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及缝合外旋肌群与不缝合对术后下肢内旋及术后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72例,均予以后外侧入路手术,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予以外旋肌群缝合处理,对照组不缝合外旋肌群,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7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9.1±7.1)min,术中出血量(102.1±10.6)m L;术后引流量(63.8±4.1)m L;术中及术后输血量0 m L;术后疼痛持续时间(2.8±0.2)d,围术期死亡0例,术后下地活动时间(6.1±0.4)d,静脉血栓形成0例。观察组缝合外旋肌群后未见下肢内旋及脱位现象;对照组术中不予缝合外旋肌群,术后下肢内旋及脱位发生率16.7%,观察组缝合外旋肌群预后效果更好(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有效控制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及活动开始时间较短,死亡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低,术中规范缝合外旋肌群可避免下肢内旋和脱位。  相似文献   

3.
邢益仿  林尤柄 《海南医学》2001,12(10):29-29
目的 总结经髋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对53例年龄60岁—95岁,平均年龄81岁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经髋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7例为陈旧性骨折,术前均行骨牵引1—2周。结果:经2年—11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8个月,疗效评定优:45例,占84.9%,良:8例,占15.1%,优良率100%。结论 经髋前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应用外侧入路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共2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0个月至3年,平均1年8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82.14%。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6.
8例经髋关节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体会郝国玉,史增元,刘勇,王赵恩(包头市第四医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已被广泛的用于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颈部病损等。我院从1990年以来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例,现就手术入路作初步探讨。1一般...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外侧入路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情况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8%和89.5%,乙组的治疗优势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总失血量指标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创伤小,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采用经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经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4.59%(35/37)]较对照组[77.14%(27/35)]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0%(1/37)]与对照组[11.43%(4/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提高优良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股骨颈骨折用改良髋关节外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6例,无切口感染和股骨头脱位再次手术病例,随访1 ̄4年,按4级评估标准:优23例,良18例,中5例,优良率为89.1%,认为本切口副损伤机会少,出血量少,切口暴露充分,操作方便,感染机会少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结合慕尼黑骨外科(orthop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 OCM)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年龄82~94岁,合并两种以上内科疾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DT结合OCM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术后1、6周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7天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3±2.7天、66.4±8.8分、80.4±11.5分、2.7±0.8分、1.0±0.4分,均优于对照组(12.4±3.4天、50.1±12.5分、72.5±8.2分、3.6±0.9分、1.5±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2周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出现2例小转子处骨折;对照组有3例假体后脱位以及1例深静脉血栓。结论 MDT结合OCM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提高救治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缩短住院天数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浅谈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后外侧入路和改良Harding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 h引流、术后输血量)、Harri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Harding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接前路微创入路(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应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H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对比.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实施HHA;观察组应用DAA实施HHA.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  相似文献   

14.
陈迎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93-1995
目的 对比后外侧入路(PLA)与直接前方入路(L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疗效.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淅川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纳入PLA组和LDAA组,每组48例.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指标(引流量、首次下床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改良的髋外侧手术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健侧卧位,从髂前上棘外下4cm通过大转子外侧,转向股骨上段外侧,长约15cm。于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之间分离,在大转子部骨膜下剥离臀中、小肌,显露小转子及股骨颈基底部。牵开臀小肌即可显露髋关节囊,将其十字形切开,撬开股骨头,用板状拉钩置于股骨颈前后侧,即可使股骨头颈及粗隆部充分显露,完成 股骨颈截骨、扩髓吸置入股骨假体。髋臼侧手术的完成是将股部伸直,于髋臼前后缘用髋臼拉钩牵开,即可完成去除臼唇、白软骨及固定臼杯等操作。结果:1年以上随访者,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85.1%,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优良率80.0%,未发生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改良髋外侧切口术中出血少,显露快,手术创伤小,适用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下SuperPATH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科2019年10至2021年3月诊治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两组:A组30例受伤48h内手术,B组30例受伤48h后手术。比较两组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的发生率、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A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和肺部感染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心肌梗塞、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下老年股骨颈骨折48h内SuperPATH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和肺部感染的概率,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分、并发...  相似文献   

18.
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 ̄5周的随访,优良率88.1%。强调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性,分别术后髋痛和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对改良Hardinge切口的优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简便、实用性.方法 采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3例.结果 93例手术均顺利.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16±3.2)个月.无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死于其它疾病1例.Harris评分:优78例,良7例,可2例,差6例,优良率91.39%.结论 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有操作简便、暴露充分,外展肌功能不受影响等优点,而且降低了病死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我们认为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笔者自2005年8月~2008年8月对2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小切口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约8~10 cm,手术时间为70~90 min,术中出血约250~450 ml,术后 12 h引流量150~200 ml,随访3~12个月,定期复查髋关节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脱位,患者均负重行走,无跛行.结论 小切口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人工关节稳定性强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