者22例(66.67%),T波倒置21例(63.64%),Epsilon波12例(36.36%);超声心动图ARVC患者主要表现为右室增大占90.91%,右室肌小梁紊乱占75.76%,右室流出道增宽占66.67%,右室壁弥漫性变薄占66.67%,右房增大占51.52%,其次表现为束回声增强占30.30%,室壁瘤形成占15.15%,右室壁局限性变薄占11.11%。结论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2.
单和英  骆海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94-1996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及其超声心动图参数,并按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其分为QRS≥120 ms组和QRS< 120 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参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以探讨QRS波群时限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QRS≥120 ms组和QRS<120 ms组患者的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10、0.11,P>0.05).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的LVEDd值明显高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t=3.31,P<0.05),而LVFS值和LVEF值明显低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t=17.05、3.54,均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40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8例,心源性死亡6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2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在住院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死亡3例,感染性休克1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1年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患者(x2=4.01,P<0.05).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组6例心源性死亡患者中LVEDd均大于70 mm,LVEF均小于30%.结论 QRS波群时限延长(≥120 ms)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级别、性别、年龄无关,但是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1年内病死率有关,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帮助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54例患者被初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根据心脏彩超、心肌Te99mSPECT、心电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确诊.结果 本组患者心脏彩超诊断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84.4%.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主要应与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迄今诊断仍较困难。本文总结我院1982~1988年2月收治的43例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依据:(1)经体检、X 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扩大;(2)具有左、右或全心衰的临床表现;(3)心电图示异位心律,传导阻滞,心肌损害,心室肥大或异常 Q 波(非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对我干休所进行体检期间发现的33例DCM老年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临床上以胸闷、下肢水肿和肝脏肿大为主要特征,超声心动图及X线检查显示心脏扩大,心脏第一心音减弱并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电图影像出现房室传导阻滞,ST-T波发生改变;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1%,其中以心律失常和肺部感染为多见。结论老年DCM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发展快,多出现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治疗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6.
吴云英  张广宏  左春洁 《中国医药》2014,(10):1433-1435
目的 通过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表现,提高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008-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超声心动图心腔内径、前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及观察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Vmax)及流速压差(PGmax)等以及对心电图的ST段、T波及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19例,左心室高电压或左心室肥大15例,心律失常4例(其中心房颤动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P波高尖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显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7例(其中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或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加速者4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5例,左有心室壁均肥厚1例.23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定量测定:主动脉根部内径(32 ±4)mm,左心房内径(41±7)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4 ±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7 ±8)mm,前间隔厚度(20±4)mm,左心室后壁厚度(12±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9±12)%.结论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是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且无创性检查方法,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超声心电图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31例患者均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室间隔厚度为14~26mm,左室后壁厚度为9~16mm;肥厚的室间隔均呈斑片状回声增强。心电轴左偏7例,左室肥大(LVH)12例,右室肥大(RVH)3例,双室肥大3例,心房肥大5例,ST-T改变15例,异常Q波12例,V1、V2R波增高;房性早搏3例,心房颤动(AF)3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预激综合征4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联合检测可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卢红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203-204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多普勒、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9例表现为心悸,5例为头晕、乏力,3例为胸闷或胸痛,30例患者心电图检查24例出现心尖肥厚心电图改变,阳性率80.00%,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27例示心尖肥厚,阳性率90.00%,冠状动脉造影示28例出现心尖肥厚型证据,阳性率93.33%,7例患者行磁共振,5例示心尖肥厚,阳性率71.42%,各诊断方式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电图、心脏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磁共振等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最可靠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高,但操作相对复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蓝俐 《中国实用医药》2014,(18):111-112
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和超声心动图诊断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比对。方法 10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较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具体特点分析,探究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在对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上的具体临床意义。结果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各个腔室扩大和室壁运动的减弱为临床的主要表现特点,不管是对诊断或者是对治疗都存在一定的指导性意义。结论心电图为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缺血优化改善情况和心律失常的检查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左室造影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0例,女2例)进行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12例患者左室造影均显示左室腔呈"黑桃A"型(ace of spades),而心脏超声检查仅1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体表心电图提示左胸导联倒置T波。结论心脏超声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左胸导联巨大倒置T波)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有提示意义;对于临床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后可行左室造影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